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尋根意識的民族。人們相信,順着同一姓氏往前追溯,那個最古老的同姓之人便是該氏族的祖先。每個宗族将逝去的或在世的族民按出生時間的先後排列成譜,即族譜。每個家庭将逝去的或在世的家人按出生時間的先後排列成譜,即家譜。其實族譜和家譜并不靠譜。中國人好面子,總是将同姓中混得最好的先人奉為祖先,至于此人是不是自己真正的祖先,似乎并不重要,面子比真相更重要。比如《百家姓》,本應該按姓氏的古老程度或每個姓氏常住人口數量的多少進行排序,可編者為了顧及皇上的面子,卻将宋朝皇帝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排在了百家之姓的前四位。這樣一來,百家姓的真正源頭就成了不解之謎。本以為季羨林先生的弟子錢文忠會對百家姓來個正本清源,沒想到他也隻是照本宣科地用京腔對着鏡頭草草地解讀了一番。想來想去不是滋味,遂決定從甲骨文着手,順藤摸“根”,還大家一個清清白白的祖宗。
趙•肖
《百家姓》編于宋朝,宋朝的第一個皇帝姓趙,名匡胤,所以趙姓“當之無愧”地排在了第一位。正史上說,趙姓的祖先為西周的第五位君主周穆王的駕車大夫(馬車司機)造父。周穆王造訪西王母,因迷戀其美色流連忘返。徐國國王徐偃王乘機造反,造父駕車日馳千裡助周穆王迅速返京,及時平定叛亂立下大功,受封趙城(今山西洪洞),自此造父一族就以趙為氏,為趙姓始族。破綻就出在《史記·趙世家》裡的一句話“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而為趙氏”,說明趙城在造父受封之前已經存在。既然趙城(趙姓之人聚居之城)在造父受封之前已經存在,趙氏的祖先怎麼可能是造父呢?
詭異的是,甲骨文裡沒有“趙”字。金文裡的“趙”從“走”從“肖”,楷書為“趙”,其造字本義為封于肖地的善走之人,指受封于肖地的善走之人造父。造父由此姓趙。其封地(肖)的原住民肖人因此從造父之姓改姓為趙(趙),肖姓從此不複存在,“肖”後來淪落成為“蕭”的簡化字,土著肖姓被蕭姓合并,從此不知其源。
那麼土著肖姓的祖先又是誰呢?
《山海經》《神異經》裡記載,中國曾經有個小人國,名“焦僥國”或“鹄國”。焦指古焦地(今河南焦作),僥指堯人,即堯帝的子民生活的地方,指堯都(今山西臨汾),所謂“焦僥”,指的是統治今焦作至臨汾之間範圍的古老方國。“鹄”為古告國的圖騰天鵝。誇父的後裔被封于焦僥之地建國,名鹄國。所謂“造”,即善走(辶)的“告”人。顯然,造父的祖先即遷徙至告地(今山東成武)的誇父的後裔。據《太平廣記》記載,鹄人行走如飛,日行千裡,完全符合造父的形象;然“鹄國人身高隻有三寸”,顯然不符合造父“駕車大夫”的身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原來,甲骨文時代的肖國名小,即《山海經》《神異經》中記錄的小(人)國。小國國民因為身材矮小而名小,其賴以生存的河流亦名小,即小河(汾河支流)。小國國民以小為氏,姓小。後來,由于人們習慣了以“小”作大小之“小”,金文故另加義符“月”(肉)造“肖”以示區分,表義肉體(軀體)矮小之人。小國由此更名為肖國,其國民以肖為氏,姓肖。周穆王時期将肖國封給造父,取“善走的告人”之義賜姓趙(趙),肖國之民随之改姓為趙(趙),從此成為趙(趙)姓之人。郜國之趙造父被封肖國,後人誤以為郜國即肖(趙)國,便有了“鹄國人身高隻有三寸”的說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