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特拉斯上任僅44天就辭職,成為英國曆史上的“短命”首相,有外媒諷刺她的任期還沒有生菜的保質期長。英國曆史上,“短命”首相并不少,從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出任英國第一任首相至今,有20多任首相因為種種原因任期不足一年。
打敗拿破侖的将領僅當22天首相
從曆任首相的任期來看,英國曆史上曾有過3次比較明顯的“動蕩期”,即某段時間内首相更叠異常頻繁。
第一次“動蕩期”是在1782年至1783年期間,這段時間更換了3位首相,任期從3個月到9個月不等。當時,工業革命和海外殖民地的開拓給英國社會格局帶來巨變,以新興工業資産階級為代表的激進派與以貴族大地主為代表的保守派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政局上的博弈就表現為“短命”的首相任期。
第二次“動蕩期”是在1834年至1835年,當時英國在與法國等其他強國的競争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國内因改革派和保守派意見不一造成政局動蕩。1834年7月到12月短短幾個月時間,英國人就見識了4位首相走馬燈般地“你方唱罷我登場”。
創下英國首相曆史上22天最短任期的,正是這一時期。這位首相,是英國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阿瑟·韋爾斯利,他因為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侖而名垂青史,并受封成為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韋爾斯利在1828年至1830年擔任了3年首相。後來,在1834年11月17日,阿瑟·韋爾斯利再次出任英國首相,但到12月9日,也就是22天後,他就結束了任期。其實,韋爾斯利這次超短的任期,主要是為了給好友羅伯特·皮爾執政鋪平道路。羅伯特·皮爾接任首相後,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第一強國的地位,被稱為英國“史上最傑出首相”。
第三次“動蕩期”是在1922年10月至1924年11月期間,兩年時間英國曆經5任首相,其中3任的任期不足一年。值得一提的是拉姆齊·麥克唐納,他的任期雖然隻有9個多月,但這是他帶領工黨作為英國政壇的新勢力首次登上曆史舞台。這次動蕩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嚴重的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大英帝國走向衰落的拐點。一戰的戰火雖然沒有殃及英國本土,但英國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戰前,英國是債權國,戰後卻成了債務國。英國還在一戰中喪失了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主導的國際貨币,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紐約取而代之。1920年至1921年,英國爆發了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工業生産大幅下降。
英國工黨從建立開始僅過了半個多世紀,就成為英國第一大政黨,而麥克唐納對英國工黨的發展和崛起作用巨大,他不僅是英國工黨創始人之一,還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工黨出身的草根首相。
1924年1月22日,麥克唐納出任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工黨也首次以執政黨的身份上台執政。但很快,他就面臨内外交困的局面。對外,工黨政府極力推動英國與蘇聯建交,遭到來自其他黨派的反對。而對内,工黨政府從一上台就在立場上有所轉變,開始對工人罷工等鬥争進行破壞,激起廣大工人的強烈不滿。最終麥克唐納隻好宣布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大選。大選前幾天,英國保守黨操控的《每日郵報》曝光了一封信,據稱是共産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給英國共産國際的信,信中提及應加強英蘇關系,并稱這将“有助于國際和英國無産階級的革命”,暗示在英國建立無産階級政權等。
後來,各方證據都表明這封信很可能是保守黨方面僞造的,但麥克唐納卻以此信為借口向蘇聯發出抗議,這一做法反而給保守黨的反蘇宣傳提供了根據。在這樣的情形下,1924年底的議會大選保守黨得勝,工黨遭到慘敗,麥克唐納隻得在1924年11月4日辭職,結束了9個月零12天的首次執政。
好在工黨的群衆基礎還算不錯,後來麥克唐納在1929年再次代表工黨出任首相并執政6年。麥克唐納在任期内為解決英國巨大的财政赤字平衡預算,采取緊縮政策,甚至不惜削減工人的失業補助金,這一措施引起工黨上下的嚴重不滿。此事後來造成麥克唐納積累多年的政治聲望損失殆盡,最後被開除出黨。(張繼文)
張伯倫因綏靖政策被迫引咎辭職
内維爾·張伯倫,1937年5月28日至1940年5月10日擔任英國首相,從執政時間上并不算很短,但張伯倫作為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被诟病多年。
張伯倫出生在一個政治世家,他先後在地方和幾屆中央政府任職。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就任英國首相。當時,希特勒和墨索裡尼不斷向英法等國施壓,提出一些違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定的無理要求。張伯倫鑒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英國和世界造成的深重災難,極力希望維持歐洲的和平,他堅定地認為可以通過談判避免戰争。
1938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武裝吞并了奧地利。此時,安東尼·艾登和溫斯頓·丘吉爾等人極力呼籲對納粹德國采取行動,遏制希特勒的擴張行為,但張伯倫始終不為所動。1938年9月,希特勒揚言要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軍事行動,德國軍隊開始大規模地向邊境集結,歐洲戰争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伯倫9月中旬趕赴德國會見希特勒。盡管希特勒對張伯倫給予了冷遇并以開戰相威脅,張伯倫仍對其抱有幻想,祈求對方不要采取戰争手段。最終,張伯倫錯誤地認為對蘇台德地區的領土訴求就是希特勒的最終要求,隻要答應這一點就能夠避免将歐洲拖入戰争。在張伯倫的極力斡旋下,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于1938年9月29日至30日,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将蘇台德地區并入德國。30日,張伯倫又與希特勒繼續會談,簽署《英德宣言》,宣布兩國“彼此将永不作戰”,“決心以協商辦法”解決一切争端。張伯倫對此十分滿意,回到倫敦即在機場發表演講,得意忘形地對歡迎的人們揮着那張有希特勒簽字的宣言,宣稱自己為英國帶回了“整整—代人的和平保障”。
但慕尼黑協定墨迹未幹,希特勒就下令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随即又向波蘭下手。張伯倫政府在國内外輿論壓力下,無奈于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同時改組内閣,吸收強硬派的代表人物丘吉爾和艾登等人加入戰時内閣,張伯倫雖然仍為首相,但是影響力大為減弱。當時的英國對德國采取了宣而不戰的态勢,繼續縱容希特勒的侵略行徑。
德國于1940年4月9日對丹麥和挪威發動閃電攻擊,後又出動大軍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直逼英國和法國本土。張伯倫被迫于5月10日引咎辭職,由丘吉爾接任首相。(齊 音)
艾登因“蘇伊士運河事件”下台
安東尼·艾登,1955年4月至1957年1月,擔任了1年零9個月的英國首相,因蘇伊士運河事件被迫辭職。艾登生于英格蘭一個保守的貴族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艾登曾到前線作戰,并因戰功獲頒十字勳章。後來他通過競選議員,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艾登先後在工黨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以及保守黨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和張伯倫的政府中擔任職務,主要從事外交工作。艾登以38歲的年齡出任外交大臣時,引發不少關注。艾登和丘吉爾極力反對綏靖政策,主張對納粹德國進行打擊遏制。當時,尚未加入政府的丘吉爾稱艾登為“政府中唯一的優秀成員”。
1955年4月,艾登接替退休的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艾登一上任便舉行了1955年大選,進一步擴大了保守黨在下議院的多數優勢。在執政中,艾登善于揚長避短,他自己從未出任過國内事務的職位,就把這些事務一概交給他的副手們,他自己則專注于外交事務,在國際上跟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結成緊密的同盟。艾登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要永遠以和平為前提”。
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試圖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自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一直是“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資産,而這家公司則由英國和法國的股東們所擁有。1956年10月,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和斡旋後,英法與埃及無法達成共識。
艾登根據自己豐富的外交經驗,認為納賽爾是埃及的“墨索裡尼”,為了英國自身的利益和地區安全,必須對納賽爾進行嚴厲制裁。于是,英國和法國聯合以色列出兵埃及,并迅速占領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但在三國出兵之後,艾登的美國“盟友”艾森豪威爾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并譴責艾登之舉是殖民主義死灰複燃。由于當時美國是英國最大的債權國,英國政府的财政仰仗美國,艾登最後不得不屈服于美國的壓力,匆匆從埃及撤兵,史上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
這一事件标志着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進一步衰落,也是艾登本人政治生涯中的至暗時刻。這場失敗不僅使艾登的聲望受挫,他的健康狀況也随即惡化,最終不得不在1957年1月辭去了首相一職。(張可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