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物體運動狀态》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11課的内容,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改變物體的狀态的幾個實例子,認識到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狀态的屬性(慣性),進而合理利用慣性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的教學思路是“情境設置——建立假設——模拟實驗驗證假設——結論——應用。”教學效果很好。
學生做實驗
一、創生情境
當學生說完“老師好!”是,請學生“不坐”,想象教室即客車,學生即乘客,當客車急刹車時,讓學生做成反應。(身體往前傾倒)
二、建立假設(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運動狀态的屬性)
當學生做出“身體前傾”時,教師質疑“為什麼?”,學生回答出“乘客依然運動”時,引導學生做出假設:“物體是否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态的屬性呢?”并闆書。
課件内容
三、模拟實驗驗證假設(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态的屬性)
模拟實驗分層教學,實驗前先做簡單猜想。用“小車載物一起運動”,當小車突然急刹車,物體會如何?”然後學生做實驗驗證,填寫記錄單,彙報交流。課件演示實驗的視頻,得出結論:運動的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狀态的屬性。
學生實驗記錄單
四、建立假設(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态的屬性)
老師語言引導:運動的物體具有運動狀态的屬性?這個假設我們已經驗證是正确的?誰能再建立一個類似的假設? 學生建立另一個假設: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态的屬性?
五、實驗驗證 (靜止的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靜止狀态的屬性)
學生實驗記錄單
方法同上。
六、合并結論,得出慣性概念
給學生提供一個“或”字,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合并。隻要意思對即可,最後教師課件展示完整答案。
七、應用
既然“所有的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在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呢。讓學生舉例,用慣性的知識簡介具體原理。
課件内容
鄒城市凫山小學 周廣玲
2021年10月26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