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上出現了這樣一篇貼子,讨論誰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題主把自己認為有可能的二十四位頂級謀士的名字都給羅列了出來,其中不乏諸葛亮、司馬懿等衆所周知的名士。當看到第三個名字的時候,不覺讓人一愣——“荀或”?這是誰?
進行讨論時,更是讓人啼笑皆非。
有人提醒道:“題主,第三個名字不是荀或,是苟或才對,你打錯字了。”
題主回應:“不是苟或,他就叫荀或。”
……
看着大家熱烈的讨論,不禁悲從中來。題主敢給曆史人物改名,網友就敢改姓。這年頭,還是要多讀書、多認字才行,不然鬧出了笑話卻不自知,徒增笑柄。
荀家在漢末、三國時期可是大家族,這事要是放到當時,還不得被滿門抄斬、全族流放三千裡麼。
至于,他們口中的“荀或”、“苟或”是誰呢?
荀彧(中)
他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荀xún彧yù,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生前被封為萬歲亭侯,死後被追谥為敬侯。他的地位隻在漢獻帝和曹操二人之下,按照現在的說法,職務相當于中央書記處書記,享受副國級待遇。
荀彧是一個有信仰、有追求、有能力的人。在看到大漢朝紛亂四起、民不聊生之際,他主動幫助曹操制定策略、修改計劃,使得曹操有了立足之本,以期維護漢朝的統治;他更是為曹操制定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之策。
不料,曹操羽翼豐滿之後,就“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是想晉爵為國公,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以表彰他特殊的功勳。
曹操多次找到荀彧談話,想要拉攏他這個治國之能臣,許諾一起位列三公,被他拒絕。而後,他就被手握實權的曹操外調、棄用,最終抑郁而終。
抛開荀彧的信仰、理念不說,在曹操找他談話時,隻要選擇同意,那麼他的地位或許會達到一個新的曆史高度。而且,憑他的能力,三國戰亂的時間可能會被大大縮短,也不至于讓更多的百姓流離失所。
荀彧與曹操的談話,正好印證了人際沖突中,遷就型的後果:我輸、你赢的特點;要是他選擇合作,那就是共赢的結果。
人際沖突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沖突,是相互依存的個人之間或他們之間的分歧,他們認為彼此的目标不相容。這在《掌控對話》一書中有詳細的說明,它已經發行到了第四版,被譽為職場百萬學習者提升解決問題的指南,主要講解高效溝通的技巧,使人不再錯失人生關鍵機會。
一、看破不說破,還是好朋友
《楊修之死》這篇課文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它節選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說的是曹操率兵攻打劉備,大敗。打又打不過,撤退又怕被人恥笑,進退維谷之時,正好有人送晚餐進來。他看到湯碗中有雞肋,心有所感。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人進來問他夜間的通行口令,曹操随口回應:“雞肋”。
口令傳到楊修那裡,他通知下面的兵士收拾行囊,準備撤退。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
楊修回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如今打又打不過,退又怕被人笑,過不了兩天曹操必然退兵。”
這話傳到了曹操耳中,他大怒,以惑亂軍心之罪,将楊修斬殺。沒過兩天,曹操退兵。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楊修隻是通過一句口令,就猜到了曹操心中的想法,這一點并沒有錯,他卻不應該直接就說出了曹操的心思,讓其面子上挂不住。
表面上看這是曹操小肚雞腸、沒有容人之度,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就斬殺掉了被世人評價為“胸有錦繡”的行軍主薄楊修;其實并不是如此,這是兩種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
楊修具有高不确定性容忍度文化,不會感覺受到未來情況帶來的威脅,他更想展示自己超越他人的才能,後人更是評價其“恃才放曠”;而曹操因為身居高位,他要避免發生超出自己掌控的事情發生,這是低不确定性容忍度文化。
當這兩種文化發生沖突,權力執掌者必會做出決斷,所以曹操會把楊修這個不确定因素給排除掉。
能夠看透曹操心思的人很多,但是他們都沒有說出來,這隻能說明楊修在人際交往上還是很有差距。
遇到這樣的事情,可以參照一下外交部第31任發言人堅哥的作法。國外的記者問到很尖銳的問題,他心裡面知道對方希望自己說什麼,可他就是不說,一句輕飄飄的“拭目以待”,讓對方模棱兩可、摸不着頭腦,看似給了答案,卻什麼也沒有。
二、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之間的調和
楊修的死除了與文化差異,還和個體主義有關。
從他出道以來,一直和曹操的兒子曹植關系非常好。曹操每次要出題考驗兒子,楊修都提前想出答案,并告訴曹植。
他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顯示自己有才華;二是在曹植面前樹立起形象,以期對方接下曹操的重任後,能夠給自己一個好的前程。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為全是從個人利益出發,本無可厚非。
錯就錯在,曹操是想考驗自己的兒子,楊修可以教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直接給答案就完全打亂了别人的計劃。因此,曹操十分嫉恨楊修。
與楊修不同的是,三國另外一個人,在處理這個方面的事情,就非常的老道。
據《三國志》記載,馬超被曹操打敗後,投靠了劉備,還被封了官。關羽知道後,心中有些不爽,這個人剛來怎麼職務和自己比起來,差得并不太遠,就寫信問諸葛亮,這個人如何。
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雙全、剛猛過人,是當世英傑,可與張飛媲美,但是還比不上美髯公(關羽的美稱)。
關羽得到回信後,大喜。
從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為了保證蜀國的穩定,用到了《掌控對話》這本書中的四個要點。
1. 确定目标:諸葛亮的目标是關羽,大家對他的評價是勇武過人、剛愎自用。如果諸葛亮說關羽不如馬超,那麼關羽肯定會不顧後果,強行對外發動戰争,證明自己的實力,這與蜀國當時的利益不符。
2. 貶低自己:諸葛亮與關羽雖然同在蜀國,但是一個主内、一個主外,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諸葛亮的官職比關羽更高,他卻毫不吝惜贊美之詞,稱其為美髯公,放低了自己的姿态。
3. 公平理論,大加贊賞:關羽并不知道馬超有多強,卻知道張飛有多猛;諸葛亮在保證沒有貶低馬超的同時,說關羽超人一等。
4. 雙赢:關羽得到回信,心裡高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也因為這封信,他沒有強行對外征戰,給蜀國赢得了暫時的穩定。
在這件事情上,關羽是明顯的個體主義代表,而諸葛亮就是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代表,最終雙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三、用有效的傾聽做出正确的回應
本書作者在對1001名成年進行的調查中,53%的人認為婚姻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溝通,溝通帶來的風險明顯高于金錢(38%)和來自姻親的幹擾(14%)。
有效的傾聽,就是溝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很多的誤解,就是來自無效的傾聽,進而産生了嚴重的後果。
舉個例子:一對情侶逛商場,女性指着一件漂亮的衣服說,這件衣服真漂亮,比我衣櫃裡面的那件還好看。
這時,男性看了一下昂貴的價格,心中就會想,又想買衣服,家裡那麼多穿都穿不完,房貸、車貸還沒還。
或許,他就會比較直接、粗暴的打斷對方的說話:“哪有什麼好漂亮的,又想買,家裡那麼多,你都還沒穿。”
哪怕這名女性性格再溫柔,她嘴上不說,心裡面也會埋下男性不尊重人的印象;如果,長期這樣,就很有可能爆發情緒,最終導緻感情破裂。
其實,在這種情況下,男性最好的解決方式,是用非語言的方式,面含笑意的看着對方,讓女性繼續說下去。
或許,她并不想買,接着說的話是“不過我還是更喜歡你送我的那件”,然後拉住男性的手,走向下一個成衣店。
在這樣簡單的溝通中,女性會覺得對方尊重自己;男性也可以聽完對方的話,從中分析出很多信息,是想買還是不想買,是嫌價格貴還是嫌質量差。
男性隻需要做出簡單非語言的回應,點頭、微笑;或者,委婉的正面回應,等過幾天發了工資我們再來買。
這件事不僅不會産生誤會,還能讓感情更加牢固,讓女性覺得男性很顧家、很愛自己;有時愛并不一定要說出來,一個眼神、一次傾聽就是最好的粘合劑。
同理,在職場之中,領導拿着方案對你大加贊賞,你趕緊道謝,或許他的最後一句就是,這個方案還可以在哪些地方深化一下。
而你聽到這裡會控制不住情緒的暴怒,方案都加班搞了好幾回了,還要改;你會選擇性的記憶要深化,卻沒有記住哪些地方要改,最終導緻不停的加班修改還沒有成效。
人際溝通的本質是兩個(有時更多)相互依賴的人之間的語言互動和非語言互動;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收集和反潰信息,隻有做到了有效的傾聽,才能做出正确的回應。
寫在最後:
人際交往是一門系統的學問,隻要抓住了一定的技巧,它能讓你事半功倍,更快的掌控對話中的主動權,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溝通無難事,遊戲人世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