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8 01:41:33

【揚揚導讀】“民以食為天。”這句出自《漢書·郦食其傳》中的話,充分說明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繞不開“食”。而孔子的經典話語“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更證明了“食”已成為中國人獨特的傳統文化。因此,中國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吃”。便連中秋節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節日,也與吃有關。

每逢中秋節,“月餅”便成了家家戶戶必備之品。“吃月餅”,這一中華傳統節日習俗,從古代沿襲至今天。但是,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卻少為人曉,了解者也不多。撇開熟知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小編為你整理了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曆,大家可以有龍門陣擺哦。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四川正道文化整理)1

月餅是‘拜月’的一種儀式

古代先民有自然崇拜的信仰,表現在中秋節,就是祭月、拜月。拜月習俗興盛于上古之時,源于先民對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

楊貴妃将“胡餅”改名“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骞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産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傳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靈光一現,脫口而出“月餅”, “胡餅”由此改名“月餅” ,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叙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四川正道文化整理)2

中秋節吃月餅有很多版本的傳說,主要有兩種:

唐高祖用“胡餅”犒勞凱旋群臣

唐高祖年間,大将軍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餅隐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歸京。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将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四川正道文化整理)3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代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和百姓中,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着紙條,上面寫着:“中秋夜,殺鞑子,迎義軍!”

各路起義軍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裡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無惡不作的“鞑子”(元兵)潰敗。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谕,讓全體将士與民同樂,并将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

關于中秋節及吃月餅習俗的由來(四川正道文化整理)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