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電圖診斷描述怎麼寫

心電圖診斷描述怎麼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2:44:01

浙江省數字化常規心電圖診斷書寫規範(試用版)

浙江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無創心電學組

心電與循環


由浙江省醫學會心電生理及起搏分會無創心電學組組織制訂《浙江省數字化常規心電圖診斷書寫規範》(試用版),下稱《規範》,以二級以上醫院成人12 導聯同步記錄數字化常規心電圖為标準,從心電圖波形和節律兩方面進行規範。供全省心電學專業人員參考,并為浙江省心電圖質控培訓做好充分的準備。

心電圖診斷描述怎麼寫(心電圖診斷書寫規範)1

1 以形态改變為主的心電圖診斷書寫要求

1.1 正常心電圖基本參數

(1)必須保證心電圖的波形及參數都正确無誤,若計算機自動測量參數有偏差,應予以糾正。

(2)統一使用計算機測量單位,時間為ms,振幅為mV。

(3)正常QRS 心電軸在-30°~ 90°。

(4)窦性P-P間期互差<160ms。

1.2 QRS心電軸偏移

(1)QRS心電軸左偏:-30°~-90°,ⅠQRS 主波向上,ⅢQRS 主波向下。

(2)QRS心電軸右偏: 90°~ 180°,ⅠQRS 主波向下,ⅢQRS主波向上。

(3 )QRS 心電軸極度右偏: 180°~ 270°(-90°~-180°),ⅠQRS、Ⅲ QRS 主波均向下(SⅠSⅡSⅢ現象:Ⅰ、Ⅱ、Ⅲ R/S 均<1)。

1.3 心髒轉位

(1)逆鐘向轉位:V1~V3 R/S 均≥1。(2)順鐘向轉位:V5~V6 R/S均≤1。

1.4 QRS 波群低電壓

(1)肢體導聯:各肢體導聯QRS電壓絕對值<0.5mV 。

(2)胸導聯:各胸導聯QRS電壓絕對值<1.0mV。

(3)左胸導聯:V5、V6 QRS電壓絕對值<1.0mV。

(4)全導聯:符合上述(1)、(2)兩條标準。

1.5 短P-R 間期

(1)隻要有1 個導聯的P-R 間期達到120ms 就不下此診斷。

(2)P-R 間期<120ms,QRS 形态異常,應分别診斷。例:短P-R 間期,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1.6 ST段改變

1.6.1 确定等電位線

計算機自動測量時,等電位以QRS 波群起點為基準點,以此點做整張心電圖波形的基準線,此線作為等電位線。

作人工判讀時:

(1)通常以TP段作為基準線。

(2)心率快時,如TP段不明顯,則以PR 段作為基準線。

(3)若基線不穩,TP段不明顯時,則以兩個相鄰QRS波群起點的連線作為參考基準線。

1.6.2 ST 段的測量

應從J點後60~80ms處作一水平線,根據此基準線确定有無ST段移位。ST段擡高時應自基線上緣測量至ST 段上緣,ST 段壓低時應從基線下緣測量至ST段下緣。

1.6.3 ST段擡高

應描述ST 段擡高的導聯、形态及幅度。例:弓背向上型、上斜型(伴J點擡高)、下斜型、單向曲線型、巨R 型、墓碑型、馬鞍型、凹面向上型等。正常人ST段擡高:在肢體導聯≤0.1mV,V1~V3≤0.3mV,V4~V6≤0.1mV。

(1)以J 點上移為特征的ST 段擡高若無明确病因時可提示心室早複極波。例:窦性心律,前側壁導聯J 點上移型ST 段擡高,提示心室早複極波。

(2)如ST段呈弓背向上型、單向曲線型、墓碑型、巨R 型擡高,可診斷為“XX 壁導聯ST段呈XXX型擡高(建議不用損傷型),請結合臨床”,以判斷ST段臨床意義。

1.6.4 ST段壓低

應描述ST段壓低的導聯、形态及幅度。

(1 )ST段壓低的各種類型以R波垂直線與ST段延長段的夾角計算:>90°為下斜型,等于90°為水平型,<90°為上斜型。

(2)建議ST段的壓低不作定性解釋,可根據自身經驗提出參考意見。建議用水平型、下斜型、上斜型等,不作缺血型、近似缺血型描述。例:下壁導聯ST段呈水平型壓低0.1mV。

1.6.5 ST段延長、縮短

當ST 段時間≥160ms 時,稱為ST段延長;當ST段時間<50ms時,稱為ST段縮短。

1.7 T波改變

1.7.1 正常T 波的形态

(1)以R 波為主的導聯T波應直立,其頂端圓滑不高聳,前肢上升緩慢,後肢下降較陡,振幅≥同導聯R 波的1/10。

(2)下壁導聯QRS 波群以R 波為主時,如ⅡT 波正常,Ⅲ T 波可以低平、雙向或倒置,aVF T波可以低平,但不能倒置。

(3)V1~V2 的T 波如為直立,其後V3~V6 T波不能出現倒置;V1~V2 T波如倒置且倒置深度遞減,V3T波可低平,V4 ~V6T波均不能出現低平、倒置。

1.7.2 如果T 波形态不符合以上特征及變化規律,均視為T波改變。

1.7.3 T波高尖,基底部窄,對稱,呈帳篷樣,應結合病史,提示符合高鉀血症心電圖表現。

1.7.4 T 波高聳對稱,伴Q-T 間期延長,且同時伴有胸痛者,應結合臨床,提示符合超急性期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

1.7.5 測量T 波的高度或倒置的深度時,應以等電位線為基準。

1.8 Q-T間期

1.8.1 T波的終點應以T波下降肢的延長線與等電位線交接點計算。測量Q-T間期時,應自QRS 波群的起點至T波的終點,不包含U波。如T波、U 波融合,無法區分T 波終點時,建議描述為Q-T(U)間期。

1.8.2 Q-T 間期與心率有關,Q-T 間期延長應标注正常Q-T間期的上限值。使用校正後的Q-T間期,即Q-TC,Q-TC 校正公式(bazett 公式):Q-T/姨R-R(即心室率60 次/min時的Q-T間期)

1.9 U波

1.9.1 正常U波應與正常T 波方向一緻,小于同導聯T波的1/2 和(或)≤0.25mV。如同導聯T波直立,U 波倒置為異常。

1.9.2 U波明顯增高,伴T波低平、Q-T間期延長及T 波、U 波融合時,應結合臨床,提示或符合低鉀血症心電圖表現。

1.10 房室肥大

1.10.1 左心房擴大

(1)具有引起左心房擴大的病因。(2)P 波時限≥120ms、雙峰間距≥40ms,PtfV1<-0.04mm·s,不作二尖瓣型P波的診斷,可作P波增寬、雙峰等描述性診斷,例:P波增寬,提示左心房擴大。

1.10.2 左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左心室肥大的病因。

(2)QRS時限略增寬(100~120ms)。

(3)QRS 心電軸左偏( 30°~-30°)。

(4)符合左心室肥大的标準越多,診斷準确率越高。

(5)在沒有相關病史時RV5 或RV6 ≥2.5mV、RV5 SV1≥ 4.0mV (女性≥3.5mV)或RⅠ+SⅢ≥2.5mV時,診斷為左心室高電壓,在診斷為左心室肥大或左心室高電壓時應加注電壓測值。

(6 )如同時出現ST段、T波改變時建議診斷為伴ST段、T波改變,不直接診斷伴勞損。

1.10.3 右心房擴大

(1)具有引起右心房擴大的病因。

(2)肢體導聯P波振幅≥0.25mV,胸導聯P波振幅≥0.15mV。

(3)肢體導聯QRS 波群低電壓時,P波振幅>同導聯1/2R,不作肺型P 波診斷,可作P 波高尖描述性診斷。例:P波高尖,提示右心房擴大。

1.10.4 右心室肥大

(1)具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病因。

(2)具有心電圖的相關特征:

① V1 呈R 型、Rs型、qR 型、rsR′型(R′波不粗鈍),RV1≥1.0mV 或RV1 SV5≥1.5mV;

② 順鐘向轉位合并QRS 心電軸≥ 110°;

③ aVR R/Q>1 或R 波振幅≥0.5mV。

(3)右心室肥大時, 僅出現V1、V2 T 波倒置不要診斷合并ST 段、T 波改變,隻有同時合并其它導聯ST 段壓低、T波改變時方作診斷。

(4)單純順鐘向轉位合并QRS 心電軸右偏,在無确切引起右心室肥大疾病史時,如要考慮右心室肥大,應先作描述性診斷,再作提示性診斷。例:窦性心律,QRS 心電軸右偏( 115°),順鐘向轉位,提示右心室肥大。

1.10.5 雙心室肥大可出現正常心電圖、單側心室肥大、雙側心室肥大,以實際心電圖表現進行診斷。

1.11 心肌梗死(建議懷疑心肌梗死時,應進行18導聯心電圖檢查)

1.11.1 心肌梗死的分期經典的分期方法:

(1)超急性期:曆時數分鐘至數小時,心電圖表現為T 波高聳,部分出現ST段呈斜直型擡高。

(2)急性期:曆時數小時至數天,相應導聯出現ST 段擡高及病理性Q 波。

(3)演變期(亞急性期):曆時數周至數月不等,首先出現ST 段下降,随後T波也逐漸下降至倒置,病理性Q波持續存在。

(4)陳舊期:心肌梗死發生數周至數月後,病理性Q 波始終存在,ST段、T波基本恢複正常,當合并室壁瘤形成時,ST段可持續擡高。近幾年臨床上推薦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分期:

(1)急性期:發病1 個月内。期間可見心電圖多種變化,如見ST 段已下降,伴T 波深倒置,可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演變期。

急性期可分為3個亞期:

① 超急性期(T波改變期);

② 進展期或急性早期;

③ 确定期(Q 波及非Q 波期)。

超急性期指心肌梗死症狀發生後T波高尖,而尚未出現ST段擡高或壓低。出現ST段擡高或壓低則為進展期。确定期是指Q波出現後或ST段演變穩定或恢複到基線後。

(2)亞急性期:發病1~3 個月。

(3)陳舊性期:發病3個月後(或根據實際情況)。

1.11.2 心肌梗死的定位

根據病理性Q 波所在導聯定位(建議ST 段擡高型參照此方法定位):

(1)高側壁:Ⅰ、aVL;

(2)下壁:Ⅱ、Ⅲ、aVF;

(3)前間壁:V1、V2(V3);

(4)前壁:(V2)、V3、V4(V5);

(5)前側壁:(V4)、V5、V6(V7);

(6)正後壁:V7~V9。在下壁心肌梗死時,如V1出現R/S>1,ST 段壓低時應加做V7~V9;

(7)廣泛前壁:V1~V6(Ⅰ、aVL);

(8)右心室:V1~V4R 以ST 段擡高為标準,不要以Q 波作為診斷标準,如出現STⅢ擡高>STⅡ,必須加做右胸導聯。

1.11.3 心房梗死

在心室梗死的基礎上,若出現PR 段擡高或降低,P 波增寬畸形并呈動态改變,則提示有心房梗死。

1.11.4 室壁瘤

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在梗死部位出現ST 段持續擡高≥3 個月者,可考慮室壁瘤形成(需要結合心電圖動态變化、心髒超聲檢查及臨床症狀,排除心肌再梗死可能)。例:窦性心律;V3~V5異常Q波伴ST段弓背擡高0.2mV 及T波倒置,符合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心電圖表現。

1.12 右位心

(1)鏡像右位心者應在先做一份标準12導聯心電圖後,再做一份右胸導聯心電圖,同時将左、右手電極互換,以免遺漏伴随診斷。右側導聯心電圖必須重标導聯,并标明左、右手反接。

(2)複雜先天性心髒病患者,伴心房反位、房室連接不一緻等也可以有類似右位心的心電圖表現,建議先作描述性診斷,再作右位心樣心電圖改變診斷。

2 以節律改變(心律失常)為主的心電圖診斷書寫要求

2.1 心律失常診斷書寫基本要求

2.1.1 在窦性心律時,出現各種激動起源異常的心律失常,隻要有窦性激動且能1∶1 下傳心室,心電圖報告中的心率應以窦性頻率計算,當合并其他異位心律失常時應分别注明窦性及異位節律的頻率。例:窦性心律(70 次/min),短陣房性心動過速(120次/min)。

2.1.2 窦性心動過速(>100 次/min),伴窦性心律不齊時,P-P間期互差值≥160ms。

2.1.3 窦性心律伴以傳導阻滞形式存在時,心電圖報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計算,但必須在窦性心律的診斷中填上窦性頻率。例:窦性心律(90次/min),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滞;窦性心律(84 次/min),二度Ⅱ型窦房傳導阻滞。

2.1.4 不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時,心電圖報告中的心率以心室率計算,但必須在窦性心律及異位心律的診斷中注明各自頻率。

2.2 激動起源異常

2.2.1 早搏

(1)頻發:10s心電圖中≥3 次早搏;

(2)成對:早搏連續2 次出現;

(3)二、三聯律:心電圖中出現≥3 組可診斷;

(4)房性早搏未下傳的診斷統一書寫為:房性早搏未下傳;

(5)早搏出現在兩個窦性搏動之間,無代償間歇,診斷應書寫為:間位性早搏;

(6)早搏伴有反複搏動的以早搏的起源點命名,如房性早搏伴反複搏動、室性早搏伴反複搏動等;

(7)窦性早搏:當窦性節律勻齊時出現提早的窦性激動,其後呈等周期代償間歇,可以診斷為窦性早搏,若存在窦性節律不齊時,則窦性早搏不予診斷。

2.2.2 心動過速

(1)異位激動連續出現≥3 個心搏。

(2)房性心動過速以心房率計算,可對其傳導形式作描述。例:短陣房性心動過速伴不規則房室傳導;短陣房性心動過速伴房室文氏型傳導;短陣房性心動過速呈3∶2 房室傳導。

(3)心動過速持續時間較長的,應進行分類。如:

① 陣發性心動過速:多屬折返性質;

② 非陣發性心動過速(自主性心動過速或加速性逸搏心律),為自律性增高性質所緻,多表現為與窦性心律競争出現。

2.2.3 心房撲動、顫動

(1)心房撲動、顫動的區别應以Ⅱ或V1心房波為标準,注意快速心房率勻齊與否。(2 )心房撲動時應寫明房室傳導關系。

(3 )心房顫動時,當R-R 間期≥1.5s時必須描述為長R-R 間期。

(4)心房顫動時同一份心電圖中有≥3 次連續等長(≥1.5s)的長R-R 間期出現,可提示二度房室傳導阻滞。

(5)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是指平均心室率>100 次/min。

(6)心房顫動伴緩慢心室率:是指平均心室率<50 次/min。

2.2.4 窦性心律遊走

(1)窦房結内遊走:窦性P波直立導聯,P 波形态随着頻率的減慢而低平、或正負雙向,但不能出現P波倒置。書寫格式為:窦性心律/ 窦性心動過緩/ 窦性心動過速伴窦房結遊走。

(2)窦房結至心房遊走心律:窦性P 波直立導聯,P波形态随着頻率減慢低平及倒置。書寫格式為:窦房結至心房遊走心律。

2.3 激動傳導異常

2.3.1 窦房傳導阻滞在體表心電圖中,一度窦房傳導阻滞無法診斷,三度窦房傳導阻滞與窦性停搏不能鑒别,隻作二度窦房傳導阻滞的診斷。

(1)二度Ⅰ型窦房傳導阻滞:

①應注意與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齊相鑒别;②一定要滿足2 個或以上文氏周期才可診斷。

(2)二度Ⅱ型窦房傳導阻滞:

① 長P-P間期為短P-P 間期的2 倍;

② 在窦性心律不齊時,長P-P間期相對固定,并且是平均基本心律的整倍數;

③ 如有房室交接性逸搏或室性逸搏出現,可以幹擾窦性P波出現(即窦性P波重疊在逸搏QRS-T 波群中),但一般不打亂窦性節律。

(3)高度窦房傳導阻滞:

① 原則上可作高度窦房傳導阻滞的診斷;

② 如長P-P間期為短P-P 間期的整3 倍或以上,且沒有出現逸搏幹擾窦性P波規律的現象;

③ 如存在窦性心律不齊時,出現不等長的長P-P 間期可直接診斷窦性停搏,如為等長的長P-P 間期,則首先考慮窦房傳導阻滞;

④ 窦性停搏(不采用“窦性靜止”的名稱):出現長P-P間期,排除顯著窦性心動過緩伴不齊及二度以上窦房傳導阻滞後可診斷為窦性停搏。

2.3.2 房室傳導阻滞

(1)一度房室傳導阻滞:

① 根據窦性頻率判斷P-R 間期異常:心率≤70 次/min,P-R 間期高限200ms;心率71~90 次/min,P-R 間期高限190ms;心率91~110 次/min,P-R間期高限180ms;心率111~130 次/min,P-R 間期高限170ms。

② 成人P-R間期≥210ms,可診斷一度房室傳導阻滞。

③ 同一患者在心率相近時兩次心電圖比較,P-R間期互差≥40ms,可診斷為一度房室傳導阻滞(即使此延長的P-R間期未達到該心率的正常高限值)。

(2)二度房室傳導阻滞:

無論下傳的P-R間期是正常或延長,隻要有1 個P 波非幹擾性下傳受阻緻QRS 波群脫落者,均稱為二度房室傳導阻滞,它包括二度Ⅰ型及Ⅱ型阻滞。

① 二度房室傳導阻滞隻限于脫落1 次QRS 波群;

② 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滞:又稱為房室文氏現象,表現為P-R 間期逐搏延長,直至QRS 波群脫落出現長R-R 間期,周而複始(至少持續兩組文氏周期);

③ 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滞:發生QRS 波群脫落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下傳的P-R 間期是固定的,可正常或延長;

④ 全程呈2∶1 房室傳導時,診斷為二度房室傳導阻滞,房室呈2∶1傳導。

(3)高度房室傳導阻滞

心電圖連續出現兩個P 波非幹擾性下傳受阻時,即可診斷為高度房室傳導阻滞。

(4)三度(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滞

① 診斷标準:

A. 窦性心律伴三度房室傳導阻滞具備以下3個條件,診斷更可靠:

  • P-R 間期長短不一,存在完全性房室分離,即P 波與QRS 波群無關;
  • P 波頻率≤135 次/min;
  • 逸搏的R-R 間期≥2 個P-P 間期或頻率足夠慢(<50 次/min),P 波落在應激期内而未能下傳。

B.心房撲動伴三度房室傳導阻滞:F-F間期相等;R-R 間期相等(結合心室率快慢及臨床表現);F-R間期不等。

C.心房顫動伴三度房室傳導阻滞:确定基本節律為心房顫動;R-R 間期相等,頻率在逸搏範圍内。

② 三度房室傳導阻滞時的書寫格式建議如下:窦性心律(75 次/min)(或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伴緩慢的心室率),三度房室傳導阻滞,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室性逸搏心律(40 次/min)。

③ 三度房室傳導阻滞時,逸搏可以存在逆向室房傳導而出現心房奪獲,并也可出現室房傳導延遲或文氏現象,診斷時應描述為:窦性心律(75 次/min),三度房室傳導阻滞,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40 次/min)伴心房奪獲(或室房逆傳),或伴逆傳文氏現象等。

(5 )心室停搏:

大于3.0s的長R-R間期。

2.3.3 房室分離

(1)房室分離的定義:

指心房、心室的激動分别由各自固定的節律點控制,包括幹擾性及阻滞性兩種性質的房室分離。

(2 )房室分離的分類:

① 完全性房室分離:心房、心室的激動分别由各自固定的節律點控制,沒有奪獲現象。② 不完全性房室分離:心房、心室的激動分别由各自固定的節律點控制,但有奪獲現象。

(3)房室分離時的束支傳導阻滞:

① 完全性房室分離時,若異位節律點伴束支傳導阻滞,則束支傳導阻滞或差異性傳導建議作為異位節律點的伴随診斷。例:窦性心律(70 次/min),非陣發性房室交接性心動過速伴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

② 不完全性房室分離時,束支傳導阻滞在兩種節律點中都出現,建議将束支傳導阻滞作為獨立診斷,如僅出現在異位節律點中束支傳導阻滞建議隻作為伴随診斷。例:窦性心律(70 次/min),非陣發性房室交接性心動過速(90 次/min),不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4)房室分離的心電圖表現及書寫規範:

① 窦性頻率過度緩慢,下一級起搏點被動出現逸搏。例:窦性心動過緩伴不齊(52 次/min),房室交接性逸搏及逸搏心律(58次/min),不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

② 異位節律心動過速與窦性心律形成幹擾分離。例:窦性心律(75 次/min),非陣發性房室交接性心動過速(90 次/min),不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或完全性幹擾性房室分離。

2.3.4 束支傳導阻滞

(1)左束支傳導阻滞:

① 左束支傳導阻滞時,不再作分支傳導阻滞的診斷;當QRS 心電軸左偏小于-45°,直接診斷QRS心電軸左偏。

② 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滞:

A.V1、V2 QRS 波群呈rS 型或QS 型,V5、V6 呈R 型,R 波錯折;

B. Ⅰ、aVL QRS 波群可呈R 型,Ⅱ、Ⅲ、aVF 可呈rS 型,QRS 心電軸可正常或左偏;

C.QRS 時限120ms,部分達160ms 左右;

D. ST 段、T波方向多數與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呈繼發性改變。

③ 當Ⅰ、aVL、V5、V6 QRS 波群均呈R 型,但R波不粗鈍,不要輕易作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滞的診斷。隻有在出現上述導聯QRS 波群呈R型,且R波粗鈍,但QRS時限<120ms 時才診斷為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滞。

(2 )右束支傳導阻滞:

①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

A. V1QRS 波群呈rsR′、R 型或M 型,ST 段壓低,T 波倒置;

B.其它導聯終末S 波或R 波寬鈍、錯折;

C.QRS時限≥120ms,QRS 心電軸正常或輕度右偏。

② 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除了上述心電圖表現外,其QRS時限<120ms,且V1 的R′波應>R 波,如果R′<R波時可加做V3R,以作鑒别。

③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時出現繼發性ST 段、T 波改變隻限于V1~V3,如其他胸導聯出現ST段、T波改變,應作診斷及描寫(建議書寫為ST段改變、T 波改變)。

④ 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的診斷标準:

A.有引起右心室肥大的相關病因;

B.QRS 心電軸右偏(≥ 110°);

C. V1R>1.5mV;D.V5R/S<1。

(3)左前分支

傳導阻滞:

①左前分支傳導阻滞的心電圖在肢體導聯上必須符合:

A. Ⅱ、Ⅲ、aVF呈rS 型,SⅢ>SⅡ;

B.Ⅰ、aVL 呈qR 型(或R 型),RaVL>RⅠ;

C. QRS 心電軸左偏≤-45°。

②當符合以上A B條件,QRS心電軸左偏在-30°~-45°時可提示左前分支傳導阻滞。

(4)右束支傳導阻滞合并左前分支傳導阻滞:

①Ⅰs波粗頓,深度<R 波;

② Ⅱ、Ⅲ、aVF可出現rSr′波,但r′波以粗頓為主,SⅢ>SⅡ;

③ aVR可呈QR型,R波粗頓;

④ QRS心電軸-45°~-90°;⑤QRS 時限≥120ms。

(5)左後分支傳導阻滞:

原則上不下此診斷。

(6)非特異性心室内阻滞:

QRS 時限增寬(≥120ms),形态不符合左、右束支傳導阻滞特征者。

(7)房室傳導阻滞合并束支或分支傳導阻滞:

診斷順序應房室傳導阻滞的診斷在前,束支傳導阻滞在後。例:窦性心律(75次/min),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窦性心律(75 次/min),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左前分支傳導阻滞。

2.3.5 心室預激

(1)診斷統一書寫為心室預激。

(2)心室預激的分型根據QRS主波方向而定:

①A型:V1~V6 均向上;

②B 型:V1~V2 向下,V4~V6 向上;

③C型:V1~V2向上,V4~V6向下。

(3)推薦根據QRS 形态判斷旁道位置:

①V1R/S≥1:左側;

②V1起始呈Q(q)波:右側;

③V1 R/S<1 時,觀察Ⅰ、aVL,如Ⅰ、aVL呈R型,則旁道位于右側,如Ⅰ、aVL出現q或S 波,則旁道位于左側。

(4)間歇性心室預激需與舒張晚期室性早搏伴心室融合波群相鑒别。

2.4 起搏器心電圖随着心髒起搏器技術的迅速發展,尋求對起搏器心電圖診斷順序及診斷用語的規範化及統一性日趨迫切。本《規範》建議原則如下:

2.4.1 起搏器心電圖的診斷順序

(1)自身心律(當無自身心律時,将起搏心律提前至第一條)。

(2 )自身心律失常及其他異常心電圖改變。

(3 )若心電圖可确定是“單腔起搏器”或“雙腔起搏器”,則建議使用:單/雙/三腔起搏器,呈AAI,VVI,VAT等不同起搏模式。如一幅心電圖連續出現三次或以上單/ 雙/ 三腔同時起搏時,才可寫單/雙/ 三腔起搏心律。

① 例:窦性心動過緩伴不齊(59 次/min),頻發室性早搏,雙腔起搏器,AAI 工作模式(60 次/min),起搏器心電圖未見異常。

② 例:心房顫動,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滞,單腔起搏器,呈VVI 工作模式(60 次/min),間歇性起搏功能不良。

③ 例:窦性心律,雙腔起搏器,呈VAT 工作模式,起搏器心電圖未見異常。

④ 例:窦性心律,左心房擴大,三腔起搏器,呈VAT工作模式,起搏器心電圖未見異常。

⑤ 例:雙腔起搏心律,呈房室順序起搏,起搏器心電圖未見異常。

(4 )若心電圖不能确定,則不必去推斷是“單腔起搏器”或“雙腔起搏器”,可根據心電圖表現直接診斷書寫為:心房起搏心律/ 心室起搏心律,呈AAI,VVI,VAT等不同起搏模式。

① 例:心房起搏心律,呈AAI 工作模式(80 次/min),伴頻率應答,起搏器心電圖未見異常。

② 例: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呈VAT工作模式,部分A-V間期明顯延遲,建議起搏器程控。

(5)當起搏器心電圖出現特殊現象,又不明确是否正常時,可在描述性診斷後建議起搏器程控。


浙江省數字化常規心電圖診斷書寫規範(試用版)

(主要執筆者:謝玮、劉星、蔡衛勳、葉沈鋒、何方田、李忠傑;審閱者:吳祥、魯端)

說明:

(1)制定《規範》(試用版)的基本思路:

① 總原則:先确定大原則、後核定小細節、預留修改餘地。

② 本規範意在進一步引導心電圖專業人員重視客觀所見, 強調密切結合臨床,盡量避免以圖論圖的盲目診斷,為長期困擾我們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心電圖專業診斷問題理清思路。

③ 希望通過實施《規範》,以保證我省心電圖診斷标準及書寫格式的統一有序,體現标準化、規範化,進一步提升浙江省心電診斷水平。

(2)本規範主要參考文獻:

黃宛主編《臨床心電圖學》第5版,郭繼鴻主編《心電圖學》,陳清啟主編《心電圖學》第2 版,美國心髒協會(AHA)頒布的建議(2009版),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指導(中級)心電圖技術,上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制定的《常規心電診斷書寫規範》手冊(2010 版)等相關内容。

(3 )《規範》中的診斷分4個層次:

明确診斷、診斷加提示、心電圖發現加提示、描述性診斷及建議。

(4)本規範由浙江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無創心電學組制訂及推廣,不當之處懇請專家及同道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加以改進和提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