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原理?胡繼宏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适宜晚稻等谷類作物播種芒種時節,也是南方晚稻耕種與北方小麥收割的時候南方農民忙着插秧播種,北方農民忙着收割小麥的種子,所以,芒種又稱忙種,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原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胡繼宏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适宜晚稻等谷類作物播種。芒種時節,也是南方晚稻耕種與北方小麥收割的時候。南方農民忙着插秧播種,北方農民忙着收割小麥的種子,所以,芒種又稱忙種。
“芒”字,本義是谷類植物種子殼上或草木上的針狀物,是起自我保護作用的針刺部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思是說,有芒的麥子趕快去收割,有芒的稻子抓緊去播種”。
說到播種,有句俗語生動活潑又飽含人生哲理,叫做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是告訴人們事物的規律性。引申在人事中,就是你有什麼樣的付出,就會有什麼樣的回報。
但是,如果我們用反向思維來理解這句話,就會發現兩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是種瓜一定能夠得瓜嗎?二是種瓜一定要得瓜嗎?
第一個問題,引發了規律之外的思考。也就是說,如果事物的發展不符合常規了,怎麼辦?我雖然辛辛苦苦去種瓜,去種豆,卻因為天旱、水淹、蟲災、風暴等自然災害,或人為失管、被盜、被毀等原因,造成了顆粒無收。事物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種瓜未必能得到瓜。面對這種人生境況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第二個問題,引發了做人處世心态上的思考。本來我在一塊地裡種下瓜和豆的種子,既沒有遇到自然災害,也沒有被人為破壞,最後還是顆粒無收。究其原因,發現這塊土地的土壤成分,既不适合種瓜,也不适合種豆,隻适合種花。在這塊地裡辛辛苦苦種下的瓜和豆,沒有收成,而沒花力氣靠天生長的野花,卻長得搖曳多姿。面對這種人生境況時,我們又該怎麼辦?
上述兩種事例,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尤其在教育和人際關系上,常常可以遇到。比如,同樣的師資教育,有的學生成人成才,成為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少數學生卻走上犯罪道路,成為危害社會的人。
再比如,我聽過很多例這樣的相親故事。本來媒人安排他與A女子相親,不料卻與陪伴A女子前來的同伴對上了眼,與A女子沒有發展空間,後來卻與她的同伴喜結良緣。這樣的例子,與種豆得花,可以契合。
所以,生活告訴我們,面對上述兩類事情時,首先要勇敢地面對,然後坦然地接受。我們要知道,世事雖然常常在情理之中,也往往在意料之外。
由此,我又想到了孔子。當孔子面對上述兩種人生境況時,他會怎麼樣呢?在《論語·子罕篇》9.17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從公元前496年開始周遊列國,從他55歲那年開始,直到公元前484年才回到故鄉魯國,這一年他68歲,周遊列國十四年,不斷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極力想恢複周禮制度,始終沒有被各國君主接受。這個時候,孔子站在河邊,看着流逝的河水,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流去。”不怨天,不尤人,勇敢面對,坦然接受。
回到魯國後,雖然尋找明主賢君恢複周禮、推行仁政的理想落空了,但他從此潛心學術。在《論語·子罕》9.15章,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意思是,孔子說:“我自衛國回到魯國後,開始對樂曲進行整理,讓雅樂和頌樂各有适當的安排。”
孔子晚年潛心學術,他也許絕對沒想到,他以後将對中華文化會産生如此巨大與深遠的影響,後世人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給他的畫像配了一副對聯:删述六經,垂憲萬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非常準确地綜述了孔子一生的功績。
總結一下,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但是,我們要記住胡适小時候,他母親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老母親對胡适說:“人生沒有白受的苦,沒有白白付出的努力,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意思是說,世界上的所有功德與努力,都不會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報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