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蟹的古人很多,比較著名的是明朝的李漁,對,就是寫《閑情偶寄》的那位,也擔得起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之名。每年螃蟹還沒上市的時候,他就開始攢錢等着買螃蟹。
家人笑他以蟹為命,以至于這錢是“買命錢”。從螃蟹上市到蟹盡下市,“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 這樣一個蟹癡,應該有很多吃蟹的花樣吧?恰恰相反!
李漁說“世間好物,利在孤行”,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本身已經具備了色香味三者極緻,所以最好是整隻蒸着吃。
李漁了不起,雅号“湖上笠翁”,天下學問、玩意兒少有不懂的,其說蟹之辭,雖亦文言,絕不晦澀,
“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勞,我享其逸,獨蟹與瓜子、菱角三種,必須自任其勞,旋剝旋食則有味,人剝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蠟,且似不成其為蟹與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
吃蟹假手他人,蟹就不是蟹了,點評之老到,可謂一語中的、三分入木。接着李漁還有引申發揮,“此與好香必須自焚,好茶必須自斟,童仆雖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講飲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李漁一生,飄泊江浙碧水間,籍隸南國,啖遍江南美食方物,然其耽耽于蟹,許為第一清饞,“癖蟹”之号,同人盡知,嗜蟹如命,
“每歲于蟹之未出時,即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蟹上市的秋季九月十月,李漁命之為“蟹秋”。
蟹應季上市,尚不及花紅娛目,可開百日。“慮其易盡而難繼”,李漁“又命家人滌甕釀酒,以備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釀’,甕名‘蟹甕’”。李漁每入‘蟹秋’,常常思念一位去世的婢女,“勤于事蟹,即易其名為‘蟹奴’”。
善治蟹,是技術活,需要老到的手法和經驗,腌制醉蟹過程中的某些關節處,頗詭秘而令人至今不解其奧,取蟹甕中醉蟹,不可用燈照,醉蟹見光,馬上松散,“滿甕俱沙”
沙是吳越方言,是說蟹肉吃來口感也會變得松粉,味道也就大打折,好似塌了秧。李漁“有法處之,則可任照不忌。
初醉之時,不論晝夜,俱點油燈一盞,照之入甕,則與燈光相習,不相忌而相能,任憑照取,永無變沙之患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