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将至,今日臘八。臘八,可謂是臘月裡第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這一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
過臘八,往往意味着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就像傳統兒歌裡唱的那樣:“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
《史記·補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稱“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先秦時臘祭日期并不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古書中多将其稱為臘日。
今年的臘八,恰逢新年第二天。老話講,“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臘八時正值數九寒冬,天氣嚴寒。不過,比起前兩天的“2019最後的冷酷”,今天北京地區的氣溫還是略有回升。
臘八作為臘月裡的第一個傳統節日,關于臘八節的來源,自然也是非常多。這些關于臘八的傳說故事中,其文化内核不僅體現了人們向往健康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也與愛國精神、節儉美德等息息相關。
傳說,當年嶽飛率将抗金于朱仙鎮,正直嚴冬臘月,數九寒天,嶽家軍飽受饑寒交迫之苦,當地百姓端粥相贈,嶽家軍飽餐百姓的“千家粥”之後渾身暖和,體力恢複,大勝而歸。這天恰是農曆臘月初八,人們後來為了紀念嶽飛及嶽家軍的英勇,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煮粥,漸成習俗。
嶽廟大殿中的嶽飛像
還有傳說,西晉有個青年人,平日裡遊手好閑,好吃懶做,家裡人幾次相勸他都無動于衷,一直拖到了臘月初八那天,家裡斷炊了。小夥子搜刮完家裡的米缸糧倉也就幾捧雜糧而已,無奈之下他隻好把這些雜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從這之後他痛改前非,辛勤勞作。後來,人們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煮粥喝,既表示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借此盼望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臘八,自然少不了臘八粥。傳統臘八粥裡,有各種米豆雜糧,就像彙聚在碗中的小型“農業展覽會”一樣。每到這一天,空氣中彌漫着粥香,手捧着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喝着,頓時感覺臘月的嚴寒都被趕走。
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幹、白果等幹果。
除了臘八粥,還有臘八蒜、臘八冰。泡臘八蒜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臘八蒜用醋腌制而成,成品色如翡翠,口味偏酸微辣。老北京吃臘八蒜還有小故事源自于“蒜”與“算”諧音。舊京時各家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一般從臘八日起查算,正如俗語“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事辦”,所以臘八節也稱“臘八算”。
另外,臘八還有吃臘八冰的習俗。誰說吃冰是夏天的“特權”,早在古代,人們就有臘八吃冰的傳統。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在臘七這一天,大人小孩就去河裡打冰,打回來的冰最大的一塊要放在牆根,祈福瑞雪兆豐年。還有一句順口溜叫做“臘八的冰,吃死不肚疼”,據說臘八冰能治病,所以怎麼吃都不會肚子疼,臘八這一天誰家起得早,能第一個打上冰就會有好運氣。
臘八也啟發着文人們的才思
這年或許是天氣和暖
或許是心懷祈願,杜甫寫下了: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淩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随恩澤,翠管銀罂下九霄。
更多的詩人在這一天思鄉恨歸
比如宋代的張耒
看着天邊的大雁陷入故鄉的回憶:
東州逢臘雪,卻憶竟陵梅。
客路人方遠,天涯雁欲回。
遙憐檐外白,還點砌邊苔。
久是無人過,誰知照酒杯。
好在今天
一段語音、一張車票
便可以療愈鄉愁
距離不再是親情的阻隔
臘八節正昭示着團圓的開始
今天的臘八粥
香氣氤氲着家的溫暖
甜蜜裡少不了兒時的回憶
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
“過了臘八就是年”
他們正盼着你早點回家!
來源:中國科普網綜編自北晚新視覺、新華社、中國社會科學網、人民日報等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公衆号ID:kepuin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