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為人聰慧,性格剛直,與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非常要好。白居易推崇劉禹錫,贊賞他的為人和才幹,稱他為“詩豪”。
為什麼說他是詩豪呢?因為劉禹錫的詩基本上都是自己不畏權貴、耿直秉性的反映。在流傳下來的八百多首詩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性格倔強而又遭遇不幸的詩人形象。
他的仕途極其不順。在唐代永貞元年,他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引起宦官的反對,革新失敗,他被貶谪至連州,即現在的廣東連縣,後又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貶谪期間,他比較樂觀,并且一直堅持原來的政治主張,思想上并沒有因為受到打擊就變得消極頹廢。十年後他被召回長安任職。
這一别長安就是十年,突然被召回,劉禹錫心情有些激動。聽說長安朱雀街旁邊不遠有個玄都觀,裡面種了不少桃花,遊覽的人很多,他也想趁此散散心。于是他去了玄都觀,并為此賦詩一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郞去後栽。
到玄都觀去看桃花的人絡繹不絕,詩人沒有寫觀賞的動作和風景,也沒有寫去的路上,而隻是寫了回來的路上,并借此發表議論。從标題“戲”字看,就知道又是一首諷刺詩。
“諸君子”是誰呢?就是這一批同他一起被召回京城的朋友柳宗元、韓泰等四人。他們一起看花,意思是說,我們終于回來了。你看長安大街上,這麼熱鬧,都是看花回來的人。那玄都觀裡的“桃千樹”,都是我們貶谪期間的新來道士栽的。毫無疑問,這裡的桃樹,指的是朝廷上提拔的新貴,道士可能直接指的是皇上或宰相等。
這種語義雙關的詩歌立即傳到了新貴們那裡,于是皇帝、宰相等很不高興,就把劉禹錫又貶到了播州,即今貴州遵義去當刺史。後來由于裴度在皇上面前替劉禹錫說情,皇上才把他改貶到夔州、和州等地,這就離長安不是那麼遙遠,因為劉禹錫在長安還有八十歲的老母親,緊急時還能夠見個面。
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長期貶谪也是十分同情,為此他還寫了《醉贈劉二八使君》。劉禹錫回贈一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有贈》,其中有“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人的一生有多長啊,這一貶谪就是二十三年,這中間都是心酸的淚水,但是劉禹錫淚水歸淚水,“暫憑杯酒長精神”,他一直都是很樂觀的,從來就沒有屈服過。
自從玄都觀題詩後,他的十四年貶谪生活過去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朝廷上老的老,死的死,又換了了一批新人。劉禹錫再次被召回京,任主客郎中。
看到風雲變幻、人世滄桑,劉禹錫感慨萬分。十四年後他再次遊玄都觀,看到從前那些茂盛的桃樹都沒有了,隻有一些菟葵、燕麥等蔬菜野草在廢墟裡搖曳。于是又寫了詩一首,記錄當時的心情。
《再遊玄都觀絕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這裡有“看誰笑到最後”的意思,表達了一種堅持正義的自信,和勝利後的喜悅。你們這些桃花般的權貴,包括種桃的道士,終于像這玄都觀一樣,都空空如也,隻剩下一些野菜野草了,我劉郞又回來了。
和劉禹錫改革力量有矛盾的保守派看到這首詩,他們又糾集起來,對劉禹錫進行恐吓、辱罵,最後把他先後貶到蘇州、汝州、同州等地做刺史,直到後來在東都洛陽擔當太子賓客,到死也沒有回到長安京城。
縱觀劉禹錫的一生,經曆了唐朝的四代皇帝,他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運動,被定性為“二王八司馬”事件,此後一直受皇帝、太監、貪官權貴的排擠打擊,始終郁郁不得志。但他從來就沒有消沉,沒有屈服。
劉禹錫臨終前寫下了《子劉子自傳》,對王叔文的政治改革給予了高度肯定,也認定自己的政治主張沒有錯,朝廷上對他長達一生的處理是不公平的。
劉禹錫離開了人世,他的詩歌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他的詩明白曉暢,有一種剛正不阿、耿直倔強的特點,被授予“詩豪”是當之無愧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