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07:41:01

唐上元二年(675)九九重陽,24歲的王勃,在新落成的洪都滕王閣上,與都督閻伯輿等人飲酒作賦。盛大的筵席上,落座的都是達官顯貴、宿彥通儒,大家都對一件事情心照不宣。

閻都督此次宴請大家,除了慶賀滕王閣的落成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目的——誇耀自己的女婿吳子章。

當他拿出紙筆請衆人作序時,知道其用意的人都推辭,因為吳子章早就準備好了一篇序文,隻待落筆成卷後大家奉承即可。可閻都督的計劃落空了,初來乍到的王勃竟毫不推辭,接過紙筆後奮筆疾書。

豫章都督大為不悅,拂袖而起轉入帳後,命人在王勃身旁觀察後來報。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1

佛教詩詞系列第十二章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南昌滕王閣上镌刻的此賦開篇為“南昌”,而非“豫章”。)

這就是著名的《滕王閣序》的開頭,這篇千古流傳的骈文極為華美,站在種種角度盛贊了豫章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其中有一句,不僅使得盛氣淩人的閻都督歎服,還成為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的名句。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此句一出,滿座駭然,少年王勃用自己的才華征服了所有人。然而誰都沒有注意到,這位行色匆匆的他鄉之客,在文章後半部分吐露心聲,感歎命運的陶鑄與無情。

王勃,拉開了初唐文壇的序幕,但這絢爛華章背後卻包含着不為人知的辛酸苦痛。

關山難越,萍水相逢

世人隻知道王勃在滕王閣上登高作賦,以絕美的文采驚豔千年,卻不曾了解王勃為何隻身來到豫章。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2

王勃像

他公元650年後出生于绛州龍門,其祖父王通是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老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王勃天賦非凡。6歲時他便能吟詩作文,而且達到“構思無滞,詞情英邁”這樣的地步,9歲時作《指瑕》十卷,糾正大儒顔師古《漢書注》中的錯誤。

這樣的天才與家學,似乎注定王勃将來功成名就,但命運卻跟他開了大玩笑。

“光昌流麗之外,還有勞愁滿腹一方。”

教員曾給王勃寫過近千字的批注,留下了這樣一句評語,說他是一個“倒黴蛋”。王勃在16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不過他中的不是進士也不是明經,而是“幽素科”。唐代的科舉考試科目非常多,據曆史學家考證有50來種,包括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明字等等。

含金量最高的是“秀才科”,因為難度實在太大,這一科不久後就被廢除了。原本排在第二的“進士科”,取代了“秀才科”的位置排在第一,它側重的是詩賦之類的文學才能。唐代的高官比如王維、韓愈等人,都是從進士科中選拔出來的,“進士出身”對仕途而言非常重要。

但16歲少年及第的王勃并非進士出身,他考的科目是“幽素科”,也就相當于今天的特招考試。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3

科舉制

這本來沒什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好事,但過早嶄露頭角往往意味着過早凋零。

少年王勃應試及第後希望大展宏圖,可是哪位皇帝會讓一個尚未弱冠的書生擔當重任呢?朝廷隻給了他一個“朝散郎”的官職,相當于今天的副縣長。大家注意一下,初唐的科舉制實際上并沒有那麼公平,主考官往往更看重個人家世背景。

對于王勃這樣久負才名又出身富貴的人來說,“朝散郎”這一職務隻能說聊勝于無。他就找到自己的主考恩師,到沛王李賢的府上擔任修撰,這也是一個清水職務。沛王李賢也不傻,他不可能讓未經人事的王勃進入自己的核心幕僚圈,吟詩作賦這種本領在現實中隻能錦上添花。

當時長安城鬥雞成風,沛王李賢和英王李顯鬥雞取樂,王勃為了讨好上級就寫了《檄英王雞文》。

這篇文章出奇地好,好到連皇帝都有所耳聞,他就拿起來仔細讀了讀。結果唐高宗十分不悅,認為王勃既然是科舉及第的朝廷命官,就應當勸阻沛王李賢這種玩物喪志的行為,怎麼還能為其叫好助威呢?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4

風靡唐朝的鬥雞

而且,王勃還給文章起名為“檄文”,這種文體應用的場合一般用于政府征召或者聲讨,這不是挑撥李唐宗室之間的關系嗎?這樣的文章自己在府裡傳閱就算了,還流傳到長安城坊肆之中,引得平民百姓議論紛紛,更為不妥當。

唐高宗越想越生氣,下令将王勃削去職位并貶出長安,少年天才的仕途就此中斷。

所以說,“出名要趁早”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張愛玲那種我行我素不問政治的人可以,而王勃這種一心跻身仕途的人則不行。少年人總是不懂得趨利避害,灑落疏狂是詩家的大幸,但對從政者來說則是滅頂之災。

就這樣,王勃一直在外面漂泊了好幾年,不過他對自己的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如此安慰自己,他弱冠之後回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以此再度跻身仕途。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擔任虢州司法,就請他到自己身邊做參軍,也就相當于今天的私人顧問。本來這也是好事情,但王勃又一次惹上了麻煩,險些因此丢了性命。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5

唐高宗李治

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後出逃,王勃出于義氣将其私藏在住所。後來官府來搜查,他害怕走漏風聲,于是将曹達殺死而犯死罪。當然,這件事情矛盾點非常多,曆史學家們一直争論不休。

“王勃既然藏匿了曹達,為什麼毫不猶豫就殺掉他?”

因此有部分人認為其恃才傲物,導緻身邊的同僚嫉妒他的才名,故意設計的“借刀殺人”之計。不過王勃的确被判處死罪,所幸不久後遇到了大赦天下,勉強撿回一條性命。其父因此事受到牽連,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到交趾這樣蠻荒之地做縣令,王勃後來也因此而亡。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所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才會寫下這句話,并且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來指代自己的懷才不遇。在高高的滕王閣上,他吹着徐徐微風極目遠望,忽然想起自己的身世“興盡悲來”。

那南溟深深、北辰遙遙,在宇宙之中每個人都不過是芥子一粒,這盈虛之數其實都早已注定。我在這吳頭楚尾的豫章,眺望遠在北方的都城長安,身邊陪伴的都是浮萍流水一般的陌生人,他們都不會同情我這個窮途末路之人。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6

不過,他并未完全沉溺在自怨自艾當中,而是對自己的生活做了新的打算。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時運不濟啊,命途多舛啊,為什麼我王勃就這麼不順呢?李廣、馮唐、賈誼、梁鴻這些人,不都是和我一樣的倒黴蛋嗎?但這并非都是運氣所緻,少年得志的賈誼遇到的是漢文帝,這怎麼能說運氣不好呢?個人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啊,他與我一樣過于恃才傲物了。

大家注意,恃才傲物和品格低下是兩碼事,王勃作為家學淵源深厚的傑出青年,他并非是沒有原則的和反思能力的人。

“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

在得知父親王福疇因自己犯死罪被貶南荒之地時,他在《上百裡昌言疏》中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内疚與自責。一個沒有良知和反省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内疚自責的,王勃為自己的行為悔恨不已,認為這樣使得父親受到了羞辱,應當粉身碎骨來謝罪才是。

兩重風波以後,王勃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成長。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7

賈誼

其實在入獄被赦一年多後,朝廷因其才就恢複其官職了,但王勃此時對宦海已經失去了興趣,他沒有再接受朝廷的任命。這種行為背後的思想,與他少年時期接受的道家教育有關,也與其弱冠後學習的佛教義理有關。

人其實是非常複雜的,每個人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多面體”,任何“貼标簽”的行為都非常愚昧。

比如本文的主人公王勃,因為《滕王閣序》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他總是被貼上懷才不遇、身世多舛、憤憤不平等标簽,這才符合人們心中的儒家才子的形象。然而,王勃作為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人,他不可能如同京劇舞台上臉譜化的人物一樣單薄。

10歲的時候,王勃就對六經之一的《易經》十分熟悉了,不能說通達,但熟悉是肯定的。到了12歲的時候,他跟随當時著名的醫生曹元在長安學醫,深入而系統地學習了《易經》、《黃帝内經》、《難經》等經典,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

“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數。”

三才者,天地人也;六甲者,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其實就是代指中醫中的“山醫命相蔔”等諸多學科,除了三才六甲,還包括一理、二氣、四星、五行、七曜、八門、九星這些繁雜的學問。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8

滕王閣序

王勃跟随當時的名醫學習了3年時間,從12歲開始,到14歲時結束。當然,他自己日後是否有所溫習,這就不得而知了。但道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王勃,這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

而除了12歲學道之外,王勃在20歲以後開始接觸佛教。,他有兩篇著名的文章都是寫釋迦牟尼佛傳記——《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

《釋迦如來成道記》這篇文章非常長,庵主用文檔看了一下,大概在2000字左右。它主要的内容,就是闡述釋迦佛降生、出家、成道、傳法的經過,在這裡就不列出原文了。文章後面的“銘”,倒是可以列幾句出來賞析一下。

“食糜人盡知,坐草魔方懾。潔若蓮出水,明逾鏡開箧。”

比如這一句,講的是釋迦修苦行後形容憔悴,于是放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恢複體力後,他在菩提樹下敷設金剛座,在其上鋪滿吉祥草,發誓願“不證此道,此身破碎,堕入虛空”。後來波旬引誘,釋迦降魔,于啟明星現時大徹大悟:“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而不能證得。”

至于《釋迦佛賦》,在内容上也是一樣的,隻不過文體不同。這篇文章短小精悍,隻有400字左右,但是比《釋迦如來成道記》更深入了一步,體現了王勃對佛教的接納與尊奉。

“我今回向菩提,一心歸命圓寂。”

除了上述兩篇文章外,王勃還在詩歌中記錄與僧人交往的事件,并且描述了寺廟的景色。20歲以後的王勃接觸到佛教,這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思想面貌,在《滕王閣序》中也有所體現。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9

釋迦與牧羊女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王勃說慶幸啊慶幸,我如今已經窺探到命運的面貌了,不再像以往那樣熱衷于功名。時光就如此蹉跎過去,但我王勃也不能如此消極下去,而是以全新的面貌開啟新的生活。命運的坎坷隻是一時的,但少年的襟抱與志向并不會因此而泯滅,除了入仕之外,或許我還另有作為。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那北海雖然遙遠無比,但也并非不可觸碰的彼岸。我已錯過旭日初升的時刻,可無限的夕陽也有着它的美好。這幾句話建議各位背下來,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

其實,了解命運、探讨命運不能走向宿命論,而更應當從中學會反思。反思之後的王勃,向滿座的賓客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裡。”

意思就是說,我現在幡然悔悟,願意舍棄俗世的功名富貴,去萬裡之遙的交趾侍奉我的父親。即便不能登入仕途,但這樣的生活不也很值得向往嗎?既然沒有人願意賞識我,那就讓這滿腹才華随風去吧,我已經不再怨天尤人了。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10

少年王勃

這寫得多好啊,如果王勃不早逝的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或許能比肩李白。但現實非常殘酷,這位豁達開朗的天才,在不久後就溺水驚悸而死。

帝子何在,長江自流

王勃在寫完《滕王閣序》後,渡過南海抵達交趾,他見到了自己落魄窮困的父親王福疇。交趾這個地方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紅河地區,早在秦朝時期,大将趙佗就攻破了統治此處的南越國安陽王,設立了交阯、九真兩個郡。

不過,真正将其納入中國版圖的是西漢時期,漢軍滅南越國後在當地設置九郡。直到唐代,交趾這一治所大體上都沒什麼變化,它屬于十分偏遠的南荒之地。其實大家應該能想到這一點,同時代的韓愈被貶到潮州都吓得要死,給侄子寫詩認為自己有去無回。、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交趾這個地方比嶺南要偏遠多了,瘴氣遍布條件非常差,屬于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王勃的父親被貶到這個地方,不要說撈什麼油水,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難得到保障。王勃在交趾待的時間并不長,可能是他父親叫他回去的,又或者他還有其他打算。

總之,沒過多久他就再次渡海北上了,26歲時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11

按照《舊唐書》中的說法, 說王勃溺水而死并不準确,他實際上是落水後驚吓過度才身亡的。從交趾北上的時間為夏季,南海正值風險浪高的節點,王勃登船後沒過多久就被吹到海裡去了。

被同行的人打撈上來後,他并沒有斷氣,隻是在不久後“驚悸而死”。或許是這種離開的方式不太光彩,我們一般都說他是溺水而亡的。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王勃是個讀書人,他的身體可能比較單薄,加上夏季溫度高又落入海水中浸泡,又驚又吓、又熱又濕,在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下離開了人世。

王勃的離世是初唐文壇的一大損失,他就像耀眼的流星劃過長空,轉瞬即逝卻留給世人無盡懷念。

比較諷刺的事情是,在他離世那一年的冬季,《滕王閣序》從豫章等地傳到了長安。唐朝的風氣非常開放,唐高宗李治聽聞百姓争相傳頌此文,他找過來也在宮中閱讀。他被王勃的文采深深折服,又想到早年間自己早年間因為“鬥雞事件”将其驅逐出長安,心中不免有些悔意。

于是,他叫來宮人詢問王勃的現狀,想召他進宮見面。隻是沒想到,宮人的回答令其十分感歎,原來王勃已經不幸離世了。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12

“可惜,可惜,可惜!”

高宗連說三個“可惜”,表示自己對這一人才離去的歎惋,但此時已經無可奈何了。

這件事情,就好比王勃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一樣,他的序本來是為了詩而做的。沒想到世人“買椟還珠”,對《滕王閣序》愛不釋手傳頌千年,反倒是應該為主角的《滕王閣詩》無人問津了。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鸾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人世間的造化與命運,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潭影悠悠,物換星移,一千四百多年的時間過去了,多少帝王将相都化為枯骨。生前無比失意的才子王勃,卻一直為天下讀書人所懷念,他比那煙花更要燦爛。

落霞孤鹜,秋水長天,王勃筆下的絕美意境,永遠镌刻在中華文化的長卷中。讀斯文而感懷斯人,不禁令人生起别樣感想。

王勃滕王閣序南下探親(唐高宗讀到滕王閣序後)13

落霞孤鹜,秋水長天

據說,王勃死後對此句念念不忘,化為鬼魂在墳茔中反複念誦。每當有人經過時,他念誦的聲音就更大了。

一日遇到一秀才,王勃的魂靈又不停念誦,卻得到了“不好”的評價,此後便不再做聲了。當然,這隻是後人杜撰的傳奇故事罷了,給王勃短暫的一生增添了别樣的色彩。據說,這位秀才提的意見是這樣的,各位不妨看看。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與和共兩字删掉為妙,這樣就簡潔明快多了。”

庵主猜測,這極有可能是後世讀書人出的“馊主意”,編了個故事想博人眼球罷了。要是真改得好,王勃如此名句怎麼不會引起讨論呢?其實無用,徒增笑料罷了。

這世上的事也無非如此,你笑我、我笑你,有誰能真的笑到最後呢?仔細想想,大部分人于他人而言,也無非隻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看似這命運在手,有幾人能定奪?千古風流事,都付與長風皓月,南柯之一夢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