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其他城市的人,一提起成都的面,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慨歎。但你要說成都人的涼面,這些人這股嘴勁兒恐怕還是要軟。
和自貢人家家都會做冷吃兔兒差不多是一個道理,每戶成都人屋頭,至少有一個人,拌得一手好涼面。
中午,是涼面在菜市場賣得最火熱的時段。掩埋在切面堆中,躲藏在白紗布下,金黃透亮。
買5元錢的回家,兌佐料,便是各家人有各家人的一方天下。有人加豆芽兒,有人切黃瓜,細緻點兒的還要撕點兒雞絲,刁鑽點兒的還要擱折耳根顆顆……
三五分鐘拌完,然後呼哧呼哧吃完,這是成都人吃面的夏日限定版。
成都到底有沒有好吃的涼面?大榜小分隊出動,為你在最新的美食版圖中,搜刮一轉。
Celyn's 口袋撈撈面
ADD:日常出沒于三色路Wood Park
面:6元 澆頭:3-7元不等
老闆ying_ceci (線上10份起賣)
每到周末,Ceci就會把她的車開到三色路的Wood Park路邊上去停起。後備箱一開,橫幅一挂,攤子也就開起來了。
下午五點左右,那些滑滑闆的年輕人餓了,路過Ceci的攤前,通常都會問一句:你這個是啥子面喃?然後一邊說,一邊拿起各種五花八門的小料來看。
“這個是冷面哈,你拿的是魚闆卷、蟹柳和海草,都是澆頭,自己選。火山牛肉是我們的特色。”
後備箱面攤,我還是第一次遇見。
面分三種:菠菜、小麥、紫薯。澆頭有葷有素,味道也分辣味和原味。因為之前在别處吃過原味,我便要了一份火山牛肉。
Ceci悄悄給我說,火山牛肉加小龍蝦,更絕。于是我便加碼要了雙拼。挑選的全程,像是置身一個微距鏡頭下的迷你超市。
Ceci隻是站在一邊,待你買定離手後,把你選的澆頭一個個放到面口袋頭。滴兩滴秘制醬料,加一點火山牛肉的湯油,口袋裡的面瞬間青花亮色。
剛入口的面,首先是醬香,然後是清甜,這醬油明顯是和糖一起按比例熬過的。
大約5秒鐘之後,才是翻天覆地的火辣,蔥花和香菜的香氣随之蔓延。我從她這火山牛肉裡,吃出了自貢的血統和氣質。
小龍蝦的加入,添一絲鮮香之餘,也為齒間這場切割運動,帶來了更豐富的肉頭。這個面,越吃越好吃,味道确實不簡單。
Ceci說,她賣的這個,也算是新式涼面的一種,還沒想過賺不賺錢,隻是覺得好耍,再來就是自己的手藝也不差。
沒想到一推出來賣,有些小夥子滑了滑闆下來,張口閉口就要八袋八袋的買。
我說那生意這麼好,以後打不打算開店?她倒是笑了:每周末老地方找我,不見不散!
神秘單元樓
涼面:6元/碗(夏季特供)
神秘單元樓這個名字,大概要追溯到10年前。
在牛市口附近工作的朋友,偶然間發現這家隐藏于小區單元樓的店。有餃子,有涼面、甜水面,沒有店名,沒有招牌,當時甚至是哪個小區哪個單元都很難說清楚,于是得名:神秘單元樓。
老闆兒前鐘水餃的員工,經她之手的紅油水餃,就是成都人認知中地道的“鐘水餃”。而他們家的涼面,味道也是一頂一的好。
你一說你要涼面,老闆兒娘就會拿出一個空碗,挑一大夾黃澄澄的面進去,用筷子一點點地把面撈得蓬松有緻。
然後她一手端着碗,另一隻手次第舀入味精、鹽巴、白糖……再滴兩滴醬油、醋,最後小心翼翼地澆兩瓢熟油海椒。
“和轉哈,和轉才好吃。”
端面上桌的時候,老闆兒娘都會再三囑咐。好像你和轉的這個動作,才能成就這碗面的美味。
老闆兒娘是個會兌佐料的人,熟油海椒也煎得好。面質細而彈韌,附着了各味調料之後,香、辣、酸三種味道撲鼻而來,正中成都人下懷。
和我以往吃過的涼面不太一樣,我覺得這家的涼面在糖醋一味上的審美非常可貴。乍一口,平平無奇,回味方覺驚豔。
如果還吃得下,可以再試試老闆兒娘拌的甜水面。她說甜水面要現煮,面的口感才好。醬料,自是私房秘制,一舀,一澆,一拌,就是我小時候吃到的那種甜水面。
二仙橋涼面
ADD:二仙橋A口對面河邊上
涼面:6元/碗
走成華大道,到二仙橋,在小河溝的橋上,馬姐正在拌一碗優秀的涼面。
下午四點推車出攤,背靠着兩棵芭蕉樹乘涼,“一晚上要賣二十斤涼面”,不鏽鋼瓜瓢用來拌面,調料統一用塑料瓶子裝起來。
一看馬姐的架勢,仿佛看見了82年火車站旁邊的涼面味道。
涼面裝在透明的收納盒裡,馬姐心裡有數,一筷子就能拈起一盒的量,涼面淡黃又清爽,每一根都細長飽滿泡臊柔軟。
一個瓶子往瓜瓢尖叫一下,然後撒上紅的白的黃的調料,筷子與不鏽鋼摩擦的聲音,涼面的顔色逐漸變成棕色帶一點紅油。
一看味道就很糖醋麻辣,一吃起來,“你們這有稀飯嗎”。
辣但被甜給分解了,酸但被香給柔和了,麻但隻有停下來的時候才感受得到,口味達到了一種平衡平均,每一口都不争不搶。
好評是裡面有海帶皮,“提鮮,增加層次”,就是切起來累人。
也是去的早,馬姐才得空跟我擺兩句,五點之後基本是排隊,“裡三層外三層把她望到”,一邊拌涼面一邊炸土豆,“土豆也絕”。
有一個買主給我說,“以前這一排都是賣涼面的,但現在隻有她還在”。
馬姐有一點不經意的驕傲,“同樣的東西,就是沒得我拌得好”,城管有時候把她趕走,“沒事,我在哪裡生意都不受影響”。
付款的時候,瞄到馬姐裝炸串的餐櫃已經裂成了地圖,她笑,“縫縫補補又三年”。
傳統豆花涼面
ADD:二仙橋北二路31号附364号
涼面:5元/碗
十裡店有一家傳統豆花涼面,隻有一句廣告詞,“四十年老字号”。
也是深山裡的武林高手,藏在一個小區裡頭,穿過一道門禁東走西望,裡面的麻将聲此起彼伏,紗裙被吹落在地上。
等到一排涼面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這麼多涼面咋賣得完”。
誇張到什麼程度,桌子上是擺的涼面牆,背後牆角有兩件涼面,一排一摞層巒疊嶂,就連三輪的車鬥裡都塞滿了涼面。
一問,“我們要賣五十斤,賣完了就走”。
像一個極限挑戰,但事實是買主應接不暇,下到五歲的小朋友大到九十歲的老人,“一個夏天都在這吃”,老少皆宜。
面是才晾幹運來的,鮮香勁道,不軟不硬,一口下去想接下一口。
傳統涼面傳統在古早,走的是極簡路線,降低了調料的濫用,重在突出涼面的本味,“很像在廟子裡才能吃到的味道”。
确實是不油不鹹不辣,用不着下稀飯,直接吃一碗繼續搓麻将。
但簡單的東西往往複雜,像紅油海椒是自己熬的,“我們自己都用來下面,根本不舀豬油,糊辣椒與油辣椒很香”,榨菜也是自己手工,“外頭都是機器切的,鹹又水垮垮的”。
桶裡是熱乎乎的豆花,甜豆花和辣豆花都好吃,嫩得像果凍,一點雜質都沒有,調料順着紋路流淌進去,再用勺子剖開劃走。
以前是挑扁擔賣,後來變成三輪車,“已經賣了兩代人了”。
現在有了門面,也依然習慣在三輪車上作業,“這才是資格的象征”,但是三輪車應該也要換了,“你看腳踏闆都落了”。
姐妹面館
ADD:交桂路與交桂一巷交叉口附近
涼面:小份8元
藏在金牛凱德旁邊的交桂巷,攤子擺在老小區的鐵門口。全成都目前賣涼面賣得最好的,可能是他們家。一個下雨天的下午,打料的師傅,手一直都沒停過。
十餘種調料,“呋呋呋”聲中,師傅便輕快熟練地調出最暢銷的糖醋麻辣味,最後以一勺旺實的熟油海椒收尾。
一般是女老闆打調料,另一個師傅,則隻負責拌。
不用筷子,而是用手。
這個就少見了,按搓,擠揭,抓拿……溫溫柔柔,每一根涼面都像是做了一個深度SPA,調料挂滿面條,入味誘人。
最後拈一手指的雞絲點綴。雞絲也是老闆一家現扯。戴珍珠項鍊的老奶奶,坐在院壩頭,一根根手撕而成。
拌一碗涼面的全流程都在眼皮子底下,這個陣仗,不可能不好吃。糖醋麻辣的口味,回甜中,香辣的滋味更加明顯。油水給得很足,我很喜歡。
除了熟油,小米辣更令人口舌生津。芹菜顆顆脆,嘎嘣一聲,油酥過的豌豆顆顆在嘴巴裡炸裂。面條本身,略有一點硬,不軟塌,堿味不明顯。
早上八點半開門,每天要賣到晚上九十點。尤其晚間,排隊排得更加厲害。顧客也願意排隊等候,然後議論兩句,“嗚啦啦前幾天來吃過”。
畫風很老成都,面館其實是去年6月16号才開業。
價目表品種多樣,但大家隻想湊一個雞絲涼面的熱鬧。剛去的時候,我以為涼面已經賣完了。
老闆娘馬上穩住顧客,“不要慌,裡面正在泹”。果然,小房間内,涼面起鍋後直接攤在桌子上大風吹冷。
小份8元,一般來吃的人,喜歡點10元錢的。一個人不管買多少份,老闆都是一份一份地現拌。這也是保障味道穩定的一個辦法。除了純涼面,還可以和涼皮等混搭。
涼面涼皮炒面
ADD:新生路5号校内6棟愛妻牛排旁
涼面:小份9元
名字沒有花頭,就叫“涼面涼皮炒面小吃店”。鋪子挨到大名鼎鼎的愛妻牛排,深深地藏在公寓的一套二裡面。
店内各式面食種類繁多,涼面小份9元,不是小吃,分量大到可以當正餐。黃瓜絲現刮,加豆芽,加各式調味品,大瓢快拌。
如果不打招呼,默認糖醋麻辣味。上桌,遠遠地卻聞到一股麻醬的香味。入口,依舊是麻醬味更勝一籌,香而不膩。
熟油海椒的香辣味,醋和糖的味道都變得極為溫和。
這可能是成都少有的加麻醬的涼面。
自從2005年開門營業,這間小店就保持這樣的口味,綜合南北地區的特色。在早期很長一段時間,校區内的學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來自北方地區。
在打聽到男老闆是四川人,老婆是安徽人後,也更好理解眼前這碗涼面為什麼是現在這樣的口味。兩個地區的人喜結連理,涼面口味也綜合得恰到好處。
川音學子默默吃了十六七年,在我去的當天,還有剛畢業辦離校手續的學生來用餐,“怕以後很少過來”。畢業多年,也有學生時常再回來吃,是想念的那一口。
除了純涼面,你可以根據自己需求讓老闆搭配和調味。我額外要了一份涼面 涼皮 土豆的拼盤。
狼牙土豆現炸,熟後倒入涼面中一同拌,出鍋竟然有點像炒面。這一份未添加麻醬的糖醋麻辣味,甜味更加明顯。吃愛妻牛排的時候,你可以順便去嘗嘗。
沈堂甜水面
ADD:芳草街新能巷2号附5号
涼面:6元/碗
剛走到店裡,聽到隔壁的女孩在對朋友說“甜水面最好吃、餃子也好吃、涼面也好吃、我們兩個人要不就點4個小份吧。”
正對面又來了一對老夫婦,他們停好自己的電頻三輪車跟老闆說“來兩個2兩的甜水面。”
聽他們點完我頭腦一熱一口氣點了四樣。
老闆上菜的速度極快,不到兩分鐘冰醉豆花兒、甜水面、涼面、餃子就依次上來了。
涼面是最傳統的成都涼面,沒有海帶絲沒有黃瓜絲胡蘿蔔絲,隻有一小把豆芽,佐料就鋪開在你的眼前,蒜泥紅油花椒粉、一小勺芝麻醬。
快速把面條拌勻,面條由白轉紅,一口下去,酸甜味很凸出,接着才是紅油香辣和豆芽的脆爽,好久沒有吃到過這麼“幹淨”的涼面了。
平時吃的涼面除了有各種菜絲,有的還加了炒花生或者豌豆,沒有其它食物幹擾,這樣純粹的涼面才能感受原始的糖醋味。
這個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少,這個少不是貶義不是吐槽,因為它少的剛剛好,三四口就能吃完,也不占肚子,還能讓你留點肚子吃點冰醉豆花兒和甜水面。
不得不說,這家的冰醉豆花兒太優秀了,以前去小譚豆花兒必點冰醉豆花兒,這家完全碾壓小譚豆花兒,醪糟酸甜度剛剛好,微微的酒香與細嫩的豆花兒一下就滑溜進嘴裡了。
甜水面不用多誇,就是招牌,吃完我還打包了兩份回家。
還沒吃完已經默默在心裡把它升級為了要帶外地朋友來的小店,榕樹下的街邊,微風陣陣,不燥熱不擁擠,老闆服務也好,每個小碗都很可口,二十多塊就讓人獲得一天的快樂,這樣的店我怎麼沒早點發現!
胡記小吃店
ADD:建設路54号小區7棟三單元1樓
涼面:8元/份
好久沒吃到過藏得這麼深的蒼蠅館子了,這還得要感謝我心目中特别會吃的@三水 是她先發現的。
跟着導航走到了建設路一片要拆的老小區裡,将信将疑的走進破舊的大鐵門,遠遠的看到垃圾筐前放了一個“面”。是這裡嗎?
是的。
兩棟沒有人住的樓下,食客們已經一人霸占了一個桌子。幾乎每個人面前都是2-3個碗,一碗面一碗餃子、一碗涼粉一碗面,面還沒到的人均一碗面湯一碟泡菜。
看着油迹斑斑的地面、竈台、窗戶确實沒有什麼環境可言,但是陸陸續續的食客,和老闆親切的“今天整啥子?”就知道味道不會太差。
點了一兩素椒和一份涼面再加了一份素菜。點完才看到完的我,有點後悔了,這涼面也太多了吧!?
豆芽打底,面上是蔥和少許花椒面,看這蔥花兒和花椒面的新鮮度,就是知道是碗好吃的涼面。
這碗面至少有2兩,非常紮實,面條是細根的棍棍面,非常的順滑,一口下去是非常突出的紅油香,是最古早的涼面味,好吃,平凡又普通的好吃,隻是甜味略重了一些。
面實在太多了,我很努力了,但是還是沒吃完。另,素椒雜醬好吃,但是油非常重。如果順路到建設路附近可以吃,不必專門跑一趟。
一說起成都的涼面,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獨家和秘制。一說起成都的涼面,嘴巴再刁的人,也不會吝啬于那一兩句褒獎誇贊。
成都到底有沒有好吃的涼面?我們打賭,你心頭絕對也有數一數二的那幾家。快來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