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産房裡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親手迎接5萬多個孩子來到人間,人們稱她為“萬嬰之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昏迷中的她留下最後的聲音:“産鉗!産鉗!”
12月23日,我國近代婦産科學奠基人林巧稚誕辰120周年。緬懷林巧稚,緻敬醫者仁心。
1929年8月13日,北平城内的協和醫院産房中,一位年僅二十七歲的年輕女醫生正和護士們一起忙着為一位母親接生。一聲洪亮的嬰兒啼哭聲響起,一個新生命來到人間。在出生登記檔案上,這位年輕的女醫生遵照新生兒父母的意見寫下“袁小孩”這個名字。
多年後,人們都會感慨這一特别的“時空之緣”。因為接生的這位女醫生,便是中國現代婦産科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日後被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而她迎接來的這個小生命,便是日後被稱為“當代神農”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大醫之魂
林巧稚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父親曾留學新加坡,教女兒英文和先進思想。
“鼓浪嶼的女兒”立志以愛行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1908年,她上蒙學堂(女子小學校);之後,就讀于鼓浪嶼懷仁學校(鼓浪嶼女子高中);1913年,她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她畢業于廈門女子師範學院并留校任教,是位地地道道的“鼓浪嶼的女兒”。
林巧稚
在林巧稚5歲的時候,母親就因患子宮癌病故。母親去世前極度痛苦的一幕,在她的心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象,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長大後要救苦救難,并為自己确立了一個理想:懷着非凡的愛做平凡的事。
林巧稚(二排中)與協和醫學院同事合影老照片
考場義舉開啟征服協和醫學院之路
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女伴到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在考英語時,由于天氣酷熱難耐,女伴中暑暈倒在考場,林巧稚立即中斷考試,與另一女生将女伴迅速擡到陰涼處,僅用十來分鐘,便迅速地處理完了這起突發事件。然而,回到考場,考試時間已過。所幸,在考場之外,她被考官發現了難得的素質:
1. 會一口流利的英語,這對在協和學習至關重要;
2. 處理突發事件沉着果斷有序,這是當醫生不可缺少的;
3. 她的各科總成績并不低。主考官被她舍己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華所感動,破格錄取她入學。
那時中國嬰兒死亡率和産婦死亡率,是英國、美國、法國的三到五倍,女人生孩子,就是到鬼門關走一回。而剛剛進入中國的西醫産科,還被許多人看不起。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挑戰婦女不能持刀的傳統觀念,為了那些還在用生命為無知買單的中國婦女,林巧稚毅然選擇了婦産科。
協和醫學院的淘汰機制極其殘酷,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兩門不及格除名,達到75分才算及格,且無補考的餘地。林巧稚憑着自己的聰穎和努力,八年時間一直高居榜首,并獲得協和象征最高榮譽的文海獎學金,開創了女生獲此獎學金的先例。
身為助理醫師已能獨立完成大手術
林巧稚還在當助理醫師的時候,就是一位出色的醫生,獨立地完成了第一例大手術。
一個深夜,協和醫院遇到了一位子宮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輕婦女。當時林巧稚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種病人,向科主任報告危急情況後,科主任讓她自己做手術。她果敢地通知手術室,站上手術台,完成了醫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術。手術的成功,也引起了醫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提前3個月由助理醫生晉升為住院醫生,比同班同學提前兩個月接到繼續任用聘書。
1940年,憑借出色的表現,林巧稚升任協和醫院婦産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
1979年 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院
“萬嬰之母”終生未嫁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婦産科事業,終生未嫁,每天不停地在醫院裡忙碌,每年的生日,她都堅守在産房一線,她說:“我到産房過生日更有意義。我為難産的孕婦接生,當小寶寶在我生日的時候降臨人世,那哇哇啼哭聲是最動聽的生命贊歌,對我來說,那是最好不過的生日禮物了”
家裡的電話放在床頭,醫院有嚴重的病例,她就整夜地守着電話等消息。她曾說過:“我的惟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小孩被起名為“念林”、“愛林”、“敬林”、“仰林”,這些名字的背後都是對林巧稚大夫深深的感激之情。
鼓浪嶼毓園内的林巧稚漢白玉雕像
1983年4月22日,為病人和工作付出了六十多年的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歲。
此前她已被高血壓動脈硬化、心髒病折磨了5年之久。她的接生工作甚至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就在林巧稚逝世前一天,她還接生了6個孩子。“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的話。林巧稚一生親手接生了五萬多個孩子。逝世後,她留下了遺囑:
1. 平生積蓄的3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托兒所;
2. 遺體獻給醫院做醫學研究;
3. 骨灰撒在了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重溫
林巧稚的話
“生平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
雖然她自己從未有過孩子,但親手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每一個林巧稚親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證上都有她秀麗的英文簽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
“關愛,是醫生給病人的第一張處方。”
林巧稚用對親人的方式對待病人,直接用耳朵貼在病人的肚子上,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每當産婦因為陣痛而亂抓的時候,林巧稚總是讓她們抓自己的手,她後來說了原因,不能讓她們去抓冰涼的鐵床欄,那樣将來會留下病根的。
“單有對病人負責的态度還不行,還得掌握過硬的醫術。沒有真本事,病人會在你的手下斷送性命。”
前不久,有位老人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求診時,出示了幾張自家長輩的病曆複印件,讓醫師過目。看到病曆的落款,醫師頓時震驚:這正是林巧稚70年前親手書寫的病曆。
這份長達5頁的病曆,是1946年林巧稚在北平中央醫院坐診時寫下的,記載的是一名王姓女子的病情,記錄的診斷内容嚴謹凝練,字迹工整、一絲不苟。
“我們必須回歸醫學本源,醫學本源是人的純潔善良。”
協和醫院因日軍占領停辦期間,林巧稚在東堂子胡同開辦私人診所。為了減輕病人負擔,她主動降低挂号費、對貧窮患者醫療費減免。許多産婦把在林巧稚接産的孩子起名“念林”、“愛林”、“敬林”等名字,以示對她的感激和紀念。
懸壺濟世對于她來說,是用誠摯的信念、精純的技藝,和患者共渡苦難,以獲得内心安甯。
“我的惟一伴侶就是床頭那部電話,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林巧稚家裡的電話,每天晚上都要移到她的床頭櫃上。這是婦産科和她保持聯系的“熱線”。無論哪位醫生值夜班,隻要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随時可以打通這部電話。電話裡能解決的問題,就電話裡解決。遇到電話說不清楚的,她會起來趕往醫院。
“産鉗,産鉗,快拿産鉗來!”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呓語,急促地叫喊:“産鉗,産鉗,快拿産鉗來!”她慢慢平息下來,過了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的話。
“隻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場所便是病房,存在的價值就是醫治病人。”
這是林巧稚的墓志銘。
來源: 東南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