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注釋】
⑴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⑵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⑶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遠芳:草香遠播。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侵:侵占,長滿。
⑸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⑹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古原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昌榮。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遠處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連着荒城。
我又在這裡送友人遠去,萋萋芳草盡是離别之情。
【創作背景】
《賦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三年(787)間,是白居易少年時準備應試的試帖詩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賞析】
野草随處可見,蓬勃茂盛,隻要沒有人力的阻攔,可以從眼前長到天邊。古人送别,擡眼看到的就是野草,無窮無盡的離愁别緒和别後的思念,恰與無邊無際的野草相似。寫送别的詩詞中,也就很容易出現野草。漢魏古詩裡就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這樣的句子,南唐後主李煜的《清平樂》則直接作比:“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白居易這首詩以“原上草”寫别情,更是明顯從《楚辭·招隐士》的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中化用而來。他用“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來寫荒原之上青草無邊,随着路途向遙遠的遠方伸展,而離愁也如春草一般無邊地蔓延開去。如果将這首詩置于送别詩的行列,隻能說寫得中規中矩,并無特别之處。但這首詩裡“别情”隻是配角,“原上草”才是主角。這繁茂的野草,生命力是多麼旺盛,每年經曆着從枯到榮的循環,哪怕遭遇了野火焚燒,隻要春天來臨,它還會再次長出,生機勃勃地長滿大地。白居易通過“原上草”,寫出了生命力的強大,寫出了一種給人希望的天道。
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所作,從“賦得”這個詩題來看,對于當時的他而言,這首詩大概類似于今天的一次命題作文練習,卻一不小心就寫成了一首千古絕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