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乾隆與四庫全書

乾隆與四庫全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2:08:29

乾隆與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下谕,正式設立編纂館,編纂集我國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四庫全書》,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乾隆與四庫全書?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乾隆與四庫全書(四千餘人曆時十多年)1

乾隆與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下谕,正式設立編纂館,編纂集我國古代典籍之大成的《四庫全書》。

  對于編纂《四庫全書》,乾隆有一個醞釀過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乾隆下了一道谕旨,為充實皇家藏書,要求各地官員搜集古今著作獻給朝廷。過了近一年,乾隆見沒有響應,便下旨诘責:“曾未見一人将書名奏錄。”于是,安徽學政朱筠呈上《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折》,奏言翰林院藏《永樂大典》,内多逸書,請加采錄,核對得失。乾隆即派紀曉岚牽頭校核《永樂大典》,并以此為契機,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征集古今圖書的熱潮。由此,引發了乾隆編纂一部大型叢書《四庫全書》的想法,下旨設立《四庫全書》編纂館,作為編纂該書的協調機構。

  編纂館的辦公場所有兩處,一處在翰林院,一個是武英殿。翰林院是四庫全書館的中樞,負責編修;武英殿則負責編修成果的繕寫。編纂館牽頭館臣均為乾隆欽點,紀曉岚、陸錫熊、孫士毅三人為總纂官。戴震、邵普涵、王念孫、朱筠、姚鼐等有360餘位官員、學者任編纂,3800多人參與謄抄工作。

  乾隆為纂修《四庫全書》所下的谕旨達369條,不論是四庫館臣的選調、四部分類的編排、典籍錄用的标準,還是對違礙、悖缪書籍的焚毀、抽改、存目等,都必須“候朕定奪”,甚至連校核、繕寫、分割貯存也得“候朕裁定”,定于一尊。一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例》所言,乾隆帝“每進一編必經親覽,宏綱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載之是非,決百家之疑似,權衡獨運,衮钺斯昭。”

  纂修《四庫全書》為清朝統治服務,是乾隆的第一政治考量。乾隆一改前朝“兼收并蓄”的藏書做法,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禁毀反對清朝統治的書籍。為遏制“反清複明”思想的蔓延,乾隆對一切明之所以亡的文字都使其刊刻流傳,以證明明朝敗亡屬于咎由自取,清朝興盛乃順應天命。比如,明朝文集中有抵觸清朝的詞句,本應銷毀,但因有明朝滅亡的内容,乾隆便下令将違礙的字句删除後,編入全書;有些書文獻價值不高,但符合揚清抑明的要求,也被乾隆下旨收錄。

  至于纂修的具體業務,如體例、審校、謄錄等,乾隆也不斷下旨提出要求。如書名以及全書體例之類即由欽定,直接下旨:“将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朕意從來四庫書目以經史子集為綱領,裒輯分儲,實古今不易之法”。于是,編纂館臣依旨行事,經部收錄儒家十三部經典及相關著作,史部收錄曆代史書,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集部收錄各類人物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

  不僅如此,乾隆還親自審閱呈送上來的部分著作,多次下達谕旨,進行校正。一次,乾隆帝發現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中“有引李清、錢謙益諸說未經删削者”,而這部書當初是紀曉岚親自校理的,于是大怒,專谕诘責紀曉岚:“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換篇”并“自行賠寫”。對繕寫呈進本中出現的校對差錯亦明谕指出:“現在纂辦《四庫全書》自應悉心校繕,俾免魯魚亥豕之訛。”“信手抽閱,即有錯字二處,則其餘書寫舛誤者諒複不少”甚至規定“每錯一次,記過一次”。館臣們經過兩個多月的複校,又查出謄錄錯落、字句偏謬多處,分别予以處置,可謂精雕細刻,保證了《四庫全書》的質量。

  在乾隆的親自督促下,經過近10年的努力,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我國史上最大一部官修叢書《四庫全書》纂修告成,該書共收錄圖書3461種79337卷,存目圖書6766種93551卷。《四庫全書》裝幀也十分精美,所有卷冊皆為軟面包背裝,各冊封面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顔色,經部采用綠色絹,史部采用紅色絹,子部采用青色絹,集部采用灰色絹,不僅增加了全書的美觀性,也可以一目了然書的類别,利于取還與閱讀。

  《四庫全書》的編纂成功,使我國大量有價值的圖書得以較好的保存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播,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極高價值,但乾隆借修書為名也查禁、銷毀、竄改、删除了不少圖書,正如魯迅所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

  《四庫全書》繕寫完成後,乾隆對如何妥善存放曾明谕:“近年命儒臣編輯《四庫全書》,特建文淵、文溯、文源、文津四閣, 以資藏庋。”于是,先後建成了北京紫禁城的文淵閣、京郊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盛京(今沈陽)故宮的文溯閣,是為“北四閣”。四閣命名頗有講究,将浩瀚的文化典籍喻作江河之水,水由“源”流出,彙合百川成“淵”,若尋“源”必找渡口“津”,由“津”“溯”流而上,即可尋着“源”。

  四閣均在深宮别院,供乾隆随時調閱,外人無緣得見。于是,乾隆下谕旨:“茲《四庫全書》允宜廣布流傳,以光文治。如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鎮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宮之文瀾閣,皆有藏書之所,著交四庫館再繕寫三份,安貯各該處,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謄錄,用昭我國家藏集美富,教思無窮之盛軌。”因此,“南三閣”的《四庫全書》得以對民衆開放,文人學子可入内閱看,在辦理手續後,還可以把書借出抄錄,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術的傳播和繁榮。

  《四庫全書》修成後幾經滄桑,數套抄本在戰火中被焚毀。文源閣本毀于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文宗、文彙閣本毀于太平天國運動,隻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梅興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