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家思想和邏輯科學

儒家思想和邏輯科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2 01:06:10

儒家思想和邏輯科學(科學儒家主義九論之二)1

科學儒家主義(九論之二)——人性之雙重屬性論

人性到底為何?

這個問題,古今中外讨論了不知道有多少。但是,至今仍未達成廣泛之共識。

科學儒家主義認為,人性具有雙重屬性,分别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基于人的先天基因與個體生存而産生的,是本能,是自發性的。人的社會屬性是基于集體生存與後天文化影響而産生的,是道德,是約束性的。

人性的雙重屬性的結構形态,既不是上下結構,也不是左右結構,而是内外結構——其内核是自發性的自然屬性,其外層是約束性的社會屬性,并且二者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融合在一起的。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定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這個世界上不存在隻有自然屬性或者隻有社會屬性的人。如果真的有,他們也應該不是正常的人類,而是屬于“非人”範疇——隻有自然屬性的是動物,隻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隻有社會屬性的是“完人”,是理想中才會存在的完美之人。

人性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具體表現是複雜而多樣的,有物質層面的,有精神層面的,有的甚至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人對于權力的追求,就是自然屬性中“強者多得”這一基因本能,在群體社會中的精神層面的異化;比如“母愛”,這既是一種物種延續的基因本能,也是一種人類文化所推崇的道德之美。

人性,尤其是人的自然屬性,并不能簡單的去用善惡評判,我們應客觀而理性的正視其存在,并給予相應的尊重。凡是漠視或否定人之自然屬性的文化、規則與組織,一定不可能長久的存在,因為這是反人性的。

科學儒家主義并非專門研究人性之學,其關注的重點是人的自然屬性中的“強者多得”和“傳承”,與人的社會屬性中的“追求公平”。因為,這三個屬性是影響人類社會組織形态演進的核心因素之一。

所謂“強者多得”,其實就是自然界中生物種族延續的“優勝劣汰”法則。這一點,在動物身上的表現非常簡單:誰是群體中的強者誰就擁有進食和配偶選擇的優先權,就可以多吃多占,可以撿好的吃、撿好的占。而人類,由于出現了文化和組織管理需求,所以“強者多得”的表現非常複雜——不僅有客觀物質上的“多得”,還衍生出了主觀精神上的“多得”。比如,人之所以追求“名氣”、“權力”與“稀少”等,本質上就是一種“得多”滿足之後向“得優”溢出的異化。

同時,在自然界中,動物的“傳承”,僅僅隻是基因與“經驗”的傳承。而對于人類而言,可“傳承”的并不僅僅是隻有基因和“經驗”。随着人類的科技進步,物質财富也成了可以“傳承”東西。并且,由于群體規模不斷擴大導緻的對于群體管理的需求,“權力(身份)”也成了可以傳承的東西。

至于“追求公平”,對于動物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這裡所說的“公平”,是指所有個體在“發展機會”上的均等,而非結果上的“平均”。而這種“個體發展機會”的不均等,主要是由物質與權力“傳承”造成的,動物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傳承”。

這裡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科學儒家主義認為,所有基于自身能力的“多得”, 比如“多勞多得”、“能者多得”等,都是“公平”的。而“不公平”,僅指同代人之間的競争受上一代人的基因與經驗傳承之外的東西所造成的“多得”。

注:絕對的“平均”在任何正常社會中都不可能長期存在。即使,可以消滅因工作崗位不同所産生的等級待遇差别,也會出現物質供應先後上的不“平均”——如果一個新發明出來的産品人人都需要,不可能等到生産的數量夠每人一個之後再統一分配,總會有人先得到,有人後得到。

科學儒家主義——中華文化重構之底層邏輯探索

儒家思想和邏輯科學(科學儒家主義九論之二)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