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東西?在小說《水浒傳》和《金瓶梅》中,武大郎都是以賣炊餅為生很多人都認為武大郎所賣的炊餅類似于我們今天經常吃的燒餅,包括在電視劇中,武大郎賣的炊餅也是燒餅的樣子但是在曆史上,炊餅和現在的燒餅其實并不是一回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武大郎賣的炊餅是什麼東西?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在小說《水浒傳》和《金瓶梅》中,武大郎都是以賣炊餅為生。很多人都認為武大郎所賣的炊餅類似于我們今天經常吃的燒餅,包括在電視劇中,武大郎賣的炊餅也是燒餅的樣子。但是在曆史上,炊餅和現在的燒餅其實并不是一回事。
《水浒傳》中武松曾對武大郎說過:“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炊餅,你從明日為始,隻做五扇籠出去賣。”可見武大郎做炊餅的時候是要用到籠屜的,既然用到籠屜,說明它用的肯定不是現在的煎或烤工藝。其實武大郎所賣的炊餅,準确的叫法應該是——蒸餅。
東漢劉熙的《釋名》中對餅做了解釋:“餅,并也,溲麥使合并也。” 餅就是合并的意思,把水和面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食物,最早都是叫餅。根據做法的不同,叫法也不同:“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蒸籠而食者,呼為蒸餅。”
古代人對蒸餅的火候控制可以說是非常講究,以上面蒸出一個十字的裂紋才算上品。西晉時人何曾就是一位高端美食愛好者,據說他去見皇帝司馬炎,都不吃宮裡的食物,而是自備吃食,更是留下了“何曾食萬”的典故。他堅持“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意思是如果蒸不出十字的裂紋就不吃。陸遊也曾經寫過詩:“蒸餅猶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來。”不過,陸遊這句詩裡的“馄饨”可不是現在的馄饨,而是我們所說的“餃子”。
那麼蒸餅又如何成了炊餅呢?宋朝詞人周密所著的《齊東野語》中有記載:“昔仁宗時,宮嫔謂正月為初月,餅之蒸者為炊。”宋仁宗的時候,由于仁宗的名字叫趙祯,祯與正、蒸同音,為了避仁宗的諱,将正月改為了初月,将蒸餅改為了炊餅。
也就是說,武大郎賣的炊餅,實際上就是蒸餅,類似于現在的饅頭,隻不過可能形狀略有差異。而有意思的是,古代也有饅頭的叫法,但和現在的饅頭又不是一個概念了,而是帶餡的,且多為肉餡,更像今天的包子。據南宋《夢梁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城中有賣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等。明朝宋诩寫的烹饪著作《宋氏養生部》裡直接說出了兩者的區别:饅頭有餡,蒸餅無餡。
那古代有沒有燒餅呢?其實胡餅才像今天的燒餅,更确切地說,像今天的烤馕。胡餅最早是從西域胡人傳過來的,此後在國内廣為流傳。到了後趙皇帝石勒的時候,由于這種胡餅上面有很多芝麻,芝麻當時又叫胡麻,所以胡餅也叫胡麻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中這樣稱贊胡餅: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看這描述,不就是現在街頭賣的燒餅嗎?
文/本報記者 陳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