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麗
前段時間,好久不聯系的一位抑郁症患者告訴我,最近他的病情好了很多,感覺生活越來美好了。
聽着他訴說,我的腦海中不禁回憶起這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其實,當時我首先見到的,是這位患者的父母。
那天,他們夫妻倆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咨詢室,詢問如何才能改變他們那叛逆又抑郁的兒子。
通過他們的描述,我大概了解了他們兒子的情況:
姑且稱這位患者為小張吧。
小張大學畢業工作幾個月,被領導批評後,就再也不出去工作了,給出的理由是他要準備考研。
但是在父母眼中,兒子隻不過是打着考研的幌子逃避工作而已。
小張辭職後,覺得活着沒有意義,整天情緒低落,白天睡覺,晚上抱着手機,幾乎不和父母說一句話。
他想出去工作,但是又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他甚至想着自己活着就是父母的累贅,覺得自己太無能了。
但同時,小張也經常做一些他原來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
他在耳朵上打了三個耳洞,帶上了耳骨,把頭發留長,染成了好幾種顔色。
他以前是一個很節約的孩子,現在的他花錢大手大腳,光鞋子就買了幾十雙,有些不穿就專門收藏。
精神科醫生診斷,小張患得的是抑郁症,建議吃藥加心理咨詢。
小張也想要快速擺脫抑郁症的糾纏,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很多人可能會問:“小張本來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就抑郁了呢?”。
這可能與情緒内耗有關。
什麼是情緒内耗?首先給大家普及一個詞:情緒内耗。
情緒内耗是指一個人長期處于某種負性的情緒當中,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處理情緒上,從而影響社會功能的過程。
比如,小王很喜歡瑜伽,也學習了好幾年,她想成為一名瑜伽教練,正好有一個課程是培養瑜伽教練的,小王很開心,決定報名去學。
可是一看學費,小王傻眼了,費用遠高于她的承受能力,這個時候她陷入到糾結當中:
“我到底應不應該借錢報這個班?”
“如果抓不住這次機會,下一次老師不開班了怎麼辦?”
“可是如果還不上别人的錢怎麼辦?”
“如果拿到了證書,課程開展不下去怎麼辦?”
這些都是小王的糾結。
這樣的糾結,讓小王産生了很強烈的負性情緒---郁悶。
她甚至開始自責起來:
“我怎麼能這麼優柔寡斷呢?看别人說幹就幹,怎麼到我這個地方就這麼糾結呢?”
“都是我太無能,連這麼幾萬塊錢都拿不起!”
有時候她甚至産生了很嚴重的自我懷疑:“我真的适合坐瑜伽教練嗎?”
這件事情本來是小王要不要決定報名的問題,卻演變成了對她自我的攻擊,并且以抑郁情緒的方式表現出來。
現在的小王,除了跟這種情緒内耗,什麼也做不了。
這就是情緒内耗的過程,已經擺脫了事件本身,成為影響到了當事人社會功能的重要原因。
結果就是小王不願意跟别人交往,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因為情緒内耗會喚醒我們内心深處最核心的認知!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對别人來說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她身上就成為了一個過不去的坎了?
仔細研究,你就會發現,情緒内耗的背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不合理認知。
我們的大腦當中,每天出現的念頭是都是以萬來計算的,這些念頭就是我們的認知。
我們可以把它們大緻分為三種: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核心信念。
自動思維是具體的情境有關。
小王在報名瑜伽教練課的過程中的自動思維有好幾個:
這個課很好;我應該報這個課;如果不報這個課,我會後悔;學出來這個課,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收獲......
這一系列的想法,都是圍繞着這個課程展開,很多甚至就發生在一瞬間,轉瞬即逝,需要我們停下來才能看見它們。
中間信念是一個人對于一件事情的态度、規則或者假設。
繼續以小王為例,小王的中間信念是:做事情不應該糾結;糾結是不好的;如果一個人做不了決定,這個人是很無能的;我不應該是一個糾結的人.....
這些是都是小王的态度和規則,這些規則之所以被制定出來,就是為了幫助小王逃避内心更深處的消極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是什麼呢?核心信念是一個人對自己、對别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小王的核心信念中就有一個對自己的評價“我是無能的”。
正是為了不讓自己面對這個想法,她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要求在自己必須按照這些規則去執行。
而一旦不能執行,那個“我無能”的核心信念就跑了出來。
所以當小王的金錢不足以支撐得起她想要的課程時,就誘發了她的無能感。
回到我們開頭的案例,小張又是怎樣從情緒内耗發展到抑郁症的呢?
首先,我們可以理解一下小張發病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從小張和父母的關系來看,他的情緒内耗主要是在對抗父母的控制上。
小張的父母對他要求是很嚴格,從小到大,對于父母的要求,小張也幾乎是不打折扣地完成。
父母告訴他,家裡很窮,要節省着錢花,小張信以為真,上大學的時候不舍得吃,就怕給父母造成經濟壓力,甚至買件衣服都要經過父母的同意。
這些事情對小張來說還是小事,最讓他受不了的是爸爸對他的态度,爸爸總覺得他學習不如人家孩子好,很丢人。
用小張的話說,爸爸看他的眼神、跟他說話的語氣,都充滿着蔑視。
“爸媽他們為什麼要騙我?
他們不值得信任,害我那麼多年不敢吃不敢喝”
“我必須要好好表現,才能得到爸爸的認可。”
這些感受和經曆,讓小張形成了一個信念:“我是脆弱的”“這個世界是危險的”“别人是不可信的”。
這樣一來,就不難解釋小張生病後,在家長眼中一系列反常的表現了。
他做之前不敢做的事情,以證明自己還是有力量去反抗父母的,他大筆大筆花錢。
以發洩自己被騙的感受,并且也在用這種方式來檢驗父母是否真的接受一個逆反、一無是處的他!
他不去上班,也是在告訴父母,我是很脆弱的,我很容易受傷。
他對父母的不滿,用更隐蔽的方式應對。而這些應對,卻是以生病、犧牲他自己的健康表現出來的。
看到了這一點,我們的治療就有了方向。
我們對影響他行為的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進項了修正,至少讓他看到了自己生病的原因和目的。
他說,看到的那一刻,他就意識到了自己該怎麼做了,他必須停止以生病的方式進行内耗,他必須行動起來,慢慢掌握适應社會的新技能,最終走向社會。
真為小張開心,他透過情緒内耗,看到了自己背後深層次的認知,從而及時刹車,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情緒内耗的時候,也都會有負性的核心信念,你要做的就是看到他、修正它。
看到它的那一刻,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