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7:51:17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

我們昨天一起讀了《逍遙遊》第一部分第一段,也是本篇最有名的一段,“北冥有魚,其名為鲲……”,莊周在第一段裡用“鲲之大”、“鵬之大”來描繪了“逍遙”的境界,又化身大鵬鳥,扶搖九天,傲視蒼生,極目遠眺:林澤原野上霧氣蒸騰浮動,好像野馬奔騰;低空中沸的浮塵沸揚揚,大自然裡的各種生物的氣息相互吹拂,而天空湛藍湛藍。引得人心馳神往,也想體會一把那,“浩浩乎如憑虛禦風”的缥缈。

首段極盡想象之能事,先聲奪人地描繪出“逍遙”的如仙如幻,引得讀者心向往之,然後第二段又運用了大量的對比論證、舉例論證來闡述“大與小”、“逍遙與不逍遙”,我們結合【本經】具體來看。

【本經】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後乃今将圖南。蜩與學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适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适百裡者,宿舂糧;适千裡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

第一句、第二句相對簡單,第一句就是用水的多少與負重大小的正相關來說明“合适”二字,通俗的說就是什麼馍馍配什麼菜,小水裡遊小船,不然得擱淺。第二句就是說風足夠大才能托得起大鵬鳥的雙翼,所以(大鵬鳥)振翅高飛九萬裡的時候風是在它的身下。第三句有三個詞兒,要先弄明白:①“培風”,“培”這裡通“憑”,憑借、借助的意思,就是借助風力;②“夭阏”, 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③“圖南”,這裡“圖”是指意圖、圖謀,就是說想要去南方。整句的意思是在這之後才能憑借風力,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它,這樣以後才能夠飛到想要去的南方。大鵬鳥找對風力,費勁巴拉的想要飛上九萬裡的高空,想要飛到遙遠的南方,卻受到了寒蟬與小灰雀的譏笑,它們說,我急速地起飛,常常都夠不到榆樹、檀樹的枝條,就掉落到地面了。你為什麼想要飛上九萬裡的高空,飛往遙遠的南方呢?大鵬鳥沒有直面回答,莊周也沒有直面叙述,而是又舉了一堆例子:人根據旅途長短不一,要進行不同的準備,諷喻呢這是,你們這兩隻小蟲子又怎們能夠明白呢?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它們(這兩隻小蟲)怎麼會明白這個道理,嘿嘿,夠狠吧!就好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樣理所當然。然後又用壽之長短來進一步闡釋差距過大的食物沒有可比性的觀點。那怎麼辦呢?其實最後一個問句才表達了莊周老人家的具體情感傾向,整段舉得例子都是比較中肯的在闡述事實,哦,還為大鵬鳥鳴了一句不平。沒法比的話,那就不要比了,不然的話,不是徒增傷悲嗎?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

你看,就是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都在勸人要“淡定”,比不上,沒關系,不需要比,所以大家覺得道家思想“消極避世“不是沒有道理的,确實很“佛系”,乖得一匹。我個人認為,如果這裡加入馬克思的質量互變規律,就比較能夠說得通了,因為量的累積會引起質的變化,差距到達一定程度之後,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改變,不是同一類事物了,也就沒必要再比了,就像我們完全沒必要和馬雲爸爸比誰有錢一樣,可能錢對于我們來說是物質,而對于馬雲來說是數字。這樣一想,其實莊周老先生的觀點也是通的,可能怪就怪老莊沒能與馬克思早點認識吧,不能夠進行哲學思想的互通有無。

但是,這又與“逍遙”有什麼關系呢?我們明天結合莊子《逍遙遊》第一部分第三段來具體分析。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哪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