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數西算”在近期的市場認知中,被慣性的稱為一個“概念闆塊”。但當我們稍微深入的去綜觀“東數西算”涉及的地理範圍、産業鍊條、衆多的上下遊公司,就會發現它明顯不會隻是一個簡單的階段性概念——時間上,它很可能綿延成數十年的長線工程,同時作為重資産投入、投資鍊條長的項目,投資體量或在數千億級别!
我們更願意用“大時代”來描述這一偉大的工程,而在投資邏輯上,則應該是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思維:放棄短期的概念性炒作,着眼于布局這一闆塊的長牛個股。
在2月17日由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通知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内蒙古、貴州、甘肅、甯夏等8地成為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标志着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之後,又一個跨區域資源調配的超級工程——“東數西算”正式全面啟動。
數字時代的“南水北調”
“東數西算”概念中,“數”指數據,“算”指算力,即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其核心就是通過構建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将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西部,優化數據中心建設布局,促進東西部協同聯動。
如同水利之于農業時代,電力之于工業時代,支撐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的基礎則是算力。
實際上,“東數西算”工程作為國家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從構想到落地已經醞釀已久。“東數西算”一詞,最早出現在2021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中,再往前追溯,早在2016年,工信部首次公布的《全國數據中心應用發展指引(2017)》中就對數據中心均衡分布有所考慮。
在過去的一年裡,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中央網信辦、能源局等部委印發的文件中,“東數西算”及“建設全國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等核心内容的出現頻率也不斷提升,并在2022年1月12日出現在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随着政策層級逐步上升、脈絡逐步清晰,終于在2月17日實現工程規劃的正式落地。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重要的生産要素。“東數西算”本質上是為了提升“數據”的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推動數據中心合理布局、優化供需、綠色集約和互聯互通,從而實現提升國家整體算力水平,促進綠色發展,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四大核心目的。目前我國數據中心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由于土地、能源等資源日趨緊張,盡管當下東部發展數據中心的基礎相對成熟,但存在後勁不足甚至難以為繼的問題。
西部地區資源充足,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算力需求的潛力。依托八個算力樞紐,有利于集中政策和資源,着力優化網絡、能源等配套保障,更好地引導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促進東西部數據流通、價值傳遞、帶動數據中心相關産業由東向西有效轉移。樞紐内設立十大集群,每個集群是一片物理連續的行政區域,具體承載算力樞紐内的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可以減少數據傳輸時延,降低傳輸費用,保障底層資源,優化計算效率。
申萬宏源研究指出,“東數西算”政策核心是對數據中心産業鍊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完善供給配套設施,從需求端進一步引導格局優化和産能增加。當前的導向是将需求分成兩大類,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東部樞紐将主要滿足對網絡要求較高、有低時延要求的數據處理的業務,如以工業互聯網、自動駕駛、金融證券、智慧城市等代表的創新性應用;西部樞紐主要承接後台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非實時算力需求業務。對于東部是格局優化,對于西部是增加需求,對于存量是優化升級、優勝劣汰。
正如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孫偉所說,“要像‘南水北調’、‘西電東送’一樣,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優勢,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市場規模超千億
與“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大工程相類似,“東數西算”帶來的直接及間接經濟效益預計将達數千億級别。
據長城證券分析,“東數西算”工程思路上通過“先統籌管理,再創新叠代”,實現數據中心穩健發展,最大程度優化資源使用情況。整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動全國數據中心适度集聚、集約發展;二是促進數據中心由東向西梯次布局、統籌發展;三是實現“東數西算”循序漸進、快速叠代。
為避免數據中心盲目發展,在當前起步階段,規劃設立八大樞紐、十大集群,劃定了物理邊界,并明确了綠色節能、上架率等發展目标。通過多方指标約束,促進集群高标準、嚴要求,最小化起步。對集群發展情況将進行動态監測,科學評估集群算力的發展水平和飽和程度,結合發展情況,今後還将不斷優化完善布局,适時擴大集群邊界或增加集群,論證新設算力樞紐,實現算力統籌有序、健康發展。
從建設周期來看,由于涉及廣泛跨區域資源調配,因此工程周期也較長,時間可能達數十年,分多期建設完成。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的項目簡介,“南水北調”的建設周期長達半個世紀;而“西氣東輸”工程自2002年一線工程啟動到當前的三線工程,建設總時長已經超過20年,因此能夠持續拉動相關工程建設投資。
從投資規模來看,直接投資規模在數千億級别。如“南水北調”工程,截止2014年相關數據顯示,已經累計投資超過2400億元。“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均為“西部大開發”重要工程,初始投資規模則分别超過5000億、1500億元。尤其随着項目的持續進行,市場投資空間大概率将進一步擴大。
從項目效果來看,南水北調的水利建設、西電東送的特高壓電網建設,西氣東輸的天然氣管道建設都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預計對相關土建、5G網絡建設、IDC數據中心、綠電等新基建行業上下遊也将有巨大的拉動效應。
由此可見,無論是工程政策層級、項目建設規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東數西算”都可以稱得上是比肩“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超級工程。
“東數西算”投資策略:
着眼雙主線 布局長牛股
“東數西算”作為近期的重磅題材,在市場上引起強烈反響,短期内相關概念股迅速得到強力拉升。而對于投資者而言,若想把短期市場熱點轉化為長期收益,采取合理的布局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經過梳理,認為可以在把握“東數西算”工程階段性側重特征的基礎上,圍繞“數字化”、“綠色化“,沿科技和綠色兩條主線進行配置。
投資節奏:把握各個階段的側重點
首先,數據中心産業鍊條長、覆蓋門類廣的特點決定了“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中存在“階段性側重”特征。
整體上看,“東數西算”工程首先會帶動土建和部分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接着帶動IDC的建設并刺激相關設備的采購,最後傳導到軟件環節和雲服務部分。從數據中心産業鍊拆分看,上遊主要由IT設備與電源設備兩部分構成,包括微模塊、供配電、散熱制冷、IT及網絡設備機組等,中遊包括運營商和服務商,提供IDC集成、運維服務等,下遊主要包括大型雲廠商、互聯網公司、金融客戶、傳統企業。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認為,受益環節的傳導邏輯是自上而下、供需聯動,先供給、後需求。
目前“東數西算”工程尚處于起步階段,根據當前發改委相關文件,“東數西算”工程中涉及到的樞紐節點大多需要采取在核心技術優化遷移的基礎上新建的模式,數據中心建設能力較強的企業将最先受益。
随後,在完善或新建數據樞紐的過程中,相關基礎軟硬件有望迎來需求提升,服務器、操作系統、中間件相關企業值得關注。長期看,信息化、智能網聯等數字化應用有望迎來新增長,利好各終端應用領域的數字化領軍企業。
投資路徑:“科技 綠色”雙主線結合
“東數西算”具有經濟和生态的雙重意義,在加快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強調綠色節能減碳的目标。投資方向上,也應當圍繞數字化、綠色化,關注科技和綠色兩條投資主線。
西部證券認為,科技主線更大的投資機會來自于偏硬件端,直接對應5G産業鍊的投資機會,重點看好通信基建、設備商、IDC、運營商等基建硬件層面機會,元宇宙則是應用端最具有潛力的方向之一。
随着數據流量的快速增長,将會不斷加大對算力的需求,上雲将會是未來的趨勢。自5G建設周期以來,5G投資的中上遊基建投資方向并不陌生,“東數西算” 除直接對應的 IDC之外,還涉及到PCB通信闆、ICT設備、光模塊,以及運營商、電力、基建配套等相關産業鍊。
而綠色主線對應“雙碳”投資,數據中心具有高耗能的屬性,在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中,約70%的成本來自于電力,因此碳排放強度也成為重點關注目标,通過“東數西算”能夠将高耗電的數據中心放置在西部具有豐富風、光、水電資源的地區,從而實現減碳目标,也能夠拉動新能源及配套設施的建設需求。
我們從長線投資的視角出發,梳理了部分重點行業及細分領域相關個股,以供參考:
通信:長期利好數據中心、算力網絡
數據中心:當前西部地區樞紐節點範圍内需要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東部沿海地區對于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的土地、财稅、能耗指标等會進一步收緊,但是邊緣數據中心仍有機會。未來制約行業發展的供需關系和能耗平衡有望理順,長期向頭部專業廠商分化。從投資節奏看,IDC土建工程、樞紐節點範圍内的IDC運營商或将率先受益。相關企業有科華數據、奧飛數據、寶信軟件、光環新網等。
光通信:網絡建設和網絡質量是實現算力均衡的布局前提。無論是将數據傳輸到西部地區進行計算,還是把數據傳輸到西部地區進行存儲,前提都是建設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網絡通道。預計今後光纖通信将加速全光網演進,主要由于全光網能更好的實現低時延傳輸需求,且其技術可以節省90%的機房空間,降低60%的設備功耗,符合“雙碳”要求。數據互聯互通有賴于光通信,而光通信網絡中光模塊是必不可少的。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疊加算力需求不斷提升,看好長期光模塊市場擴容。可關注紫光股份、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光迅科技等企業。
運營商:運營商預計會全程參與互聯互通和算力樞紐的建設。一方面是完善西部地區一些骨幹網的交換節點,以及建設容量足夠大的光纖網絡,另一方面是直接參與雲的建設,雲和産業數字化将決定運營商在5G時代的價值空間。三大運營商作為國家重要通信樞紐,對網絡有控制權,其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主要用于彙聚和疏通區域乃至全國網間通信流量。因此,以中國移動為首的電信運營商為算力網絡建設的核心。
電子:服務器産業鍊深度受益
服務器:數字基礎設施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基礎,而服務器是整體算力體系的核心基石,下遊主要分布在互聯網、金融、政府、電信、能源等關鍵行業。作為算力的核心承載設備和流量通路的核心環節,服務器、路由器、交換機等高速率網絡設備和器件需求彈性極大增長。根據IDC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中國服務器市場出貨量為170.6萬台,同比增長8.9%;市場規模為108.1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同時,算力需求的增長也會加速網絡技術的更新叠代,推動服務器等設備的升級。可關注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等企業。
半導體:短期利好數據基礎設施相關的芯片,如服務器、存儲、内存接口芯片;中期刺激與數據傳輸相關的通信芯片,随着交換機、5G基站、路由器、服務器等傳輸設備和無線設備等需求持續增長,帶動通信芯片需求高漲。長期則應關注下遊數據應用端芯片。算力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下遊應用領域大量的數據流量産生。VR/AR/無人駕駛等領域的應用将加速落地,同時也驅動數據流量的爆發。可關注的重點企業有瀾起科技、國芯科技、華潤微等。
傳媒:關注傳媒互聯網應用
傳媒互聯網行業對算力需求極大,平台型企業積極加碼數據中心建設,縱向延伸産業鍊,将推動包括短視頻、遊戲、雲計算等行業規模穩健擴張,同時,算力的提升也為元宇宙等互聯網未來發展方向打下基礎,XR内容開發商、虛拟空間平台企業等均有望受益,相關企業如華策影視、寶通科技等。
電新:電力供配、溫控節能需求增長
新能源:根據測算,若将2023年數據中心行業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至30%,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83萬噸,占2018年的16%。而政策端早在2022年初就已明确提出要提高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鼓勵其參與綠電交易。“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有望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西部綠色能源消納比例,大幅降低數據中心能耗水平。清潔能源如風電、光伏、氫能等行業均值得關注,包括華能國際、三峽能源、吉電股份、中國核電、晶科科技等公司。
供配電:數據中心用電需求量較大,電費成本約整體運營成本的約60%,供電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将嚴重影響數據中心的正常運行,因此需要安全高效的供配電系統以保障數據中心的連續穩定運行,并且最大程度保證故障情況下最小的斷電影響範圍。配電系統方面,随着國内低壓電器企業技術實力、響應能力不斷提升,國内低壓電器進口替代持續推進,有望受益于下遊數據中心需求的快速增長。相關企業如良信股份、科士達等。
溫控配套:溫控系統是“東數西算”的低碳核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數據中心内大多為服務器、交換機等大型企業級IT設備,這些設備在運轉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熱量,為了确保數據中心正常運轉,需要保證時刻處于恒溫恒壓的環境。同時溫控系統能耗是除IT能耗之外占比最高的,據2019年統計,溫控系統占IDC能耗40%。“東數西算”要求樞紐節點PUE(數據中心項目的能耗比)降低到1.25以下,目前一線城市最高PUE可達1.2-1.3左右,行業平均在1.5以上,因此溫控節能設備是能耗達标的核心環節。相關公司包括英維克、佳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