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那麼一兩個網紅城市,出圈火遍全國。
開辟投行模式的合肥,電商直播之城杭州,搶人最大赢家西安,文化強勢輸出的長沙……甚至僅僅因為直播中的一句口号,山東曹縣已經成為新的“宇宙中心”。
而在2021年,最火的兩個城市,都來自安徽:
蕪湖(嗚呼),起飛!
蚌埠(繃不)住了!
沒想到脫口秀界最破的諧音梗,卻成為蕪湖和蚌埠出圈的流量密碼。
随着2021年經濟數據的出爐,蕪湖真正做到了起飛,而蚌埠真的繃不住了。
諧音梗,一語成谶。
1
最近,長三角41個城市的GDP數據,悉數出爐。
若以GDP總規模看,有8座城市GDP超萬億元,上海是雷打不動的老大,依舊是長三角最核心的龍頭。
江蘇還是最大赢家,前10的城市中占了6個,浙江僅占2個,安徽隻有合肥進入前10。
此外,還有10個城市GDP超過5000億,22個城市位于1000億至5000億區間,而安徽黃山,成為唯一一個GDP不到千億元的城市。
若以GDP增速看,畫面就變得有意思起來。
增速前10的城市,安徽成為大赢家,占了5個之多。
而前三名均被安徽包攬,11.6%的蕪湖,成為長三角的增速之王。六安增速達到11%,池州、宣城的增速都超過10%。
但增速榜單的後五位,同樣被安徽承包。-2.1%的蚌埠,成為長三角唯一負增長的城市。
淮北3.4%、淮南5.7%、安慶6.6%、銅陵7.2%,全部低于全國水平。
一個割裂的安徽,呈現在眼前。
2
蕪湖,正在起飛!
2021年,蕪湖GDP達到4302億元,成功站上4000億台階,依舊占據這安徽第二城市的地位。
細觀蕪湖去年的經濟數據,工業增加值增幅14.1%,固定投資增幅15.7%,社消總額增幅24.5%,資金總量增幅11.9%,社會用電量增幅13.7%,都在印證蕪湖的經濟快速增長。
而蕪湖的高增長,是多重因素的結果。
蕪湖,緊鄰安徽省會合肥和江蘇省會南京,處于兩個都市圈的交彙地帶,這對蕪湖的發展是天然的利好。
而蕪湖的工業實力基礎同樣深厚。
在解放之初,蕪湖工業基礎薄弱,隻有一座電廠、紗廠和半停産狀态的面粉廠,被戲稱為“兩個半煙囪”。
但改革開放之後,機械制造、建材、建築、食品加工等支柱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并誕生了世界500強企業海螺水泥、奇瑞汽車、堅果炒貨龍頭三隻松鼠、傻子瓜子四大知名品牌企業。
在産業轉型上,蕪湖同樣注重科技類的支出。
在科技支出占公共預算支出比重上,蕪湖僅次于深圳、合肥和佛山,排在全國第四位。而這4個城市,也是僅有的占比超過10%的城市。
而在2021年,蕪湖還推陳出新,祭出新的“三闆斧”:1%工作法、早餐會、“紫雲英”人才計劃。
1%工作法:圍繞提高企業平均利潤率1%的目标,成立9個工作小組,确保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能享受政策紅利;
暢聊早餐會:政企溝通新機制,每周組織一次1.5小時早餐會,邀請政府、企業負責人共同暢聊;
“紫雲英”人才計劃:成立安徽省首個人才發展集團,探索構建“人才 服務 資本 産業”運作機制,打造人才工作的“總服務商”和蕪湖“城市HR”。
這些組合拳成效顯著,1%工作法甚至收到國務院點名表揚。
一個高效創新的政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才是城市實力爆發的真正推手。
3
蚌埠,似乎真的繃不住了!
盡管2013年蚌埠GDP才破千億元,但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從2015年之後,GDP增速便大踏步下行,直到2021年的負增長,創下曆史新低。
而在今年安徽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到蚌埠代表團時指出:
蚌埠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
這種措辭是何等的嚴厲!
蚌埠的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蚌埠,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曆史上記載蚌埠“古乃采珠之地”,因此有“珍珠城”的美譽,蚌埠的名字也與其有關。
七普數據顯示,蚌埠市常住人口329萬人,并不算一個大城市。
但蚌埠卻是安徽重要的工業城市。“一五”時期,蚌埠被國務院确定為重點工業發展城市,蚌埠産的“五大機”聞名全國。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蚌埠工業新加入了卷煙廠、酒廠、肥皂廠等輕工業門類,豐富産業結構。當時,蚌埠甚至有“合(肥)老大、蚌老二”的光環。
而正是工業,如今成為拖累蚌埠經濟的主要原因。
2021年,蚌埠第二産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5.1%。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56.9%,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51.3%,已經出現腰斬的情況。
産業轉型升級速度太慢,讓蚌埠尚未形成一個引領産業,更沒有一家标志性的龍頭企業。
2021年的安徽百強企業,合肥58家,蕪湖8家,滁州4家,阜陽3家,而蚌埠沒有一家企業上榜。
這反過來又制約了蚌埠的工業勢頭,也加劇了産業結構的失衡和投資不足。2021年,蚌埠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為-20.4%,成為另一個拖後腿的主項。
再加上,蚌埠身在合肥都市圈内,人口、技術、資金等資源,難免被省會虹吸走,能留在蚌埠這樣小城市的,實在不多。
中國還有無數中小城市,面臨着和蚌埠一模一樣的困境。
面對轉型飛快的信息時代,這些城市的未來,可能真的繃不住了。
4
一面是增速前3的城市,一面是增速墊底的5個城市,安徽的撕裂感,并不亞于江蘇。
安徽16個地級市中,隻有合肥1個萬億城市,而位居第二的蕪湖,GDP隻有4302億,僅是合肥的三分之一。
16個地級市中,有9個城市的GDP還不到2000億元,且大多屬于皖北地區,省内差距極大。
2019年,合肥的經濟首位度為25.3%,2020年為25.9%,而2021年這一數值為27.4%。
合肥首位度的上升,意味着資源往合肥集中的趨勢加速,也是強省會模式的又一個典型案例。
合肥,正在“一城獨大”的路上越走越遠。
而被定為省域副中心的蕪湖,與合肥還有着7000多億的巨大差距。
巨大的鴻溝,橫亘在安徽城市之間。
于是,對口幫扶來了。
2021年12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推動長三角強市對口幫扶皖北城市。
上海3個區、江蘇3個市、浙江2個市,一一對口幫扶8個城市:
上海市闵行區——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松江區——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賢區——安徽省亳州市。
江蘇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阜陽市。
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甯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皖北終于等來了救兵,至少等來了希望。
但畢竟道阻且長,安徽還需要時間,來擺脫一城獨大造成的割裂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