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古稱“啟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從驚蟄這天起,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冬天蟄伏入土的昆蟲,在此時被雷聲驚醒,紛紛爬出地面。
從蟄伏走向奮起,從沉睡走向蘇醒,是驚蟄中包含的最耐人尋味的意蘊。
細細品悟,那原來是人生的兩種大修行,一種大覺醒。
兩種大修行公元 196 年,劉備兵敗暫時依附曹操。
因為擔心曹操識破他的野心,劉備每日在許昌的官邸種菜。
遮人耳目,等待時機。
曹操和他飲酒,想要試探他的志向,他借着驚雷蒙混過關。
手下都很疑惑,以為劉備真的失去了他的雄心和抱負。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放松了警惕,讓劉備率兵出征。
劉備抓住這次機會,順利東山再起,脫離了曹操的掌控。
《周易》中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在時機不到的時候,不如像蛇蟲一樣學會蟄伏。
不妄動、不亂動。
默默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張良曾經在秦末大亂前蟄伏的九年,修煉心性、積累學識。
正是這些積累,才有了他後來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時機不到,學會蟄伏;時機一到,一飛沖天。
《管子》說:時則動,不時則靜。
有靜氣,沉得住氣,能等待,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備素質。
驚蟄時,草木、昆蟲,都在醒來。
陽氣盛大,萬物蓬勃向上。
但是,倒春寒依然時有發生,冷空氣的餘威還沒散去。
早晚過大的溫差,很容易讓人生病,讓蟲木損傷。
再加上雨水很少,很容易發生幹旱。
驚蟄更像是一個萬物轉好的開始。
一切都向着好的地方發展,但是一切又不能過分樂觀。
劉邦滅楚之後,天下初定,論功行賞。
蕭何居功至偉,很多人都向他道賀。
但是蕭何卻格外謹慎。
不僅捐出自己的财産充作軍費,還把自己的子侄也一起送到軍中。
沒有一點驕傲的樣子。
後來更是主動要了很多貧瘠的次田。
天下穩定之後,别的功臣陸續被殺,隻有蕭何安然無恙。
《易經》中的履卦裡講:“履虎尾,不咥人,亨。
時刻保持警惕,就像跟在老虎身後一樣小心謹慎,才能亨通順利。
驚蟄的時候,随着萬物複蘇,病毒、細菌也活躍起來。
人要注意流感,防止感冒。
在事情變好的時候,不盲目樂觀,保持警惕,才是善身之道。
不要得意,不要放肆,心存敬畏,戒驕戒躁。
無論什麼時候,都能保持小心慎重,才能減少失敗,規避禍患。
一種大覺醒
萬物的覺醒是向上生長,人生的覺醒又是什麼呢?
人生總有一個覺醒時刻,我們稱之為“王陽明時刻”。
王陽明在小時候立志成為聖人,後來曆經波折,被貶貴州。
在絕境之中,他置之死地而後生,知道了什麼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立地成聖。
萬事萬物都在人的心裡。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
很多人一生都在外求,可是到最後才發現,一切不過是内心的感覺。
物質再豐盈,也抵不過内心的匮乏。
位置攀得再高,也抵不過内心的空虛。
佛家說: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徳相,隻因妄想執著故,不能證得。
回歸到自己的内心,一切就能看得清楚。
楊绛晚年的時候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的内心自足,并不需要外在的物質來填充。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隻要内心波瀾不起,自然從容安甯。
儒風君說:
如果說“順時而動,謙遜謹慎”是入世的智慧;那麼“破除迷障,覺醒人生”,就是出世的真谛。
古人說:“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世間成就一番事業,卻又可以保持超然心境不受過多牽絆。
這是人生的兩種大修行,也是值得我們學習一生的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