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7-16 11:04:47

袁隆平是現今我國年齡最大的“網紅”,作為網友口中的“當代神農”與“稻教的袁始天尊”,他一直微笑面對着所有的贊揚。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研究雜交水稻之時,袁隆平曾遇到不少坎坷,甚至連國際性的農業權威專家都對其進行否定,斷言他過不去制種的難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袁隆平又該怎樣解決眼前的難題?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1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制種專家,如今的雜交水稻,已經遍布世界,大幅度增産的結果,是每一個人能夠過上溫飽生活的基礎。

雜交水稻在1973年正式橫空出世,它優良的植物學性狀,令其在同類農作物中脫穎而出,受到了當時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在我國的大力推廣之下,僅1973年一年,湖南、廣西、江西、廣東等地便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其數量超過了5600畝以上。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2

面對着雜交水稻研制培育的巨大成功,袁隆平雖然欣喜異常,卻還是為一個問題而擔憂,這便是水稻的制種問題。衆所周知,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而雜交水稻之所以稱之為“雜交”,就是因為它需要不同的父本與母本。雜交水稻所結出的稻谷,并不能被當作水稻種子來用,隻能作為糧食食用,而想要得到雜交水稻的種子,必須經過專業培育才行。

在1970年時,國際水稻研究所就曾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可是僅僅兩年之後,便不得不放棄該項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制種産量低的問題無法解決。現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際水稻科研專家們便将該問題視作“攔路虎”,斷言袁隆平根本無法解決水稻制種困難的問題。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3

關于雜交水稻制種,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産量過少,導緻其價格昂貴,不利于大面積種植。從當時的數據統計來看,袁隆平小組最初的育種産量,隻有可憐的畝産5.5公斤左右,而常規水稻育種的産量,卻完全可以達到畝産幾百公斤。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雜交水稻雖然稻谷産量高,但是其種子産量太少,根本無法供應日益增長的供應量,想要在全國實現雜交水稻的廣泛化,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在夜以繼日的研究中,袁隆平認為,想要令雜交水稻種子的産量更高,必須要采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以此來解決根本性問題。既然雜交水稻的種子需要異花授粉獲得,那麼就可以在種植水稻時,将父本秧苗與母本秧苗緊靠在一起,如此授粉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袁隆平是這樣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惜事與願違,他又一次失敗了,此次所産的種子量依然沒有突破性改觀。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4

直至最後,袁隆平才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想到,雜交水稻雖然是異花授粉,但是其父本秧苗與母本秧苗的花期不同。舉一個例子,植物的結實需要通過雄花對雌花的授粉,可是當雌花盛開需要花粉時,雄花尚未開放或已經過了花期,就會導緻雌花難以授粉。想到這裡,袁隆平與助手們開始對雜交水稻的父本秧苗與母本秧苗進行花期重合實驗,以不同的時間插種秧苗,令二者都同時順利進入花期,如此就能大大提高授粉的準确度與飽滿度。這一次并沒有令袁隆平失望,在實施了以上方案後,雜交水稻産種突破了50公斤的大關,照比以前的産量整整提高了十倍!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5

雜交水稻制種的第二個難題,同樣也令袁隆平寝食不安。花期不重合的問題解決之後,袁隆平又發現,雜交水稻父本與母本在開花期時,會産生所謂的包頸問題。水稻的花朵一旦出現該情況,就會令穎花外露面積減少,繼而減少授粉的機會。

在此之前,袁隆平團隊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直接,就是人工用刀割頸,可此法雖然有效,卻是一項“大工程”,不利于在大面積種植時使用。為了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袁隆平翻閱了國内外資料,終于找到了一種叫做“920”的農藥試劑。“920”就是赤黴素,可以刺激植物葉與芽的生長。果不其然,在赤黴素噴灑完畢之後,水稻花朵的包頸現象開始大大減少,所結出的種子也一下突破了每畝80公斤。

袁隆平 雜交水稻技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6

從“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雜交無優勢,自交無退化”的國際權威理論,再到“袁隆平不可能突破制種大關”的預言。袁隆平一次次打破了國際專家們的定論,并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隻要有一顆持之以恒不畏縮的心,勝利将必然屬于整個華夏民族。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