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俗語大多産生于田間地頭,如果深入挖掘俗語的魅力,可以發現很多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聽過“飽漢不知餓漢饑”,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往往被人們忽略。
01、
飽漢不知餓漢饑
生活中經常能聽到這個俗語,它的原版為飽人不知餓人饑,這個俗語與“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有關。西晉的第二代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在天下災荒的年代,百姓餓死,他竟然問:“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
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取笑那位天性愚鈍、不懂治理國家的皇帝。如果大家能夠換一個角度,重新考慮問題,就可以找到答案。
司馬衷作為當時社會中的天子,每天肯定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他根本不用為忍饑挨餓而擔心,在他的眼中,肉糜隻是一種最廉價的食物。
大臣們聽到他的話後,不僅無奈,而且傷心,這樣的君主怎麼可能治理好國家呢?現在的社會仍然有這樣的認知,因為物質生活充足而随意浪費糧食。
02、
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句俗語就是飽漢不知餓漢饑的下半句,意思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根本沒有感受到幸福的珍貴。
現實生活中,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吃飽穿暖的前提下,很多人對生活的品質要求特别高,所以廉價的物品或食物,往往都不會進入這些人的法眼。家中的長輩就會語重心長地說:“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句俗語指自己的生活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些人偏偏感受不到這種幸福,這一點在很多小孩子以及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個人每天有吃有喝,有學校可上,有事可做;和家人在一起,看日出日落,聞鳥語花香,你都不會覺得幸福。
但當有一天,你遭遇了饑渴交迫,大病、失學、失業、失親,你才覺得眼前的一切,多麼珍貴。
每個人對幸福的标準要求不同,所感受到的幸福也不一樣。有人認為住别墅、開豪車才是幸福,如果達不到标準就是不幸福,事實上這隻能叫欲望。
大部分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缺少的東西,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其實人生有一個神奇的命運平衡法則:
一個天天喝牛奶的人,無論喝的奶有多好;他的身體永遠都比不過天天給他送牛奶的工人。
同樣的道理:一個天天送牛奶的人,無論多麼賣力地幹活;他的收入永遠都比不過天天在家裡喝奶的客戶。
03、
身在福中要惜福
“飽漢不知餓漢饑”與“身在福中不知福”,兩句俗語具有非常強烈的對比性。即使放在現代社會,也有現實的諷刺意味。
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身在福中要惜福,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希望你我都有。
(圖片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