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3:02:34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1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2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3

圖 、 文 | 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錯覺藝術”聽起來是一個較為現代的詞彙,但是,在戰國至漢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時期的玉器制造領域中,錯覺藝術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制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态的錯覺。這種變幻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于現實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驚訝。

戰國以及漢代玉器最主要的藝術目标都是動态感,而戰國以蛇為設計原型,漢代則以獸為依據。由于視覺會将蛇辨識為二維平面的形體,将獸視為三維立體的體态,為了創造出各自的動态效果,戰國多以曲線在平整的玉片上勾畫蛇身輪廓,藉由蜿蜒身形創造出靈動效果;漢代則多以具體積感的玉料刻劃出浮雕扭轉的獸身,以此形成飽滿的力量感。所以戰國和漢代的玉器風格可以概分為二維剪影蛇身原則以及三維扭轉獸身原則。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4

戰國早期 玉龍佩

長9.6厘米 寬5.1厘米

青黃色玉質的玉龍質感頗為溫潤。玉龍曲頸昂首,頭頂鬣羽上揚,口閉合,鼻吻用細扭絲紋裝飾,龍身作大弧度的轉折,龍尾朝外回卷。龍身布滿淺浮雕雲紋和榖紋,由下向上彎轉,中間拱身撐高,形成蛇身玉龍的形貌, 此種長條狀的身軀是戰國玉龍共同的特征。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5

西漢晚期至東漢 玉鸠

長7.3厘米 寬4.3厘米

三件玉鸠頭部刻劃精細,生動形象,尖喙寬短,頸部内縮,冠羽向後飄垂,鳥身寬扁,翅膀由身體兩側向後收束,對稱式地貼合于背上,鸠足收于腹下,尾羽平展垂放,呈現蹲伏的姿态。三隻玉鸠均以淺浮雕突顯翅膀,臉部陰刻圓形雙眼,并用長條狀的渦紋勾勒羽毛,翅膀運用凹弧面表現層層相疊的羽毛,鳥尾也以放射狀的長條渦紋象征左右開展的尾羽,形象頗為寫實。

因為原則不同,相應配合的镂空也就各有調整,戰國镂空的面積較大而規整,漢代則細長而尖銳,雖然隻是些微調整變化,視覺卻有極為不同的感受,從而形成兩個時代分明的藝術風格。

有趣的是,若參考愛因斯坦于1919年獲得證實的廣義相對論,得知感知世界其實隻是大腦憑借錯覺虛構而成,真實的物理世界,是時間快慢不定、空間彎曲變形的四維時空。因此,你我感知中難以接受的扭轉變形和平版單元化的神獸,可能更接近于真實物理世界中的形體。

為了創造如幻一般的錯覺藝術,戰國至漢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難以體會的設計形式,但若改以動态錯覺的藝術目标來觀看它們,則都是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細細觀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設計,也可作為理解其他科學理論的緣起。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6

戰國中期 玉龍佩

長16厘米

左上角的玉龍頭,翹鼻張口面向右方,龍身由下至上連續彎轉為S形,中間透穿一個系帶孔,身軀周圍淺琢一層地子,産生坡面式的邊框。龍首處陰刻眼睛,首頸之間用細扭絲紋區隔,龍身布滿浮雕榖紋,榖紋按照三對平行線定位法制作, 排列規律,構成整齊的器面。龍身分别用凹弧面表現利爪,用細扭絲紋與平行轉彎表現龍須,形紋雖然簡單,雕工卻精緻細膩。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7

西漢早中期 玉舞人

長6.0厘米 寬2.8厘米 厚0.4厘米

在漢代玉舞人中,以片狀玉雕的形式為主流。此件玉舞人屬于青白玉質,身着典型漢代服飾,長袖善舞,身軀款擺,展現出了頗為曼妙的舞姿。玉人的五官和衣物都用線刻和淺浮雕表現,袖管以斜轉的扭絲紋強化動感,衣裙陰刻裝飾性線紋,都是漢代玉雕的特色。玉人右手上舉,左手配合身形表現出躬身的體态,準确地表現出舞人跳舞時的動作特征,給人以強烈的臨場感。

無論我們以為是真實的感知世界是錯覺,還是以為錯覺的物理世界是真實,錯覺隻存在感知中,因為它們需藉由視覺才能被感知。

戰國玉器在各式蜿蜒的蛇身造型加上隐而不顯、數量不一的足部,在觀者的視覺自動将頭部搭配了不同方向的足部時,就會創造出張馳交替、動靜互見的動态錯覺。漢代獸形玉器的獸足位置,則需符合前足在胸、後足在腹的生理結構,否則會不符合視覺原則。因此,以扭轉獸身,使胸、腹各轉向不同方向,相連的獸足便能順勢調整,以達到富有動态性的錯覺效果。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8

西漢中晚期 龍紋瑪瑙劍璏

長9.3厘米 寬2.6 厘米 連鐵高2.6厘米

劍璏表面附着鐵鏽,部分受到鐵鏽沁入而轉成紅褐色。劍璏呈長方形,左右兩端朝下翻卷, 表面的龍紋采用高浮雕的手法,昂首、曲頸,龍身呈S形彎轉。龍紋雕刻的深淺不一,使其産生出活靈活現上下起伏的立體感,并在凹弧面及角度取象的搭配下,展現出生動的風格。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9

西漢早中期 鳥獸紋玉卮

直徑6.7 厘米 高7.8厘米

戰國和漢代玉器各以蛇、獸為原型,采用了不同的技巧,但都完美以錯視的效果,達到動态錯覺。這與現代攝影中以極短時距重複曝光所拍到的連續動作,即“頻閃運動”,有異曲同工之處。觀者視覺在觀看此類作品時能自動将不同方向的頭部和四肢相配合,從而産生富有動感及速度感的錯覺。

日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實幻之間——院藏戰國至漢代玉器特展”,共展出戰國至漢代精選玉器212件,其中清宮舊藏有114件,新入藏者為98件,展品件件具代表性。本展覽定名為“實幻之間”,即試圖透過視覺的變化,探讨玉器創作的技巧,以“觀看者”和“創作者”的角度來策劃内容,希望藉由雙眼來理解早已為人忽視的玉器錯覺藝術,目的在于重新探索玉器制作者的創意,并期待觀衆由此成為跨越時空的玉器知音。

本文選自

2018年第12期《中國收藏》雜志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古玉是怎麼造型的(古玉也玩錯覺藝術)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