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曆史悠久,古風濃郁,既嘗風氣之先,又襲千年古韻。世代相承的方言,珍存了先祖的遺迹,“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讓我們循着方言這個時光隧道,回溯久遠的世界,探尋祖先的生活,感受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根脈。《龍口趣話》,說古談今,方言俚語,世道大千,誠征稿源,歡迎獻作。
在我們大龍口
除了新鮮的海鮮
清新的空氣
另外感受到“黃縣話”的魅力了嗎?
具有地方特色的
方言
令人感到十分有趣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黃縣話小段子
“枼”
“枼”讀作yè,本義是樹葉,甲骨文中是木上三個圈,象樹上長有葉片,金文将上面橢圓形的葉子改成一道道短橫,小篆則将表示枝丫和樹葉的部分規整化,寫成“世”,上“世”下“木”,這就是“枼”。後來詞義分化,“枼”加上“艹”寫作“葉”,《說文》:“葉,草木之葉也。”而我們現在作為規範寫法的“葉”,原本讀為xié,是個會意字,意為十個口發出同樣的聲音,表示音調相合,也就有協同、和諧的意思,比如讓詩歌讀起來押韻這稱為“葉韻”。建國後推行簡化字,用筆畫少的“葉”代替“葉”,且承繼其讀音,而“葉”的本義用“諧”或“協”替代。這和“聽”取代“聽”、“觸”取代“觸”是一個道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像葉片的東西可以稱為“葉”,如肺葉。也用來比喻輕飄如葉的東西,如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枼”的本義略作引申,指薄木片。《說文》:“枼,楄也,枼,薄也。”五代徐锴《說文系傳·木部》:“楄者,闊也。枼之言葉也,如木葉之薄也。”《說文解字注》:“凡木片之薄者謂之枼。故葉牒鍱䈎偞等字皆用以會意。”“枼”意為寬扁而薄的木片,含有薄的意思。這個薄的含義在很多從“枼”的字中都有體現。“牒”指證件或文書,如度牒是舊時官府發給和尚、尼姑的證明身份的文書,是薄薄的一張紙。看過《水浒傳》的都知道,武松血濺鴛鴦樓後,張青、孫二娘夫婦把他喬裝打扮一個頭陀,頭戴金箍,持一雙戒刀,身帶度牒文書,這也是武松又被稱為“武行者”的原因。“堞”是城牆上凸凹相間的矮牆,防守者趴在後面,可以透過凹處放箭,與城牆相比,堞是薄的。“蝶”是蝴蝶的簡稱,蝴蝶的翅膀也是薄薄的。“碟”指盛菜蔬或調味品的器皿,底平而淺,與盆碗相比,當然是薄的了。“碟”還可以指碟片,那當然更薄了。“蹀”為小步走,與大步相較,也屬于薄的。“諜”指諜報活動,如間諜,間即間隙,搞諜報不是光明正大的,要找準縫隙獲取情報,隻有薄一點才能尋隙而入。“喋”指言語煩瑣,如喋喋不休。
在黃縣話裡,把盛不住話的人稱為“淺碟兒嘴”,意為和碟子一樣盛不了多少東西。而且在人們的直覺中,嘴唇厚的人笨嘴拙舌,顯得質樸憨厚,嘴唇薄的人巧說六道,給人尖酸刻薄之感,這樣的人比較“喋”。
“屧”指木闆拖鞋,也就是黃縣人所說的“嘎嗒闆兒”,底如果太厚就沒法走路了。《姑蘇圖經》:“吳王宮中有響屟廊,以楩梓闆籍地。行則有聲,故名。”據說這是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唐代詩人皮日休《館娃宮懷古》中的“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羅身”寫的就是這事,看來夫差還是個挺有生活情趣的人。“媟”由“女”和“枼”聯合起來,表示輕薄的女子,即其行為顯得不夠莊重得體(當然這是古代的一種性别歧視,帶女字旁的字有很多意思都不怎麼好)。西漢賈誼《新書·道術》:“接遇慎容謂之恭,反恭為媟。”比如媟狎就是狎昵、淫亵之意。“鲽”是比目魚的一種,身體側扁成薄片,長橢圓形,兩眼都在右側,左側向下卧在沙底,生活在淺海中。比目魚是個很寬泛的俗稱,命名通常按魚眼所在的位置分為“左鲆右鲽”,常見的多寶魚是大菱鲆,它的雙眼是在左側,右側向下卧在沙底。黃縣人常說的“小嘴兒”,學名叫作黃蓋鲽,雙眼是在右側的。
由“枼”的引申義出發,所有以“枼”為意符的字都有内在的脈絡可尋,從中可以窺見語義的聯系,這就像用一根錢串子把散錢串起來一樣,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漢字,庶幾有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王東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