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良苦的父母們,為了子女,甘願嘗盡辛酸
《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
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為了孩子成長,用心良苦!
成語講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仉(zhǎng)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裡的環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着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着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擡着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胡子花白的老師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着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轲也跟着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轲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着,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将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轲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于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于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于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成語出處
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成語釋義
孟轲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說明環境對兒童心理、行為的影響。
成語啟示
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于子女的教育問題做到無怨無悔!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子後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想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啟發人更多的思維。
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
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
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