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發展如何?記者 | 可達編輯 | 曾福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北京同仁堂發展如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記者 | 可達
編輯 | 曾福斌
盛名之下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600085.SH)2019年營收淨利雙降,交出近13年最差“成績單”。
近期同仁堂發布了2019年年報,實現營收132.77億元,同比下降6.56%;歸母淨利潤為9.85億元,同比下降13.12%。同時每10股派發2.6元(含稅)。
此次營收淨利雙降,結束了同仁堂自2007年以來連續13年的業績正增長。
在近10年間,同仁堂的營收增速始終保持在10%以上,但在2011、2012年連續兩年超過20%後放緩下行,直至2019年出現負增長。
從主要指标的變動上來看,2019年同仁堂伴随着營業收入的下滑,營業成本及銷售費用同步減少,管理費用因為員工薪資及場地租賃出現小幅增長,綜合毛利率46.76%保持穩定(2015年以來其綜合毛利率基本保持在46%微幅波動),淨利潤下滑主要是受營業收入減少影響。
同仁堂的主營業務可以分為醫藥工業、醫藥商業兩個業務闆塊,醫藥工業主要是中藥的生産及制作,醫藥商業則是終端門店銷售。根據2019年年報,其醫藥工業實現營收75.31億元,同比下降10.49%,毛利率減少3.37個百分點;醫藥商業實現營收75.21億元,同比下降0.52%,毛利率增加1.42個百分點。以此來看,醫藥工業業務低迷是導緻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但醫藥商業闆塊亦增長乏力。
從細分品類來看,心腦血管類和補益類産品貢獻收入占比較大,其中補益類的收入同比下滑明顯,達22.35%。此外,除了婦科類毛利率同比上升7.68%以外,剩餘心腦血管類、補益類和清熱類毛利率全線下滑。
同仁堂在年報中将銷售收入前五名的主要品種,按照功能性劃分為心腦血管類(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絡系列)和補益類(六味地黃系列、金匮腎氣系列),2019年的生産量和銷售量均同比大幅減少。特别是補益類的兩款藥物生産量下滑33.%%,銷售量下降25.5%,與該品類整體收入下滑相呼應,受産能影響庫存減少逾50%。
那麼究竟過去的一年中,同仁堂發生了什麼?
事實上,同仁堂也可以說是一家“投資性”公司,2019年其母公司僅貢獻29.41億元的營收,而通過子公司合并的營收為103.37億元,業績下滑正是其中幾家“明星”子公司出現了問題。
同仁堂在年報中表示,面對産能倒移、環保限産的壓力,雖然産品銷售受到一定程度制約,但母公司運行情況總體基本保持穩定,子公司同仁堂科技的工業布局持續調整,産能不足、産值下降對其年度業績産生較大影響。
在後續同仁堂科技的業績介紹中,同仁堂補充表示“因産能尚未全部實現,品種轉移仍在辦理,緻報告期發展放緩”。
資料顯示,同仁堂科技主要從事生産及銷售中藥産品業務,涉及丸劑、片劑、顆粒劑、口服液及膠劑等多種劑型,産品涵蓋中成藥、食品、化妝品等多個領域。主要産品包括六味地黃丸、金匮腎氣丸、牛黃解毒片、感冒清熱顆粒、阿膠及西黃丸等。
2000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港交所上市,并已于近期披露年報。2019年其實現營業收入44.76億元,同比下降11.53%;淨利潤7.41億元,同比下降26.29%。同仁堂持股占比為46.85%。
在年報中同仁堂科技表示,公司整體産品生産受限,導緻2019年中成藥生産總量較上年同期下降約20%以上。
同仁堂科技稱,自2019年一季度開始,公司即面臨多系列産品生産供應不足的狀況,原有的亦莊分廠、劉家窯分廠的丸劑、液體制劑等多條生産線需要進行GMP再認證,而兩家新建生産基地——同仁堂科技唐山及同仁堂科技大興分廠雖然分别于2019年4月、7月順利通過GMP認證,但由于新舊生産基地之間産品轉移、生産銜接及新生産線的調試運行需要時間等影響,兩家新建生産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才開始陸續投入生産,産能尚未得到有效釋放。
同仁堂科技透露,特别是丸劑、液體制劑等劑型産品的生産進度受到較大影響,直接導緻六味地黃丸系列、金匮腎氣丸系列等主導品種産量下降,整體收入、利潤亦随之下降。
其中,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産品由2018年的53個降至2019年的51個,其中銷售額超億元産品為9個,與上年持平。在主導産品中,六味地黃丸系列、牛黃解毒片系列、西黃丸系列的銷售額分别較上年同期下降40.50%、6.01%及17.42%。
生産線産能不足導緻核心品類産量銳減,是同仁堂科技業績下滑和眼下面臨的主要問題,多家券商在研報中表示需要關注2020年産能的複蘇情況。
2013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的同仁堂國藥(03613.HK)是同仁堂的另一重要子公司,其主要在海外發展分銷網絡以及制造銷售中藥産品。截至2019年末,同仁堂對同仁堂國藥的持股比例為33.62%,同仁堂科技對同仁堂國藥的持股比例為38.05%。
2019年同仁堂國藥實現營業收入12.63億元,同比下降1.69%;淨利潤5.08億元,同比下降0.28%。同仁堂表示,報告期内,地區社會事件對生産經營構成一定影響。
盡管業績下滑幅度不大,但對于同仁堂而言所謂的“地區社會事件”影響頗為深遠。
2018年12月15日,江蘇電視台《零距離》播出鹽城金蜂公司“回收過期蜂蜜、更改包裝标簽”的報道,次日,同仁堂蜂業公開道歉。2019年2月,同仁堂股份公布“蜂蜜事件”處理結果:罰款1408萬餘元、問責多名高管,同仁堂的聲譽遭遇重創。
同仁堂國藥表示,由于“蜂蜜事件”對同仁堂品牌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母集團于本年專注提升内部管理及全面開展質量管理風險自查整改,放緩向集團采購自有産品。2019年其内地市場收入為3.04億港元(折合人民币2.77億元),同比減少18.7%。
在“蜂蜜事件”發生後,市場監管總局在2019年2月宣布撤回同仁堂“中國質量獎”稱号。事實上,近年來同仁堂藥品質量問題頻發,在2017年食藥監總局藥品“黑榜”Top10名單中,其以15次的“成績”位居第二。
同仁堂商業則主要承載了同仁堂的線下門店零售業務,雖然并未上市但是重要性不言而喻,同仁堂持股占比51.98%。
2019年同仁堂商業實現營業收入76.73億元,同比下降0.8%;淨利潤2.60億元,同比下降19.25%。同仁堂表示,報告期内同仁堂商業擴展放緩,業績有所下降。
所謂的擴張放緩,指的是同仁堂商業零售門店數量增速的放緩。截至2019年末,同仁堂商業共設立零售門店852家,較上年同期淨增加44家,增速創下2016年有披露以來新低。
可以很明顯看到,同仁堂商業的門店增速的确和營收增速呈現高度正相關,但同時也可以看到伴随着門店數量的增長,單家門店貢獻的收入在逐年下滑,這意味着僅僅依靠門店數量的擴張難以維系業績增長,整體效率正在下降,是同仁堂在零售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醫藥行業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同仁堂真正的隐患在于整個中藥行業在醫保控費的基礎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個别省份把中藥列為了輔助用藥,面臨報銷比例降低、使用量受限制。今年不少中藥企業都在自己開拓市場,試圖擺脫醫院渠道,做健康類産品或者往該方向推。
此外,該人士提及2019年同仁堂曾被“查賬”。根據财政部消息,2019年6月至7月曾對包括同仁堂在内的77家藥企公開查賬,旨在對醫藥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揭示藥價形成機制,綜合治理藥價虛高。
不過在上述人士看來,本次新冠疫情中中藥被大量應用,也許會對行業産生影響。
據悉,同仁堂的主力品種安宮牛黃丸在2019年12月24日将出廠價提高約33%,并在疫情期間進入國家《新冠疫情防治指南》危重患者推薦用藥。
此外,根據2019年年報披露,同仁堂營業收入前五名的主要品種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絡系列、六味地黃系列、金匮腎氣系列均沒有專利,也非保護品種,有分析對此表示擔憂。
對此前述業内人士表示,同仁堂是中藥企業所以沒有什麼專利,中藥也并不看重保護品種之類,同仁堂的很多産品是有優質優價的資格,所以地方上還是願意銷售價格更高、品質更好的中藥,市場上認可的是品牌。
盡管面臨着來自于自身經營和外部環境的不确定性,但在資本市場上同仁堂是典型的“現金牛”企業。
1997年同仁堂IPO首發融資3.54億元,并在2001和2004年分别配股融資2.14億元、3.17億元,累計從市場上募集資金8.84億元。而其自上市以來已累計分紅23次,累計分紅金額達43.26億元。
2019年同仁堂已在三季度實施了10派5元(含稅)的分紅,年報預計将再每10股派發2.6元(含稅),全年總分紅金額或将達到10.43億元,超過2019年全年淨利潤9.85億元,股息率達到約3%,北京市國資委間接持有同仁堂52.45%的股權,是分紅的最大受益人。
不過去年這種分紅并非常态,從近10年來看基本隻有每年年報分紅一次,而且股息率不超過1%,盡管分紅頗為慷慨但股息率并不突出。
從2019年年報來看同仁堂的現金流非常充裕,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22.74億元,同比上升17.91%;财務費用為-3000.15萬元,利息收入持續增加;貨币資金達75.57億,約占總資産的36%;資産負債率為29.93%,近4年基本持平。
不過即便如此“不差錢”,同仁堂2019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僅有2.4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82%,但低研發投入在中藥企業中較為普遍。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同仁堂發布年報後,遭中金公司、興業證券、光大證券等多家券商下調盈利預期或目标價。中金公司表示,同仁堂子公司調整尚需時間;興業證券認為,同仁堂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以及同仁堂國藥仍有可能繼續受到地區事件影響;光大證券提出,疫情對同仁堂2020年複産和銷售影響較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