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迪邦多内出生于佛羅倫薩北方山區韋斯比亞諾的農民家庭。少年喬托為了打發時間,經常在石頭上描畫自己放牧的山羊。有一天,佛羅倫薩大畫家奇馬布埃經過村道發現了他的才能,于是說服了他的父母,将他收為自己的徒弟。後來,喬托的技藝很快超過了老師。
喬托青年時代居羅馬,從師過羅馬畫派領袖彼得·卡瓦裡尼,曾為聖彼得柱廊大廳做過大量的鑲嵌藝術品;36歲移居帕多瓦城,在那裡創作了著名的阿雷納教堂耶稣故事壁畫,幾乎所有畫面,都貫穿着統一的藍色天空色彩,在下面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貪婪、背叛、固執、暴政等。據說詩人但丁正于此時被教會永遠逐出佛羅倫薩,流落到帕多瓦,喬托熱情地接待了他。
意大利的權貴們千方百計争着這位佛羅倫薩大師為他們服務,而喬托從不違背自己意願,我行我素,在全國漫遊,他到處留下自己的藝術種子,推動着人文主義藝術的發展。喬托最後的20年是在佛羅倫薩度過的,在他67歲高齡時,佛羅倫薩市政廳指定“大師喬托”領導建造大教堂獨立式鐘樓,可惜生前隻建造起一層,後由弗朗切斯科·塔蘭蒂完成,當今仍堪稱佛羅倫薩最優秀的古建築,與聖瑪利亞大教堂并列。
喬托《接受聖痕》(約1290—1300)闆上蛋彩畫 314*162cm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接受聖痕》也是一件較為早期的作品,描繪的是《聖經》中的一個著名的片斷。所謂的“聖痕”指的是基督殉難時身上留下的傷疤。據說,有時這樣的聖痕也出現在其他人的身體上(尤其是手足和肋骨處),意味着一種特殊的、刻骨銘心的虔誠而受到宗教感應的奇迹性結果。無疑,這是一件難度不小的作品,因為描繪對象聖方濟各雖然出身高貴,有過奢侈享樂的生活,但是後來擺脫塵世自甘清貧在山上當了僧侶,這樣畫家就無法将畫面處理成金碧輝煌的樣子。因而,畫家采取了其他的一些做法來突出人物形象的力量。在這裡,喬托把人物的形體拉長,施以柔和的色彩。
不成比例的人與物(建築物)的關系旨在突出奇迹事件的特殊性和人物形象的偉大。就人物形象而言,聖弗朗西斯具有鮮明的立體感,樸素的褐色衣袍下的身體有真實可信的血肉,而莊重、專注的表情完全沒有了那種傳統的宗教繪畫中刻闆的樣子。
藝術家使用常見的事物,它們看起來似乎剛從玩具店拿出來:灌木、小花、微縮房屋、一些動物,還有一些幾何形的裝飾。他堅持整體布局,隻保留對他的目的不可缺少的東西。他也隻選擇新而耀眼的東西。放在一起,它們構成了聖人生活的獨特總結,是他存在的個人履曆。結果就像一段文字,所有不必要的東西都已經去除。樹。禮拜堂。山。這是沒有疑問的世界,是創世紀剛剛完成那幾天、簡單直接的世界。一個以大寫字母開頭的世界。
為了補充主畫面,在祭壇畫下方,描繪了聖人生命的三個時刻,按照時間順序安排,包括他獨自面對上帝的情節,其他描繪了他在這個世界中的情境。
在左邊,聖方濟各訪問了睡夢中的教皇。他夢到:一個他不認識的僧侶舉着一個教堂。其實這象征教會本身,當時正陷入崩潰。這僧侶相當于舉起了沉重的信仰。中間的畫,描繪教皇歡迎這僧侶,旁邊還有其他一些修士。他認可了新成立的方濟會。右邊,聖方濟各,後面跟着另一個僧侶,正在向聆聽的鳥兒們傳道。他力舉着防止倒下的建築斜向右邊,而鳥兒們沖着左邊。朝左和朝右的畫面都贊頌了聖人超凡脫俗的本性,并将觀衆的眼睛引向中間的場景,其中描繪了要無條件服從教會的理念。
金色的背景在燭光中顫抖。陰暗的教堂裡面,這幅畫指導了信徒們,他們前來搜尋日常生活中無法見到的光。他們不需要智慧。畫作不提出任何問題,隻是溫暖他們的心靈。他們從遠處認出聖方濟各,這場景在一幅又一幅祭壇畫中出現,他們在心底了解這些這些主要情節。這個故事十分古老,卻又常念常新。他們需要銘記它。上帝曾以基督的人形出現。多少個世紀過去了。最後,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些故事,言語都已經沒有意義。然後,某一天,窮苦的聖方濟各得到了恐怖的聖傷。他的信仰銘刻在自己的身上。此後,每個人都醒過來了,從他受盡磨難的一生中,重新發現信仰的力量和真正的重量,還有信仰的恩典。
喬托描述的這個畫面,在經典方法之上有創新。他将人物塑造得有雕像感,在僧侶的衣服中繪制出褶皺,要在其中塑造出陰影。在他的畫中,人物可以移動和行動。他們還沒有時間發現廣大的徒弟,但是他們很确定自己的個體存在。他們的實際存在已經是事實,而且他們可以相信這一點。
不管聖方濟各去哪裡,他都帶着與他同在的天堂。他頭四周的光照亮靠近他的人。他的光環也是神性完美的一部分。他選擇的衣服,是土壤與塵土的顔色。他知道,這不會吓走那些鳥兒。
喬托《金門相會》(1302—1305)濕壁畫 200*185cm 帕多亞阿雷納禮拜堂
上帝遣使天使長加百利,告訴瑪利亞的父母喬基姆和安妮,說他們要在耶路撒冷的金門下相會。一旦他們兩個人在那裡接吻,那麼年紀已經很大而又長期未孕的安妮就會懷上瑪利亞。這無疑是一種宗教性的奇迹事件。整幅畫,畫家隻用了很少幾個景物,就把情節交代得很清楚。首先畫面是從左側被畫框截斷的牧羊人開始的。這個牧羊人似乎在畫面以外,還有另一半的空間這在延續着。當兩位聖者相互擁吻時,兩人頭上的光環說明他們在畫中的地位。一群穿着簡樸的,橘、黃、綠長袍的女信徒,則在一旁觀望着。她們的長袍自然地垂着,頸子上的皮膚褶皺,是生活的寫照。諾亞的牧羊人的腳,則堅定地踏在地面上。畫家充分賦予了這些不加矯飾的人物一種真實感,用這種真實感傳遞給整個畫面肅穆的氣氛和神聖之感,表達了信徒對宗教的虔誠以及上帝對教徒的溫情關懷。
喬托《向聖安妮報喜》(1305—1308) 濕壁畫 帕多亞阿雷納禮拜堂
喬托《處女的婚禮行列》(1305) 濕壁畫 200*185cm
喬托《阿雷佐魔鬼的驅邪》 (1297—1299)270*230cm 壁畫 意大利阿西西聖弗蘭西斯大教堂
落幕:
喬托是一位開先河的畫家,在他之前沒有人這麼作畫。他完全沒有可以參照和借鑒的藍本,全憑自己的勤奮和天才的想象力摸索着前進。雖然我們今天提起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首先想到的便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而并非喬托,但正是這位藝術的先驅,為後代的畫家鋪平了道路,才會有意大利文藝複興全盛時期繪畫藝術的輝煌成就。
尊重科學、崇尚自然、再現真實生活,這是喬托繪畫的鮮明特色。喬托筆下的宗教人物擺脫了神靈般的肅穆與僵硬,具有現實中飲食男女的七情六欲,在處理手法上,也更加注重畫面主體三維空間效果的表現,使人物造型更為生動、逼真,線條的運用也日趨娴熟暢達。
喬托于1337年在佛羅倫薩去世,享年71歲。喬托一生才華橫溢,勤勉刻苦,他是一位集畫家、建築師和雕刻家于一身的偉大的藝術先驅,又是一位為人謙和,特立獨行,嚴謹而可愛的長者,更是一位慈愛的六個孩子的父親。不管在生前還是身後,人們都給了他極高的評價。
聲明:資料來自于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