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春秋時期,有一名著名的琴師,姓:俞,名:伯牙,此人具有絕妙的琴藝,對音律尤為精通。用現如今流行的說法,堪稱音樂大師!伯牙年少便技藝高超,訪遍名師,刻苦專研,琴技達到很高的水準,不過,他自知自己的琴技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有一次伯牙回家探親,乘船駛達漢陽江口,便停船休息,此時正值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面對江上徐風飄揚,伯牙不由得感慨萬千,獨自坐在船上彈奏一曲,琴聲悠揚,漸入佳境之時,忽然聽見岸邊有人拍手叫好!伯牙擡頭望去,隻見一名樵夫站立岸邊,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擔,伯牙不時驚訝不已,不曾想一個樵夫,竟能聽懂他的琴音,且懂他的音律。不由暗自驚歎!伯牙便起身邀請樵夫進船歇息,樵夫也不拒絕,走上船來,與伯牙細細詳談。
伯牙與樵夫,俯首相談琴聲樂理,想不到樵夫竟能對琴藝如此精通,與伯牙對答如流。伯牙唯恐樵夫隻做是裝腔作勢,便故意彈奏一曲贊美高山的曲調,曲聲結束,樵夫贊歎道:“先生真是技藝超群,我仿佛看到了連綿巍峨的泰山一般。” 伯牙又彈奏了一曲,此次彈奏猶如奔騰的流水,樵夫聽完後,又贊歎道:“真是妙哉!我好像看到了滾滾江水向東而流。”
伯牙不經感歎,眼前這位樵夫是自己難得一遇的知音,他激動說道:“先生真乃我之知音也,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敢問先生大名?”
樵夫連忙起立,給伯牙予以回禮:“在下鐘子期是也。”當晚,二人把酒言歡,撫琴高歌,相談甚歡。當天色漸明,霧氣散去,鐘子期便起身向伯牙告别,二人揮淚告别,心中卻依依不舍,于是乎,兩人約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過了一年,轉眼已到了中秋時節,伯牙心中惦記與子期之約,便早早來到漢陽江邊,站立船頭等待子期的到來,可是等了一夜,卻不見子期蹤影,伯牙心中難免傷感,心知必有異常,便第二天上岸沿路打聽子期的住處。走到山谷,看到路邊有一名衣衫整潔的老者,伯牙便上前詢問此處是否叫鐘家莊,不曾想老者竟然眼淚縱橫,問道:先生前往鐘家莊找尋何人?伯牙便如實相告,老者聽完傷心不已,告知伯牙,子期先生在不久前已仙逝!想必先生便是晉國大夫俞伯牙吧?子期先生臨終前,一直念念不忘與先生的約定!
伯牙聞聽此音訊,傷心欲絕,痛哭不已。他跟着老者來到子期墓前,坐下含淚撫琴彈奏,一曲作罷,伯牙哭着說道:先生已不在人世,今後再也沒人能聽懂我的樂曲,我有何顔面撫琴而彈。說罷便摔琴棄之,從此之後,便再也不彈琴奏樂了。
這便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列子·湯問》,比喻 :琴音好彈,知音難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