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三大哲學原理?這是一篇被太史公司馬遷認為是莊子用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而特意點評過的文章,且放在其羅列的《漁父》《盜跖》《胠箧》三篇文章的首位有人又以文中有"六十九歲無所得聞至教“的文辭,而認為與其他篇中的“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文辭不一,所以是僞作但在我看來,司馬氏的點評或許是沒有真正讀懂莊子,也沒有深刻領悟“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的含義,且對自然大道的領悟還僅僅限于術的層面須知,孔子都知道自身的認知有不足,也要向能者學習,又如何會輕易放過獲取真知的機會呢?而其金不怕火煉,莊子居于自身的道德認知而真誠地指出儒家學派的不足,也是居于讓其走出迷失自我,回歸自然本真的本能行為,為何用诋訾之言加以評價呢?要知道,莊子文中對于人類的诋訾行為可是有着深邃認知的,也是其敢于坦誠相告并力圖導引迷途者回歸正道的思想要義而人類如果不能也不敢直面自身存在的問題,那麼肯定是處于嚴重的背離大道境地且深陷其中而不拔了況且,文中所指出的一切問題和現象,幾千年來非但沒有消失且在我們身邊愈演愈烈,其中因果和内中症結還不足于引起世人的反思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莊子三大哲學原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是一篇被太史公司馬遷認為是莊子用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而特意點評過的文章,且放在其羅列的《漁父》《盜跖》《胠箧》三篇文章的首位。有人又以文中有"六十九歲無所得聞至教“的文辭,而認為與其他篇中的“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文辭不一,所以是僞作。但在我看來,司馬氏的點評或許是沒有真正讀懂莊子,也沒有深刻領悟“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的含義,且對自然大道的領悟還僅僅限于術的層面。須知,孔子都知道自身的認知有不足,也要向能者學習,又如何會輕易放過獲取真知的機會呢?!而其金不怕火煉,莊子居于自身的道德認知而真誠地指出儒家學派的不足,也是居于讓其走出迷失自我,回歸自然本真的本能行為,為何用诋訾之言加以評價呢?要知道,莊子文中對于人類的诋訾行為可是有着深邃認知的,也是其敢于坦誠相告并力圖導引迷途者回歸正道的思想要義。而人類如果不能也不敢直面自身存在的問題,那麼肯定是處于嚴重的背離大道境地且深陷其中而不拔了。況且,文中所指出的一切問題和現象,幾千年來非但沒有消失且在我們身邊愈演愈烈,其中因果和内中症結還不足于引起世人的反思嗎?!
至于所謂僞作的文辭問題,或許隻要認真去讀讀孔子的“吾十五而志于學……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述并想想其中的含義就明白了。七十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說明了之前或還未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而如果還未達天人合一,那麼則自身的道德修養當還沒有達到自然至臻化境或許不是虛言。況且,莊子在本篇中所用是“無所得聞至教”的文辭,更多的當是和孔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相關。或許,其中所指向的是對深陷其中而不返的迷路者給出的破題解題之道。
事實勝于雄辯。解扣其中真假虛實的鑰匙都在流動的文字裡頭,就讓我們一同步入其中去認真看看。
孔子沉浸在孔林帷幕般的優遊環境和杏壇傳經講學寶坐的氛圍中,弟子們或讀書誦經,或吟詩舞劍;孔子弦歌鼓琴,相伴詩吟。琴音曲聲尚未過半,有一打漁老者下船聞聲而來。這老漁父須眉交白,長發披肩而下,衣袖輕盈如水,圍裹着仙人般飄逸的身形行走到陸沿岸邊。老者歇坐石上,左手輕放在盤腿而坐的膝上,右手托腮靜靜欣嘗。樂曲奏畢,老者招呼子貢子路這一對孔門得意文武弟子上前問話。老者手指孔子說:那個人是做什麼的呢?子路回答說:是魯國的有道君子。老者又問孔子姓什名誰?子路答複說是孔姓人氏。老者繼問:孔氏到底是從事什麼治理大業的?子路一時語塞,子貢趕緊回答:孔先生本性服膺忠信,提倡以身作則推行仁義,潛心修治禮樂,力倡整飾以序定孝悌人倫。對上緻力于效忠天子諸侯,對下緻力于教化平民百姓,以造福利益天下。這是孔先生的終生大業。也确實,孔子是“學而優則仕“的推動者,并終生以培養教育治國理政人才為己任,并力求以仁義禮智信的教化理念參與國家政務。
老者接着又問,孔氏是有自己領地的國君嗎?又或是輔佐朝庭治理的大臣?子貢對兩個問題都給予了否定的回答。至此,老者對孔子的底細基本上已掌握得一清二楚,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一目了然,所以老者聽完孔子二位弟子的回答後,邊笑邊說着回船上去了。
或許是知道年青人會浸淫其中太深而不能自撥,老者特意對二位年青人笑說:孔氏講仁義之道也算夠仁義的了,但恐怕免不了對其身心會有傷害。疲累身軀,愁苦心智,直接危害到其真情本性。真是難說啊,孔氏已經離開大道太遠太遠了。
子貢反身回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說:這位可是聖明之人啊。于是走下杏壇追趕老者。到了河邊,正好看見老者正要撐船離去。老者見有人招呼,于是回頭轉身面對孔子問有何事?孔子後退行禮,又複前作揖再行大禮,說:剛才聽聞先生似乎話中有話,尚未完全說完就離開了。我孔丘有怠慢之處,在下風處也未完全聽清,還請先生不吝賜教,給予啟智明道。
老者聽完孔子來意,不免心中感慨地對孔子說:哈哈,如此說來,你我可算是有緣相會了。先生可真是好學求知之人啊。
孔子聽後回答:我孔丘從小就勤勉好學,緻力于求取處世明理之道,但至今已經六十九歲了,卻還沒有聽說過至真之知,還能夠不虛心求教嗎?
老者見孔子确有求教的誠意,便也悉心傾囊相授:同類之間相互随從聚合,同聲之間互相交流呼應,這本是天地自然的常理。請允許我用畢生的認知來全面分析你的所作所為。你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世俗的為人處事方式而已。天子、諸侯、大夫、百姓,這四種人各自持守本份本位,就是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态了;這四種人如果背離本位本份,天下就大亂了。天子諸侯大夫百官能各自做好份内職責,各色人等能操持處理好各自份内事務,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互間便不會侵擾混亂而秩序井然了。
所以,田地荒蕪、房屋破漏,缺衣少食、溫食不飽,強征豪斂、稅賦難支,妻妾相欺、家不和睦,人倫混亂、長幼無序,這是庶民百姓的心頭隐憂。能力難于勝任,官吏職事無法盡責,行為不清無以自律,屬下盡皆荒廢怠慢不能克盡職守,功名美譽不能加身無以顯耀,豐厚的官俸和爵位不再屬于自己,這是大夫們的心頭之患。朝中沒有忠臣勸谏,國家昏亂不堪,百工技匠工藝生疏,四方貢奉物品精劣,春秋時節朝拜天子倫序倒置,所行所為不能遂順天子意願,這是諸侯們的最大憂慮。天不作美,陰陽交戰,四時寒暑失序,萬物盡遭傷害;諸侯殘暴昏亂,相互攻伐混戰,民衆遭受無端殘害死傷遍野;禮崩樂壞,政令難行,一切都已不受節制;國庫空虛,入不敷出,人倫敗壞無法整飾,到處荒淫無度,這是天子和朝中重臣的憂慮。上述各種人隻是所憂之事不同,又何曾一日輕松過。而現在,你上無天子有司的權勢地位,下無朝臣百官的爵俸職責,卻擅自修治朝中禮樂,序定人倫秩序,用于教化百姓平民,不是明顯的越俎代庖、包攬越權行為嗎,并且也太過好事多事了。
老者的一番精僻論述,将自古以來社會治理的基本道理都說透了,也将産生無序社會和混亂世道的深層原因和表現形态加以了條分析縷的解說,并對孔子奉行的教育事業及其教育内涵的潛在弊端進行了揭示。須知,以平民教育的方式來培育官場人士,不僅居位行為都嚴重失當,也容易将受教者的欲望心魔釋放出來,侵蝕危害受教者的自然本性。應該知道,諸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雖然高遠,但和大多數人的平常人生畢竟相去甚遠。若是讓大家學非所用,不僅會誤了大多數人的人生,怕也會因此誤了大多教人的生計。或許,這也是莊子等人對于不織而衣,不耕而食者的隐憂。也因為,這種教育方式,更多體現的是“以人養鳥“的作派而非”以鳥養鳥“的自然。
或許老者知道孔子怕是一時半會兒理解不了自己的語言,便繼續加以開導:況且,在為人處事方面,大約人人都有八種毛病,事事都有四種禍患,不能不加以明察而加以防範。一是不是其職責中事而越權搶位行事,叫做随意大包大攬;二是人家不予理彩卻借言進表忠心,這是奸佞行為;三是處心積慮揣摸别人心思而刻意迎合搭話,這是谄媚行為;四是沒有是非而一味奉承,這是阿谀奉承行為;五是喜歡背後說人壞話,敗壞名聲,這是刻意讒害他人的行為;六是挑拔離間,使親友故交相互猜忌,這是有意賊髒陷害他人的行為;七是假意虛為,以稱譽詐僞構陷敗壞他人,這是邪妄奸詐行為;八是不管一切善惡美醜,一概給予同等相對,暗中卻充塞進各種私欲,這是奸險至極的行為。這八種毛病和心機,實在害人害己,在外擾亂他人,在内毒害自己,君子都不會相與為友,天子明君也不會将之攬為朝臣。
所謂四種禍患,一是喜歡經營大的事業,又想變更常規,以此謀取功名,這是違反自然的貪功求名行為;二是自恃才智過人,我行我素,專斷獨行,盡幹損人利己勾當,這是極為貪婪無度的行為;三是專執已見,剛愎自用,知過不改,不聽人勸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行差踏錯,這是不思悔改的兇狠表現;四是一切都從自我出發,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和自己意願相同的就可以存在,與自己意願相反的,雖然很好也變成不好了,這叫做狂妄自大。這是四患。
能夠去除這八種毛病,沒有沾染存有這四種禍患的,才可加以啟迪而進入自然大道。或許,打魚老者所說,是要迷途之人先去除身之的不良習氣和惡劣行為,才可能回歸自然本真。
孔子聽後心生感歎,不禁長長地吐了口氣,要行揖拜之禮,說:我接連再三被驅逐出魯國,不敢再踏迹衛國,在宋國遭受伐樹的恐吓和羞辱,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險遭不測。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何過失,卻要經受如許多的困苦磨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打漁老者一聽孔子對于自身的行為非但沒有反省,且對自己屢次曆險也未能從上述的分析中找出自身的失當之處,不禁臉色大變,為其所表現出的固執感到悲哀難過,隻好接着告訴孔子說:你可是夠固執己見了,竟然會如此執迷不悟。有人畏懼自身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行迹想早點擺脫掉,走動越多足迹也越多,走得越快而身影卻随形而動,自己認為是因為走的不夠快所以難于擺脫,于是無休止地急速快走,隻到精疲力盡虛脫倒斃。不知道所行不當就應及時休止,想擺脫就應收手不做,以為可以盡早做完就可以盡早解脫,卻在不歸路上越走越遠無法回頭。就如同不知道身影相随無法分隔,不知道要止息休影就必須停留在陰暗處,不知道要消除足迹就要停下腳步靜止不動,實在愚不可及。
你試圖審視仁義間的區分,體察同異間的差别,觀察動靜間的變化,稱量接受與給予的取舍尺度,節制人世間的情感好惡,調和人生的喜怒哀樂,當然也就難于免除禍患了。一切都在于你必須用心修養自己,慎重守護好自己的本真,将身外之物還歸他人,就可以免除物欲的負累了。如今你不修養自己卻去企求他人給予,他人要拿什麼給你呢?本該自我放棄的,他人本無從代替,更無從給你了。如此行為,不就讓一切都本末倒置而内外颠倒了。
孔子聽到這裡慚愧不已。或許一生都在從事扮演子貢所述的那些背離本位的多種角色,已經在背離道德本性的迷途上浸淫太久了,着實忘卻了自身的本真本性,于是連忙問打漁老者什麼是自然本真?老者再次認真回答說:率真本真,就是精純誠實的自然狀态和最高境界。倘若是不精純不誠實,非但自身無以展露真情,也根本無法打動人。所以,強力忍為之事,無一率真。勉強哭泣之人,雖然表面挂着悲痛卻沒有哀切之情;勉強動怒之人,雖然表面裝滿嚴厲卻并不威嚴;勉強親密之人,雖然面呈笑容卻并不和氣。都是些心口不一的表面文章。
老者歇了口氣繼續說:真正的悲傷是沒有聲音的哀痛悲咽,真正的震怒是不先發作的身心威嚴,真正的親切是不用顯諸笑容的一團和氣。率真本性是發自内心,自然表露出來的真誠,這也就是人們視真誠為最可寶貴品質的内在原因,因為所呈現的是自然一體的而非兩張皮。這種率性真情,在為人處事的人情世态上,關切侍奉親人是相互間的其樂融融和孝敬慈愛,輔佐君王處理職權事務則忠心耿耿始終如一,暢飲美酒則心無挂礙盡情歡樂,處理喪葬善後事宜則悲切哀傷。忠貞主要以建功立業為主,暢飲美酒以開心歡樂為主,處理喪事以哀傷悲痛為主,關愛照顧親人以安适體貼為主。大功告成的最高境界,是不居功自傲而能自覺放棄功名的不着痕迹;關愛親人的适切體驗,是從不會考慮為什麼的自覺自願;暢飲美酒的開心歡樂,是不論排場酒具的随行就市;處喪居哀的真情緬懷,是不在意禮節的情感流露。
禮儀禮節,是人情世故的交往習俗;真情率性,是秉承天地的自然,無從更替變易。所謂先有真人才會有真知。如果本身都不真實了,所呈現于他人和自己的必是虛情假義,又如何能瞞天過海,欺侮天地?!所以,聖明之人效法天地,珍惜率真自然本性,而不讓自身受拘于世俗的随意擺布。愚昧之人卻背離自然本性,不能順應自然卻專注于如何适應于人情世故,以此來稱量人生的全部。不知持守并珍惜自身的本真本性,卻讓身心在世俗情境中逐欲打滾,不能自拔,必然無法自得其樂而深陷于無休無止的欲望沼池。真是可惜啊,你可是從早就沉溺于世俗的虛僞之中而太遲太晚聽說這自然大道了。
孔子又起身揖拜緻謝,說:今天我得以在此遇見先生,實在是三生有幸!先生遇到我這種不才之人非但不感到羞愧,仍還傾盡心血悉數傳道解惑。鬥膽問一聲,先生居住何處?以便我能夠前往先生處聆聽教誨,受業解惑以通達大道之境。
打漁老者接話答道:我聽說,可以真誠交往的,就予以啟迪,讓其能夠迷途知返回歸本真,通達大道;不能真心交往且執迷不悟的,不知世上存有自然大道,切勿輕率給予啟智明理而危及自身。一切都要依靠你自己了。我要離開你了,走了。老者說罷,起身撐船慢慢從水道往蘆葦叢深處遠去了。
顔淵掉轉車頭,子路遞過绶帶,孔子卻仿若不見,直到漁父船行走過的水波恢複平靜,搖撸聲也遠去沒能聽到了,才敢回身登車。
同行的弟子們從未見過孔子如許謙卑,更是難于理解,不禁心生不快。子路一邊駕車一邊埋怨,說:我仲由在先生身邊随行服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從來沒有見過先生見到他人竟然會如此敬畏。無論是萬乘之主還是千乘之君,大小諸侯,見到先生都要放下身架以禮相對,先生卻依然有桀骜不馴的神色。今天的打漁老人僅憑着一把搖橹小槳對面而立,先生卻大禮頻施,揖拜不已,先拜後應,唯恐應對不周,這不太過分了嗎?!我們這些門人弟子都在責怪先生,這位打漁老人又有什麼資格受此厚待呢?!
孔子聽完子路的滿腹牢騷後身體抵靠在車把處長歎了一口氣,說:過份了,仲由,你也太難于教化了。你沉潛于禮儀規範的時間也不短了,至今頑劣粗鄙的品性卻難于消除。靠近過來,聽我好好對你說,遇見長輩卻不知敬重,是失禮的行為;見到賢人不知尊敬,是不仁之舉。那位打漁老者,如果不是至情至性真人,必然不會讓人自覺敬服。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使人敬重信服的,不夠精誠也不夠真實,必然會因為虛僞造作而傷害自己。真是可惜啊!不仁不義之舉對于人的禍害竟然會是這麼大,而你仲由卻對此十分的擅長。
孔子說到這裡,稍稍地停頓了一下,才又接着說:況且,大道之所在,都是萬物必須遵循且無從違逆的必然。芸芸衆生,天地萬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失去道之本根必然死亡,持守保有道之本根才能生存。一切事物在大道面前都是一樣,從事任何事業也是如此,違背了大道法則的必然失敗,順應了大道法則的當然成功。所以,大道法則,自然時空,聖明之人都要自覺尊重遵循。如今漁父對于大道的感悟和體驗,可以說已達到了天人合一之境,我還能夠不自覺尊重嗎?!
看來,漁父的先見之明果然應驗,孔子回歸自然本真的大道之行必須其本人直面應對,一切都無從替代。而這,才是真實最為本真的内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