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社會契約論的實際意義

社會契約論的實際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22:00:13

社會契約論的實際意義(第428期社會契約論告訴我們)1

圖片

你也許聽過法國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但是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沒錯,“自由、平等、博愛”出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又譯《民約論》,或稱《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全書探讨了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人民與執政者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揭示了國家、政府、社會組織等存在的根源和意義。

從内容來看,《社會契約論》總共分為4卷:第1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2卷闡述了主權及其權利,第3卷闡述了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4卷讨論了幾種社會組織。該書第一次提出了“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

全書一開頭就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句話中的“枷鎖”,在盧梭筆下主要指的是“國家”。其實,人生所面臨的枷鎖,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種确定的實際形象和虛空假說。

每個人剛出生時,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靈就像是一塊白紙,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成見。這一點和動物不太一樣,動物靠遺傳生存,它們從一出生可能就具備了生存的基本技能,比如用尖牙利齒捕獲獵物、靠尖利的吼叫來傳遞信息等。

而人是靠文化和經驗生存的。人們必須從先輩那裡繼承所謂的真假、善惡、是非、舍得等觀念。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眼界開闊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吸收了一系列的概念、觀點、主張,它們成為了影響人們思維、行動的枷鎖,而人們卻毫無察覺、意識不到。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盧梭說現代人是奴隸,因為人們已經沒有自由的意志了,隻能聽憑習慣和既定模式行事。

盧梭是犀利的,也是偏激的,甚至有些悲觀與絕望。在他看來,人們所有的智慧,都擺脫不了奴隸的偏見。人們所有的習慣都在奴役着自己,束縛着自己,壓制着自己。終其一生,文明人都擺脫不了奴隸的羁絆。

在筆者看來,人們所受到的枷鎖也可以不那麼沉重。盡管人們的智慧當中存在着偏見,但這種偏見本身也是智慧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偏見、誤解等的存在,會促使人們反思當前所處的社會、時代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用一種破舊立新、銳意進取的态度去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期尋求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正所謂瑕不掩瑜,除了揭示“人生存所面對的自由與枷鎖”這一重大課題外,盧梭也對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分析。在書中盧梭指出,人民是國家真正的主人。“主權在民”而不是“朕即國家”,才是政府存在的法理基礎。如果政府不合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權推翻它。

從這一點來看,盧梭所倡導的,是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國家體制,這種體制不是為貴族階層服務的,而是讓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獲得安全和守護。衆所周知,人類是群居動物。個體的力量畢竟是微弱的,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财産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隻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為了保護每個成員的人身與财産安全,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徑就是:廣大民衆團結起來組成一個聯合體,即國家。當然,國家隻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協議的産物,任何靠權奸計謀維護私人利益的做法終告失敗。人們隻有通過訂立契約來建立國家,才能保證身份、地位、财産、性别不同的人們享受到同樣的權利。

盧梭闡明政府必須分為3個部分,主權者代表公共意志,這個意志必須有益于全社會,由主權者授權的行政官員來實現這一意志;最後,必須有形成這一意志的公民群體。盧梭認為,國家應該保持較小的規模,把更多的權利留給人民,讓政府更有效率。

《社會契約論》在思想上所具備的巨大的鼓動性和強烈的煽動力,讓當時的執政者感到膽戰心驚,因而此書剛一問世就遭到了禁止,盧梭本人也被迫流亡到英國。

盡管如此,《社會契約論》所提倡的民主理論還是很快傳遍全世界,它直接為不久以後問世的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及其權利法案、法國《人權宣言》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部憲法,奠定了理論基礎。時至今日,多國立法者、從政者仍然在研讀此書,以求找到立法、行政的更多新可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