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中國曆史上哪一位詩人,在他生前就被稱為神仙的,嬌嬌媽想了想,除了李白,應該沒别的人了。
當時的詩壇前輩,比李白大40多歲的賀知章,讀到李白的《蜀道難》,再親眼看見李白,直呼他是“谪仙人”,意思是被貶下凡間的仙人。
而身為李白超級迷弟的杜甫,更是用難得豪放浪漫的詩句,描寫下了他眼中的李白。
也讓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得以有機會想象李白的風采: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仿佛我們熟悉的李白,就是這樣的。
但是李白也有年輕的時候。
二十多歲,初出茅廬的他,寫的詩歌,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今天嬌嬌媽給小朋友們分享的詩歌《望天門山》,就是李白二十五歲時的作品。
下面,我為小朋友們朗誦一下: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解析:
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因為長江把它沖開的,
碧水向東流,到了這裡就折了回來。
兩岸青山隔江出現,
江面上一葉小舟從日邊行駛過來。
這首詩到底是李白哪一年寫的,至今還有争議。
但是大多數學者公認:寫于開元十三年。
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他“以天為容,以道為貌”。
長時間的讀書,加上練武修道。
這位年輕人一看就不凡,當時的道教界領袖司馬承祯說這位後生“仙風道骨,可以神遊八級之表”。
青少年時期的李白,月下舞寶劍、燈前寫華章,山中訪仙人。
然而他還沒有忘記自己的志向:
發揮自己的能力,希望成為宰相,使得天下安定,海晏河清。
抱着這樣的志向,李白離開家鄉,乘船從峨眉山出來。
從水路一路向東,來到了天門山這個地方,看到這裡突然矗立兩座山,成對峙的氣勢,自然産生一種豪邁之情,揮筆寫下這首詩。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
“楚江”就是長江,因為天門山所在的安徽當塗,戰國時候是楚國領地,所以詩人稱呼流經這裡的長江為“楚江”。
“中斷”兩個字把長江波濤的氣勢給凸顯了出來。
在這句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了長江那白波千裡、勢不可擋的雄姿。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山夾對峙,形成約束,導緻江水流經兩山間的狹窄江面,形成回旋。
這裡嬌嬌媽要特意說喲下“回”的讀音,是“huái”。
之所以有這個讀音,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就是押韻的需要。
《望天門山》的韻腳就是“ai”,因此按照絕句的押韻要求,偶數句必須押韻。
第二個理由就是這裡的“回”。
同是通假字,通“徘徊”的“徊”。
第一句詩人借助山勢來寫出水的湍急。
第二句詩人則是借助水勢,來突出天門山的險峻。
後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兩座青色的山,像是約好了一樣,同時拔地而起。
“青”突出了色彩美,“出”字更顯巧妙,讓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有了動感。
從這一句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是詩人順流而下,乘船看到的景象,所以才如此真實鮮活。
“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出了一葉小舟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山的景象,包含詩人的感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看這首詩,我們更能體會李白的積極精神、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