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三語:相背、相向、相揖——聊書法結字之向背法
昨天三語聊書法之結字的基礎平正安穩,隻有把基礎的結字學好,才有利于再學習其它的結字方法。今天在平正安穩的基礎上聊聊向背分明的結字法。東漢蔡邕《九勢》指出:“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從這句話的意思可以說,凡下筆結字,都使上部覆蓋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上下兩部分的形狀和态勢互相呼應,不要使孤立脫節勢背。仔細看這句話,隻說了“勢”不要相背,為什麼?因為有很多字的結構外形上相背,也就是說即使形态相背,也要保持字勢相應。所謂“向”與“背”相對,其實是書法理論上的對偶範疇。向,說的是字結構之兩部分相向者;背,也是兩部分相背者。向背,即字體左右兩部分的相向和相背。通常在書寫時為筆墨技法和章法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在點畫用筆間,字的結體、行間,乃至一幅之内都有向背的細緻變化及其不同處理,其辯證關系。無論“向”或背”均要各有體勢,各得其所,相互顧盼呼應,神氣貫通。古代書家對向背在結字中,尤其重視。南朝齊王僧虔《筆意贊》雲:“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死生。”唐代歐陽詢《三十六法》雲:“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體勢,不可差錯。”唐代孫過庭《書譜》雲:“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唐代張懷璀《玉堂禁經》雲:“今論點畫偏旁、用筆向背,皆宗無常、逸少,兼遞代傳變,各有所由,備其軌範,并列條貫。”張懷瓘《論用筆十法》雲:“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宋代姜夔《續書譜》雲:“向背者,如人之顧盼、指畫、相揖、相背。發于左者應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點畫之間,施設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軍蓋為獨步。”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雲:“向者雖迎,而手足亦須回避……背得固拙,而脈絡本自貫通。”然,就結字向背而言,從書法軌迹看,篆書到小篆,相向形更為顯著;隸書到八分,顯然成為相背形;章草到今草,脫盡隸意,成為相向形;楷書到中唐,顔真卿“以篆入楷”,變相背為相向之形。蔣和《書法正宗》說:“畫多則分仰覆,以别其勢;豎多則分向背,以成其體。”是說即多橫并列須有俯仰,多豎并列應分向背。我認為其實所謂“仰覆” 或是“向背”都是強調筆畫之間或相應、或相抵的勢感關系,這樣筆畫之間随着筆勢方向的變化就具有了張力,結字有法有化,而不是死闆的平行,克服了如同布棋子、算籌的弊病的。在此,“仰覆”和“向背”雖說針對平線或直線的橫豎而言,而我覺得對于斜線的撇、捺,也應同樣避免其平行,則可以采用筆勢走向相交的方法。簡而言之,向背運筆結字法是書寫的一種技法。與"向相"相輔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筆畫避免平行和雷同,盡量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樣,又統一。
範雲峰壬寅五月初五(端午)北京早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