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佳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就已經将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作為中國人寶貴的文化傳承,現如今元宵節已經被列為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元宵節花燈種類繁多,有仿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牛郎織女燈。燈籠與神有關,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
古往今來,還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
下面海螺媽就帶領大家回顧一下元宵燈會有關的古詩詞吧。
《元宵》(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作者唐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花燈作為元宵佳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作者就以一句“有月無燈不算春”來肯定了燈會的重要性,沒有燈會簡直就不算春天來了。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詩我從小就熟記于心,不是我用功,實在是此詩感情真摯,隔了上千年依然動人。
元宵節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時機,在燈火闌珊處秘密相會。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二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柔情密意溢于言表。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蘇味道這一句“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實在是經典之極。這些經典詩詞,是文化瑰寶,給了後人無盡的想象空間和巨大的藝術享受。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額而雪滿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大家肯定耳熟能詳了,經典中的經典。辛棄疾是我非常喜歡的詩人,他可以寫成大氣磅礴的“金戈鐵馬,氣吐萬裡如虎”,也可以這樣婉約深情,絕對的才華橫溢。
詩詞中的“魚龍舞”就是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的第三種境界。
十五夜觀燈 唐 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缛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這可謂是千古名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當夜的美景。
上元夜 唐代 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是不是見到一輪明月每個人心中都會格外的幸福安詳?
《元夜踏燈》 (清) 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
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缃釣蹑,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阙。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清代詩篇讀的不多,這首詩還是挺有煙火氣的,人物情感和當天的互動栩栩如生。
元夕影永冰燈 (清) 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鲛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曆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回味無窮。
元宵節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有見聞有故事還有人生智慧。
從先賢的佳篇中,我們感受到了“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盛景,也體會到了“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的寂寥,品味着“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的盛況空前,想象着“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
上元夜,是一家團圓的美好回憶,也是才子佳人邂逅的最好場地,于是上元夜寄托了無數相思、彙聚了多少歡笑,也承載了無數人回憶。
所以唐寅會感慨“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可見正月十五這一天對于老百姓有多麼的重要。我們雖然沒有機會領略唐宋時期上元夜的賞景,也可以從詩篇中依稀感受到這一天的恢弘壯觀和美麗耀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