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精準營養書解析

精準營養書解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3 22:33:25

在普遍亞健康狀态和慢性病多發的現代,傳統的營養補充方法顯然不再适應人們保持健康的需要。

近幾年,一種叫做“精準營養(Precision Nutrition)”的個性化營養幹預方案成為新潮流。

“我們原來長期盲目地吃營養素,一吃什麼就全民吃什麼,不管你到底缺不缺,要不要補,這樣對你是不是一定有好處呢?”解放軍301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強教授認為,傳統“補身”的觀念有很大弊端,讓營養素在健康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與簡單粗暴的傳統“補身”相對應的,是通過基因的測定與分析,基于基因組和微生物組等大數據,制定個性化營養幹預方案的精準營養。

在實現健康、長壽的終極目的下,精準營養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它對現代人的健康管理又是否真的有效呢?

精準營養學VS傳統營養學

根據近半個世紀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将“健康”定義為“不但是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态和社會适應能力”。

據悉,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僅占總人口數的15%。同時,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态,15%的人處于疾病狀态。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數據顯示,中國有3億人存在因營養結構失衡引起的營養不良問題。長期的營養結構失衡可能引發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營養的攝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機體的生存期,營養不良是全世界範圍内第一大死亡原因。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國民健康理念由“疾病治療”轉向“疾病預防”,“精準醫學”的重點也将聚焦于“精準營養”。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近幾年國家層面推進的“健康中國”戰略也旨在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運用健康大數據提高大衆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良好的營養狀态是維持免疫力平衡的物質基礎,營養素廣泛參與免疫識别、抗體産生、炎症調節等免疫反應,維持正常的免疫力。

如果某些營養素缺乏,就會導緻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例如,維生素C有助于維持皮膚屏障,促進抗體産生,缺乏維生素C容易被病原體感染,且感染後病程較長;鋅和硒參與免疫調節,控制氧化應激,缺乏則容易反複感染;維生素D有助于炎症調節,缺乏則容易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

而膳食營養是影響高血壓、糖尿病屬多基因遺傳病等慢性疾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營養失衡是誘發慢性疾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除了遺傳因素,精準營養方法需要考慮年齡、性别、職業、氣候、飲食習慣、食物供應、膳食模式和食物攝入量,以及生活方式、體育活動、微生物群和代謝組分、腸道微生态等方面。

精準營養書解析(精準營養VS傳統補身)1

通過基因解碼,精準營養考察個體遺傳背景、生活特征(膳食、運動、生活習慣等)、代謝指征、腸道微生物特征和生理狀态(營養素水平、疾病狀态等)等因素,從而根據差異設計個性化營養建議,選擇合理飲食、運動方案和科學補充營養補劑,以達到維持機體健康、有效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發展的目的。

相比之下,傳統營養幹預是“一刀切”的方式,往往是基于患者的既往病史、膳食攝取和生活方式等給出控制能量、低脂肪、粗細搭配等營養建議。

随着營養遺傳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個體在慢性病易感性及營養素的代謝利用方面存在遺傳差異,因此“一刀切”式的傳統營養幹預效果存在差異,影響慢性病的治療率和控制率。

而精準營養幹預需要對患者的維生素、礦物質、常量營養素、功能性營養素等營養基因進行檢測,基于風險基因型作出個性化調整措施。例如,對檢測出C677T TT攜帶者的個體建議每天補充葉酸200-400μg。

據湯臣倍健科技中心總監張旭光介紹,從轉化應用方向來看,目前精準營養可以分為三個維度。一是飲食生活方式的表觀分析、常見的體檢等;二是新的檢測标志物、檢測方法;三是基因型的分析和幹預,如以腸道宏基因檢測為主的腸道生态基因。

尚未打開的藍海

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精準營養市場價值約為72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将達到115億美元,2020至202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7.03%,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張旭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由于率先将膳食營養補充劑引入到生活消費中,歐美的精準營養市場與中國相比發展較早、消費者認知較成熟,目前呈現出明顯的市場份額增長趨勢。但随着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者認知的提升,他相信,中國的精準營養市場在未來幾年将會快速發展。

“從當初開始的時候,我們隻關心有沒有營養,營養素攝入夠不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夠不夠。然後慢慢發展到慢性病、健康老齡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表示,這些年營養學一直在演變,從單純的營養素逐漸轉化到研究人、環境和營養的交互作用。

近幾年,湯臣倍健、艾蘭得等保健品企業紛紛在精準營養這一細分領域展開布局。今年11月,艾蘭得在進博會上展出其個性化營養産品,湯臣倍健則發布其基于幹血斑檢測的精準營養解決方案。

目前,精準營養已經被用于降糖、葉酸、維生素等營養産品的研發和運用中。據張旭光透露,精準營養研究轉化涉及到的科研項目,如穩态研究項目、抗衰老項目都達到了千萬級别的投資。

精準營養的實現總體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精準化衡量與數據采集。通過精确的檢測技術,包括基因組測序、分子标記物、血液指标測試(血漿、血清、紅細胞等)、組織水平營養狀态的監測,對個體的遺傳代謝、生理狀态、生活方式等指标進行精準化衡量,建立個體的“健康營養數字檔案”。

第二步是數據分析與營養評價。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的應用開發,對上述數據結合現代營養組學進行系統分析、應用算法開發、建立評價标準模型,将人體的健康營養映射為“營養代謝數字模型”。

第三步是營養幹預。在生理病理的數據分析結果基礎上制定個體化的營養幹預方案,包括功能食品和膳食補充劑等。

“技術突破是實現精準營養的最大難題。”湯臣倍健副董事長梁水生認為,在目前檢測技術逐漸完善的情況下,進一步幹預、再檢測以形成營養方案的良性循環是技術研發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他看來,精準營養需要多個學科參與。據悉,目前該公司首先選擇從營養素切入,“因為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東西相對容易切入,也比較好檢測。每個人的缺乏表現症狀都非常容易檢測到。”他說。

據了解,對于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及并發症預防,精準營養極具優勢,可以從遺傳因素探究與疾病相關的内因因素,針對風險基因型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提高慢性病控制率和治療率。

精準營養是傳統營養的進步,可以突破現有慢性病“一刀切式”營養幹預的局限性。現有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實現基因分型及解讀,可以從基因水平探究發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内因因素,以制定個性化膳食營養幹預方案,減少慢性病的發生率,預防慢性病患者的并發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效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認為:“人群營養是基礎,而精準營養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他特别指出,身體活動對代謝的改變巨大而不是簡單的能量消耗,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将身體不活動(physical inactivity)列為全球第4大死亡原因。因此,脫離身體活動去談精準營養的應用是空中樓閣。

補什麼?怎麼補?

在中國,保健食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功能性保健食品,另一類是營養素補充劑,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其中,功能性保健食品是指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準,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之一或其中幾種功能的保健食品。

日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允許保健食品聲稱的保健功能目錄 非營養素補充劑(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及配套文件将保健食品功能由27種縮減成24個,同時對保留的24項保健功能均配有功能解釋及科學性的提示。

精準營養書解析(精準營養VS傳統補身)2

24種功能包括:增強免疫力、抗氧化、輔助改善記憶、緩解視覺疲勞、清咽潤喉、改善睡眠、緩解體力疲勞、耐缺氧、調節體内脂肪、改善骨密度、改善缺鐵性貧血、改善痤瘡、改善黃褐斑、改善皮膚水份狀況、調節腸道菌群、消化、潤腸通便、輔助保護胃粘膜、維持血脂健康水平(膽固醇/甘油三酯)、維持血糖健康水平、維持血壓健康水平、輔助保護化學性肝損傷、輔助保護電離輻射危害、排鉛。

而營養素補充劑,是指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而不以提供能量為目的的産品,此類産品須進行備案。其作用是補充膳食供給的不足,預防營養缺乏和降低發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險性。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将微量營養素補充納入預防和治療指導建議,專家也建議公衆在保持合理膳食和規律作息的基礎上,适當服用營養素補充劑,增強抵抗力。

根據國人的體質和代謝情況,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列出了國人維生素的每日推薦攝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簡稱RNI)。每日推薦攝入量代表着若維生素攝入達到這個量,就能保障身體新陳代謝各種功能的正常和各種機能的實現。

精準營養書解析(精準營養VS傳統補身)3

其中,國人較易缺乏的維生素是為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1及葉酸。

維生素E多來源于魚貝類、黃綠色蔬菜、堅果等食物;豬肉和鳗魚富含維生素B1;米、面類主食種含有較多的葉酸;維生素C則可以通過食用橘子、橙子、猕猴桃等水果進行補充。

膳食指南中列出了脂溶性維生素和部分水溶性維生素每日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隻要每日攝入量低于UL量,對身體就不會産生傷害。

可以看出,營養素每日攝入耐受量一般為推薦攝入量的(UL/RNI)幾倍到幾十倍之間。市面上大部分消費級膳食補充維生素産品的每日建議使用量一般等于或低于RNI每日推薦攝入量,遠未達到每日耐受量的劑量。因此消費者一般可以放心選購膳食補充劑。

當然,要追求健康首先還是應通過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調節來實現,每日均衡攝入魚、肉、蛋、奶、蔬、果是補充營養素的最佳選擇,如若不足再使用營養補充劑。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