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曆史上真的嗎? 長坂坡是綿延數裡高約百米的緩緩土坡,地處湖北當陽縣城東北,是遠安至當陽公路與漢口至宜昌公路的交彙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曆史上真的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長坂坡是綿延數裡高約百米的緩緩土坡,地處湖北當陽縣城東北,是遠安至當陽公路與漢口至宜昌公路的交彙處。
長坂坡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舉兵南下奪荊州。荊州牧劉琮投降,劉備倉惶南逃江陵。為迅速殲滅劉備勢力,曹操選精銳騎兵五千猛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及于當陽之長坂”(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劉備見曹軍追上,迫不得已,在長坂坡率數十騎折向東,“斜趨漢津”亡命。他撤退時,“使飛将二十騎拒後。飛拒水斷橋,瞋目橫矛日:‘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見《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張飛
張飛立馬橫矛拒曹兵的史實,《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作了精彩的渲染。該書言張飛吼聲如晴空霹靂,曹兵聽了吓得肝膽欲裂,喪魂落魄,一個個棄槍落盔而逃。後人又誇張地說,張飛的那一聲大吼,不僅吓退了曹兵,而且當陽橋也被震斷,河水為之倒流。“當陽橋頭一聲吼,吼斷橋梁水倒流”。被張飛吼斷的當陽橋,舊址就在今當陽北門外的沮河北岸。原為一小橋,因與長坂坡相毗連,又稱長坂橋。為興修水利,人們在那裡修了水庫。過去的當陽橋,已為鋼筋混凝土的公路橋所代替。橋上車水馬龍,橋下碧水汩汩,頗為壯觀。雖然如此,後人沒有忘記張飛的英姿雄膽,在離橋不遠的公路中間樹立一通石碑,大書“張翼德橫矛處”六字,以示對這位虎将的緬懷。碑為清雍正九年(1731年)立。
趙雲“七進七出”
曹操與劉備在長坂坡交戰,趙雲身抱幼主劉禅,保護甘夫人,免于禍難。《三國演義》據此杜撰出“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劉備被曹軍追到當陽長坂,戰亂中,與甘、糜二夫人和幼子劉禅失散。趙雲本奉命保護家眷,不見了劉備妻小,他十分着急,便在長坂坡上下往來沖突,拼力厮殺,七進七出,殺死曹營戰将50餘員,終于在亂軍中找到了劉備的妻小,保護了幼主劉禅脫險。為紀念趙雲在長坂坡與敵搏鬥、舍命護主的業績,明萬曆丙子年(1636年),人們在坡上建起“長阪雄風”石碑。1934年,又興建“長坂坡公園”,後來又建“子龍閣”,以彰顯這位蓋世英雄。
根據這一故事,長坂坡的南麓,還有遺迹娘娘井,又稱糜夫人井。糜夫人,是麋竺之妹。《三國志·糜竺傳》載:糜竺“祖世貨殖,僮客萬人,貨戶鉅億。先主轉軍廣陵海西,竺由是進妹于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币以助軍資,于時困匮,賴此複振。”劉備娶了糜夫人,得糜氏家族之資助,大充軍實,保證了物資軍備的供給,增強了實力。
趙雲
糜夫人雖出身華貴,卻是一位深明大義、賢慧而又重氣節的女性。在長坂之役中,劉備家小被曹軍沖散後,甘、糜二夫人攜帶幼子劉禅,東奔西躲,使劉備之子免于刀箭之禍。
當趙雲沖破敵軍重圍找到糜夫人與劉禅後,糜夫人當即把劉禅交付于趙雲,毅然投入旁邊枯井自盡,使趙雲帶劉禅沖出敵陣,免去了後顧之憂。此後人們稱該井為“娘娘井”,在井旁還建了“娘娘廟”(又叫“糜後祠”),四時祭祀。(來源:方志四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