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去參加同學的生日宴?據蚌埠淮河晨刊報道 “娃下個月過十歲生日,該怎麼給娃操辦呢?”日前,一位媽媽在育兒群裡詢問:“是請娃的同學都來搞個生日會有儀式感好呢?還是家庭小範圍聚一聚溫馨氛圍好呢?還有,娃的生日過後一禮拜就有同學也過生日,邀請我娃參加,該送什麼禮物呢?”詢問一出,立刻激起千層浪,引發一堆家長的熱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孩子該不該去參加同學的生日宴?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據蚌埠淮河晨刊報道 “娃下個月過十歲生日,該怎麼給娃操辦呢?”日前,一位媽媽在育兒群裡詢問:“是請娃的同學都來搞個生日會有儀式感好呢?還是家庭小範圍聚一聚溫馨氛圍好呢?還有,娃的生日過後一禮拜就有同學也過生日,邀請我娃參加,該送什麼禮物呢?”詢問一出,立刻激起千層浪,引發一堆家長的熱議。
作為人生第一個整歲生日,十歲意味着從童年向青春期邁進,的确是個值得紀念的大日子。但是,用怎樣的儀式來紀念重要的日子,對有些家長來說漸漸成了負擔。
禮物怎麼選 份子怎麼随 小小生日會有大講究
“給娃操辦個生日會,比我結婚都費勁。”微信群裡,一位“過來人”媽媽說,如今一場生日會複雜程度令人咋舌:從會場布置開始,花門、甜品台、司儀都得考慮到,生日會上父母要發言、孩子要表演節目,中間有小朋友遊戲互動,結束了還要給來賓回贈伴手禮。算算花銷,宴席、酒水、會場布置、回禮,最簡單的也得兩萬元起步。“我參加過一場生日會,孩子迎賓一套衣服、表演舞蹈一套衣服、表演彈古筝又換一套衣服、敬酒時還有一套衣服,我都看花眼了。我娃還興奮得不行,一個勁說,媽媽等我生日會也這麼辦。我能怎麼辦?隻能咬着牙硬辦。”這位媽媽苦笑着說。
“四年級的娃馬不停蹄輾轉在各個生日會上,我馬不停蹄輾轉在接送的路上。”這位媽媽的吐槽立刻引來一片附和之聲。一位媽媽說,參加同學生日會自然不能空着手,送什麼禮物,價位多少都是學問。娃的同學生日時包下整個西餐廳,請來專業團隊策劃儀式流程,回贈的伴手禮都在百元以上,随便買個文具一類的小禮物根本拿不出手。“我本來給同學選了一本書,結果娃又吃牛排又吃蛋糕,還拿禮物回來。看這陣勢,早知道應該送一箱書。”她的口氣頗有懊悔之意,生怕孩子因此被同學輕視。
而更讓父母們頭疼的,還有要不要“随份子”。“我原來覺得孩子的生日會就是小朋友的事,随份子也僅限于親戚朋友之間。但是有一次送娃去參加生日會,發現酒店門口擺了記賬台,進出都有人目光炯炯地盯着你,真是如芒在背。”對此,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家長指點說:關鍵在請柬。“如果請柬上寫了邀請家長,帶上紅包比較保險;要是光邀請孩子,那買個小禮物就夠了。”他說。
怕失落 怕缺乏儀式感 “不得不辦”的生日會
如此麻煩的生日會,不能不辦或者簡化點嗎?對此,一位媽媽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能。“我娃參加過一次冰雪奇緣主題的生日會,回來念念不忘,跟我說她的生日會起碼要買套艾爾莎(注:艾爾莎是動畫電影《冰雪奇緣》的主人公)的衣服。看着孩子期盼的眼神,你忍心拒絕嗎?你忍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父母重視嗎?”
對這個觀點,不少家長都持贊同态度。一位家長說,十歲的孩子已然對物質有了概念,也學會了比較。别人有的自己沒有,難免産生強烈的失落感。還有一位家長說,别人家孩子的生日會都布置成奧特曼、海洋世界等各種主題,家長會和孩子一起讨論、确定主題,一起制作、分發精美的請柬,一起選擇禮物、拟定賓客名單,對孩子來說也是難忘的親子時光。“我參加過一次生日會,宴席就開了30多桌,一家三口拿着稿子上台緻辭。我們覺得麻煩,但孩子樂在其中,有種萬人矚目大明星的感覺。現在不是都說生活要有儀式感嗎,對孩子來說,這不就是儀式感嗎?”這位父親認為,儀式感要從小培養,這與今後生活的品位直接相關。
當然,也有家長從現實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就算你怕麻煩不辦生日會,别人邀請你了要不要去?不去的話娃會不會受到孤立?小學的孩子也有社交圈,比我們大人想象的還豐富嘞。”
如何辦生日會 引導比拒絕更好使
十歲生日重要嗎?重要。在我國古代就有成童禮,是教育子女所行的禮儀之一。《禮記》記載:“成童,舞象,學射禦。”意指“告别童年,感恩立志”,生命進入少年時代。
然而,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會長吳松年看來,禮儀和儀式感的确重要,但過猶不及。“我曾聽一個孩子說過,她這個月要備三套正式的衣服,因為要參加三個同學的生日會。雖然不是主角,但出場的衣服不能重複,不然同學會笑話。”吳松年說,生日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知曉父母養育之恩,但過于強調表面的形式顯然背離了初衷。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能發現,生日會也具有圈子文化的特點,往往互相參加生日會的小朋友愛好、追求是相對一緻的。所以,如果覺得不給孩子辦生日會怕受冷落,首先要思考孩子的圈子是否追求盛大隆重的生日會。”吳松年說,孩子的世界也是成人社會的映射。孩子在交往中實現社會化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過于物質、過早成人化社交,其實是拔苗助長。“我們常說什麼年齡幹什麼事,十歲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加諸孩子身上,往往會起反作用。也許有人說現在的社會風氣與三十年前父母成長時的不同,但心理發育的規律不會變,孩子的世界還是應該純真一些。畢竟,孩子也會背上人情債。”
對此,一位小學教師也告訴記者,一旦發現同學之間存在攀比的現象,她就會堅決制止。“同學之間互相贈送小禮物,或者帶小點心、小蛋糕叫作分享。比誰收到的禮物多,誰的禮物值錢,誰的生日會請的客人多就叫攀比。不僅對孩子成長不利,還會帶壞整個班級風氣。”她說。
當然,生日會不是堅決不能辦,關鍵還是家長的引導。采訪中,吳松年也給家長支了個招:可以跟孩子一起策劃,一起組織生日會,既是親子陪伴,也能借機培養孩子的“财商”。比如說,生日會最好用孩子自己的零花錢,“當家才知柴米貴”,往往花自己的錢就不舍得大手大腳了。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家長言行之間潛移默化的熏陶。(記者 靳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