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洛神,七步成詩,才賦過人,名滿天下。朝堂萬臣之上,胞兄步步相逼。生死存亡之際,面不改色,踟蹰獨行之間,出口成章。遊刃有餘,煮豆燃萁,流傳千古不變色。
曾經的曹子建,現在的陳思王,誰還記當年的銅雀台賦,一舉封侯。南朝詩人謝靈運,更是譽其:"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白馬飾金羁,幾分快意;置酒高台上,真真纨绔;三曹的糾紛,婦嬬皆知。曆史總免不了重演,活在故事中的我們,願不要迷失,隻怕不小心,化成了事故。
七步真僞
七步詩(版本一)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版本二)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幼時的我們,哪有不知道曹植七步詩的道理,後來長大了,卻是真的不知道了。兩首詩,相似又不相同,卻是哪個都未見收于宋曹植詩文集内,直到由明人輯校刊刻的曹集中,這首詩才開始呈現在世人眼中,最早可見于《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有人曾說,此詩之所以會有前後兩個版本,或是因傳抄有誤而導緻的。對于這首詩的真僞,曆來是争論不休。
曹丕擠壓和迫害過自己的弟弟曹植,這應該是事實,畢竟正野史中,有不少資料都可以輔以證明。但曹丕既然能在奪嫡之戰中,養精蓄銳,脫穎而出,就可見其不凡之處。
故餘秋雨認為,這樣一個要面子的聰明人,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出七步成詩,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更何況,三國雖戰亂,但中國儒家親情倫理仍在,曹丕又是逼獻帝退位,天下本就不平不服者居多,又怎會當衆不顧卞太後臉面,執意迫殺嫡弟呢?
而且,對中國古代文人而言,七步成詩有何難哉,丕既同植共生活幾十載,又怎會不知植的文采。所以餘秋雨的判斷是:"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确實出于曹植合筆,但後人為此虛構了一個宮廷上的戲劇場面,那就是強加給曹丕的了。"
更何況,我們都知曹丕迫害曹植,卻不知他至死都未真正痛下殺手。我們都知曹植半生飄零,郁郁不得志而亡,卻不知曹丕天妒英才,更是短命。我們都知道曹植一貶再貶,卻不知曹丕也曾看望過這個弟弟,哪怕曹植死後,也是做為陳思王下的葬。
曹丕是王,也是人,他更坦蕩,卻為襯托曹植的才華背上了罵名。
而據《三國志》、《三國演義》記載,我們不難發現,曹植七步成詩搖身一變,成了一步成詩。雖說衆說紛纭,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罷了。七步詩不假,假的是人心,紅口白牙,可颠倒是非。
反七步詩
無論怎麼說,這七步詩的作者倒也是辯無可辨,該是曹植無疑了。隻是不知這曹植是太過好運,還是太過不幸了,先是自己所寫的七步詩被人百辯真僞,這一股子妖風而未吹盡,又有人直接來七步詩來開刀了。要說其中最為有名,便是郭沫若、魯迅這兩位現代文學史上的巨匠。
1925年,魯迅先生寫了篇文章叫《咬文嚼字》,内有:"據考據學家說,這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麼大相幹,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伸冤。"
《替豆萁伸冤》
魯迅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魯迅先生倒也未就詩論詩,隻是以此為支點,欲映射社會之現狀,高層之腐朽。雖不及曹植文底深厚,抑揚頓挫,卻合乎現況,引人發思,振聾發聩。借古諷今,反彈琵琶之效,令此詩在當時倒也頗受追捧。
而現代著名詩人、學者郭沫若也曾就曹植七步成詩一事有過評論,他認為曹植雖"才高八鬥",而其兄曹叢"功績不能淫沒",并提出《七步詩》附會的成分占多數。
為此亦曾做有一詞,作出了這樣的一首為反七步詩。
《反七步詩》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若說魯迅一詞雖文采不及,但勝在意境,别出心裁,更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那郭沫若此詩,卻有拾人牙慧之嫌了。
郭沫若曾稱,曹植自《洛神賦》以下數篇作品"摹仿痕迹異常顯露"雲雲,大有不屑之意,認為曹植無甚才華。
至于家喻戶曉的《七步詩》,郭沫若亦是未放過,直言:"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真的煎迫未免過火;如果站在箕的一方面說,不又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嗎?"這種颠覆認識的說法我們也不難從《反七步詩》中窺得一二。
而當時的文壇恰有一股"厚古薄今,尊崇先人"的風氣,但郭沫若崇尚的卻"以事求是,古為今用"。
雖說大家歌頌豆萁燃燒自己的奉獻精神這種觀點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但我所認為,真正使反七步詩落于下風的卻并非是此。反而是此詩同魯迅之詩相仿,卻無魯迅之詩的大局,濃濃的目的性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思想的解放使得人們并不看好郭沫若的反七步詩,郭沫若批判曹植太過,文采卻又偏偏達不到曹植的地步,便襯得自己像個小醜了。标新立異過了頭,反成了嘩衆取寵。再加上他對七步詩颠覆三觀的新解釋,更是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滿。
這也是為什麼同為大師,魯迅的作品一出,引起的是好評如潮,而郭沫若卻在這陰溝裡翻了船,得到諸多謾罵的緣由了。
對事不對人,會讓人更容易接受,或許郭沫若就是差在了這裡。反七步詩不讓人看好,可這其中的批判卻是應該的,曹植是不是擔得上才高八鬥我不知道,但我想,至少他還不足以同李杜齊名。
同是半生順遂半生災,李白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一身傲骨化绮麗,瑰奇浪漫在他筆下綻放,曹植卻郁郁寡歡,文筆悲切,怎比得李白豪邁。
同是生于亂世不逢時,杜甫可以一覽衆山小,亦可以心系蒼生,安身立命,憂國憂民,曹植卻隻因家中妻子之死而備受打擊,怎比得杜甫格局之大。
郭沫若痛批曹植的七步詩,亦非空穴來風。
曹植此人
雖說在當時,郭沫若此舉并非明舉,但他對曹植此人評價卻是不假。曹植此人,雖然"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但也驕縱任性,恃才傲物。要論曹植,卻也不得不提一物,酒。
酒之一字于曹植,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這也是郭沫若譏諷曹植的着力點。酒為曹植帶來了豪氣與名士,一身傲骨。但也正是因為飲酒,曹植闖天子大道,目無父兄;一醉大夢三千,贻誤戰機,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曹操一生縱橫天下,膝下子女頗多,赫然有名的卻不在多數,但翻閱史實,我們不難發現,後世聞名遐迩的,多出于卞夫人處。曹丕以智為稱,城府極深;曹植以詩會友,冠絕古今;曹彰以勇匹敵,厮殺戰場。
而三子之中,操最是看重的本是曹植,數次欲廢丕而立植。但曹植為人太實,做事太虛,有大智卻無大勇。報國之心不假,慧眼識人不清,親腹也多文人,不擔政治大用。晚年雖知大權旁落,司馬家心懷不軌,卻也是終無大用。
郭沫若借曹植批判複古的風氣,也是因曹植此人雖一生著詩無數,卻無戰功,更沒有什麼政治抱負,他不通計謀,心無城府,口無遮攔,緻使曹操對楊修起了殺心。
在郭沫若的眼裡,曹植隻是地位崇高卻"華而不實"的家夥,更是護不住妻子的懦夫,卻又偏偏多情,最不應是生于帝王家。若非才高八鬥,後世評論家皆留有點評,曹植隻怕要給自己落了個不好的聲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