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安方言發展史

西安方言發展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22:26:51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1

方言是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和載體,人類對方言的應用是與時俱來,天然自覺的。小時候說着一腔泾源山裡話的我,全然不知自己說的話屬于哪種方言,還天真得認為普天下人都說這種話呢,直到在鄉裡學校上初中,才知道一個村子與一個村子的人說話發音是有區别的。到縣裡讀高中,一個鄉與一個鄉的人說話的區别就更大了,雖都是泾源話,南北鄉是有差别的。乃至走向社會,與外界更多的人接觸交流,人家一聽我的說話發音,都不約而同的說,你是陝西人。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2

随着閱曆的增多,我也終于明白,包括我在内的許多泾源人,祖籍都是陝西人,祖輩不但帶來了關中一帶的生産生活習俗和勞動技藝,更原汁原味的保留傳承了關中的方言和文化,乃至一百多年過去了,仍是鄉音不改,一張嘴說的仍是與關中無二的陝西老話。難怪我從内心喜歡閱讀陝西作家學者們的作品,有一種天然的熟悉感親切感,即使再拗口的方言,都能明白其意。今天想來,是共同的方言文化在發揮着巨大作用。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3

近兩年我陸續看到學者們撰寫的關中方言和西安方言的專著,新近剛讀罷的新芳先生的《西安方言文化溯源》,則使我對關中及西安方言的來龍去脈和應用有了追本溯源式的了解。那一個個說起來土得掉渣的方言俚語有着不平常的來曆和寓意;那一句句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方言俚語竟然隐含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那一組組讀起來拗口的方言詞組竟然有着多層含義;那一句句至今還被人說道的方言字詞探尋來曆竟然與古漢語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一句句在書面語中少見,而在口語中仍然流傳的關中及西安方言無意間傳承着地域文化……一組組散見于曆代典籍作品中的方言詞組,一句句關中西安一帶人們至今還在說道的俗語老話被新芳先生歸納梳理地琳琅滿目,條理分明,其來曆特點、表現形式、曆代使用更是一目了然。我不由驚歎,看似人們常吊在嘴邊的方言俚語,一旦被學者歸納梳理在一起,竟然數量有這麼多,來曆有這麼久遠,含義有這麼豐富,演繹的故事有這麼生動有趣,使用範圍有這麼廣遠,生命力有這麼頑強……在我看來,所有這些也許正是西安方言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正如泾源話所說,我幾乎是一氣子讀完《西安方言文化溯源》這部厚重的學術性、趣味性、實用性兼備的學術著作的,按常規閱讀學術著作難免有乏味枯燥感,閱讀這部著作,我全然沒有乏味枯燥感,就像閱讀陝西作家的文學作品一樣,反而有一種閱讀的快感。我深知之所以有這種感覺,緣于作者生于西安,長于西安,對西安方言的熟知,緣于他的學識素養,緣于他對西安及關中方言與生俱來的熱愛,緣于他精心的謀篇布局和對全書結構的把握,緣于他追根溯源式的對西安方言的追述。在我看來,最關鍵的是作者所列舉的各類西安方言,包括我在内的泾源人至今絕大部分仍吊在嘴邊說着,仍在書面語中用着,仍在散發着方言應有的魅力,仍在傳承着西安曆史地域文化。這部研究方言的學術著作,其獨特處在于: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4

其一,對古漢語中早已有之,西安方言中至今還在使用的詞語,尤其是具有關中特點的方言詞語,逐朝代進行了梳理歸納和分析研究。

十三朝古都西安曆經兩千多年,是中國文化、語言文字的形成和創立之地,從古到今,傳承和保留下了大量的古語詞彙,與其他地方的方言形成顯明對比,既有古漢語的特點,有流溢着秦韻遺風和關中地域特色,作者分六節按曆史脈絡和某一曆史時期的特點進行梳理概括。如在第一節“周禮下數一脈承,豐鎬古都有遺風”裡所列舉的數十個方言詞彙的來源與周朝創建的禮樂制度《周禮》有關,而關中作為周朝的主要屬地,語言文化有着明顯的周朝痕迹,如西安典型的方言“鄉黨”一詞,原本是周朝時的行政組織稱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後來人們将“鄉黨”引申為同鄉、鄉親。《逸周書.官人》對鄉黨有這樣的解釋:“君成之間,觀其忠惠;鄉黨之間,觀其誠信。”是說君臣之間要忠誠仁愛,鄉黨之間要誠實守信。再如“下(ha)數”一詞,關中方言的意思為規矩、禮節、章法,其來源與古人占蔔有關,逐漸演變為禮數。而《周禮》對人們的生活起居飲食服飾、婚喪、祭祀、禮樂等做了嚴格的規定,形成了曆代尊崇的禮數(下數)也就是今天關中方言裡的規矩、禮節、章法之意。還有諸如“垢圿、箸籠、日噘、飾弄、阿房(wobang)嫽、晳、咥”等至今還在流傳使用的方言無不與古漢語有關,這些詞在古代典籍裡都有特定的釋意,曆代都有廣泛的使用。

不同時代的典籍,尤其是以西安為京城的十三個朝代的文化典籍對關中及西安方言的發展和傳承影響是非常大的,漢代以《爾雅》《史記》《漢書》《說文》等為代表的曆史文化典籍是盛世時代文化發展的标志,唐代的唐詩是一個時代珍貴的文化遺産,盛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是人文荟萃之地,唐詩中的一些詞彙對關中方言的影響較大,西安至今還在說道的一些方言詞彙,在唐詩中能找到出處;宋代以婉約豪放,語言優美動聽的詞而名揚天下,傳唱千年而不衰,對關中西安一帶的方言有着深深的影響;雅俗共賞的明清小說因通俗的語言,接近市井百姓,根植底層大衆而流傳甚廣,其生命力在于使用了更多的通俗生動的口語化的語言,包括各地的方言,陝西許多方言詞彙在明清小說中都能找到出處,語言和方言具有傳承性的共有特點,作者縱觀曆史朝代,梳理典籍名著,從中探尋方言的形成、傳承、使用規律。産生于不同時代的方言烙印着時代的印記,又随着時代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含義,從周朝到明清,作者從浩瀚的典籍中探尋梳理關中西安方言詞彙的來源出處,不同的釋意和所傳承的故事。使讀者對流傳在關中西安一帶的方言,從淵源、傳承、使用、釋意、詞義發展等方面有了較為清晰的把握。

其二,對西安方言的特色詞組和稱謂以歸納梳理和分析。

産生于三秦大地上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蘊和秦漢遺風的西安方言有哪些特色詞組,在稱謂中與其他地方又有哪些不同?作者專列兩章歸納梳理分析,将特色詞組歸納為:慣用詞組、俗成詞組、數字詞組、時間詞組、逆序構詞,這種種詞組是西安一帶至今還在使用又散見于曆代典籍中的詞組,豐富多彩而有特色,經作者精心梳理,恰當歸納,使人們看到了西安方言中的特色詞組的豐富性。作者對所列舉的各類詞組逐一釋意,列舉梳理曆代典籍著述裡對這些詞組的使用、詞義的變化等,分析其在關中及西安方言裡的應用和表現。對民謠中的方言也進行了列舉分析,講述方言詞組引發的有趣故事,增強了學術著作的趣味性。稱謂反映着特定交際語境中的人際關系,在西安方言中稱謂既受着古代等級和宗法制度的影響,又有着濃郁的關中地域特色,如稱父親為“大”,稱父親的兄弟為“大大”,稱婆家為“阿家”,稱連襟為“挑擔”,稱親戚為“親親”等,通過對親戚、社交等稱謂詞組的了解,人們對關中一帶親屬關系稱謂的獨特性,從源頭上有了清晰的把握。

其三,對使用廣泛,影響深遠的方言中民俗用語進行了歸類分析。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5

作者梳理歸納的西安民俗用語既是一種詞彙,又是婚姻的一種習俗,從民俗學的角度,又是一種豐富的民俗事象,如“披紅”這一詞彙,既是關中一帶婚俗方面的詞彙,又是在婚事上為表示喜慶、吉祥、祝福的一種相沿已久的習俗,曆代典籍中對這一習俗都有記載和描述。謝執事是舊時西安東關婚宴過程中的儀式,由能說會道、善于言辭的人對各路親友、近鄰對婚事所做出的貢獻以表述,西安民俗中的“表話”儀式,充滿着文化性、趣味性,這一關中婚禮中頗具文化性的儀禮面臨失傳的境地。作者收集的一段寫親友幫忙的說辭頗為順口生動:“年老的年少的,趕車的擡轎的,吹鼓手放炮的,人背後撒騷的,消極怠工撂套的,還有招呼不到的,提扁食盒送女的,親朋厚友知己的,方方面面賀喜的,記賬跑腿收禮的,忙前忙後鋪氈的,小字輩兒請安的,溜進新房(洞房)胡翻的,還有人窩胡鑽的,摘蔥的剝蒜的,切菜的揉面的,燒鍋破柴(劈柴)砸炭的,擔水吆(趕)驢磨面的,提壺倒茶抹案的,出來進去遊轉的,俏皮的搗蛋的,日鬼的掏探的(日鬼掏探:趁機搗亂),換身衣裳混飯的,趴着窗台偷看的”。這樣的表述增添了婚禮中的熱鬧喜慶氣氛。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6

關中及西安因着物産豐富,是出各種美食的地方,在方言詞彙裡,人們對這些美食有着地域特色顯明的叫法和命名。長期生活在西安,吃這些美食長大的作者熟知這些美食,熟知這些美食的做法和稱謂,梳理為面食、糕餅、面點、果蔬調料等方言詞彙,如“羊肉泡馍、攪團、甑糕、漿水面、鍋盔、柿餅”等美食,無不具備這樣的特點,作者在梳理探讨這些詞彙的來源和曆代不同叫法的同時,對種種美食的做法和特點進行了介紹歸納,使讀者有饞言欲滴,親臨飽嘗的感覺。

其四,對西安方言的行業用語和外來詞彙的梳理歸納。

西安及關中一帶是西北地區物産豐富,商業貿易發達的地區,長期的文化積澱和經濟社會發展使這一帶有着來自古漢語和曆史文化傳統以及吸收各民族特色的詞彙,從而産生了較為規範的行業用語,也有外來詞彙的加盟豐富。作者對有有着曆史傳統的西安騾馬交易行業的方言、隐語、行業數字用語進行了搶救性的梳理,對一些行業習俗也進行了研究,對諸如西安城裡的字号稱謂、吆喝聲、各種号子可以說是進行了搶救式的整理。那些曾在西安街頭巷尾的吆喝聲、叫賣聲、勞動工地的号子聲成為老西安的記憶,随着城市的擴張,今天人們己很難聽到了。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7

陝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絲綢之路的交彙處,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随着曆代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諸國的往來,其語言詞彙對西安方言的構成産生了重要影響,這些外來詞彙成為西安地方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以曆史的寬廣視角,對這些外來詞組進行了梳理歸納,在作者看來,一些外來詞語已經滲入到了漢語的血液當中,如“菠菜、葡萄、石榴、苜蓿”等是漢代從西域借入的詞彙,“因果、圓滿、塔”等詞彙是從印度借入的,“琵琶、駱駝、胭脂”等是借自于匈奴的,“沙發、比薩”等詞組則借自歐美,西安人常說的方言“尕達馬西、胡裡麻達”來自西域,“克裡馬擦”來自于波斯。

其五,對西安方言的語音特色、語法結構進行了分析。

任何一種方言和語言在語音、語法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西安方言同樣如此。作者在梳理列舉論述西安方言諸方面内容的同時,以兩個章節的篇幅對西安方言語言上的種種特色,尤其是西安方言語音的古今變化,列舉大量詞彙舉例說明,所列舉的九類字詞的發音讀法,方言特色非常顯明,與普通話的發音讀法完全是兩回事,不清楚一定的語言環境,不掌握西安方言的語音特色,是很難理解和讀準确的,如把下讀成ha(哈),把街讀成gai(該),把鞋讀成hai(孩),把鹹讀成han(含)等這種獨特的發音既與古漢語有關,也與關中一帶人們說話發音的特點有關。有着作者的分析歸納,人們對西安方言從語音上以把握。同時,作者還對西安方言的特色語法從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副詞、特殊詞組及句法進行了舉例式的探讨,通過作者列舉分析,使我們看到,這些特色語法及用詞一些是漢語共有的,一些是關中及西安方言中獨特的。

其六,對西安民間文學中的方言進行梳理。民間口頭文學、歌謠、諺語因用方言創作傳承保留,以頗具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生動鮮活、易記而被人們口口相傳,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西安及關中一帶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産生了許多民間文學、歌謠、諺語,在豐富的民間文學裡保留傳承下來的許多古老的方言,作者對此列舉實例進行了分析梳理,如流傳在關中及西安一帶的這段相親歌謠:“樹上的喜鵲叫喳喳,左眼跳得撲塌塌。黃狗黃狗你卧下,媒人媒人你坐下。叫我給咱燒茶炒芝麻,吃飽喝夠再說話。你大伯,你聽着,咱娃沒長下十七八。看不了鑰匙當不了家,千萬給尋個好阿家。”歌謠最後一句的“阿家”一詞就是典型的關中方言,即“婆家”的意思。再如“男人是個耙耙,女人是個匣匣,不怕耙耙沒齒,就怕匣匣沒底”。裡的“耙耙”、“匣匣”就是典型的關中方言,前者是耙子的意思,後者是盒子的意思。又如“舅舅殁了阿達埋?十畝地裡揀着埋”其中的“阿達”一詞也是典型的關中方言,是“哪裡”的意思。在西安關中一帶流傳的有關相親、孝順、誇媳婦、兒歌、經商、磨難、困苦、命運、抗争、哭喪、農事等歌謠裡都有着對方言的廣泛應用,從而使歌謠更為生動。

值得一說的是,作者在附錄部分搶救性的列舉了多段不同内容的流傳在關中和西安一帶的原汁原味的歌謠,這些歌謠之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與對人們熟悉的方言應用是分不開的。如“娃娃乖,穿新鞋(hai),娃娃勞搗貓咬來。貓呀貓,你别咬,咱們倆個從今好。”其中的方言詞“勞搗”是調皮搗亂的意思。如諺語“有了一頓,沒有了挈棍”裡的“挈”是典型的關中方言,是握、拿的意思。有時候一句諺語用好一個方言字詞,便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西安方言發展史(西安方言覓鄉音)8

通讀《西安方言文化溯源》所列舉分析的各類方言,讓我倍感親切的是關中和西安一帶流傳下來的人們正在使用的種種方言,就其讀音、語法、釋意等與泾河源頭的泾源縣人們使用的方言幾乎如出一轍,沒有任何差别,像典型的方言詞“頗煩、俀也、蒇活、言傳、谝閑傳、日鬼倒棒槌、芒背、麻達、仰塵、搌仆、撩攬、細發、念弄、圪蹴、倒竈、騷情、麻利、日囊、咋咧、吃咧、晌後、帕帕、芫荽、茶飯、屬迷、胡裡麻達、尕達馬西、克裡馬擦”等在書面語中少見的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還有哪些衆多的語音特色明顯的方言,有着與普通話不一樣的發音與讀法,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方言字詞,西安人怎麼發音怎麼讀,泾源人就怎麼發音怎麼讀,包括釋意也沒有任何的不同。“下ha數”陝西方言是規矩、禮節、章法的意思,陝西人常說,泾源人也常說。“箸籠罐”是陝西人的竈房用具,是用來插放筷子的竹子編制的物件,普通話叫筷子簍。記得小時候的農村裡,家家案闆前都挂着一個箸籠罐,吃飯時都從箸籠罐裡取筷子,泾源人不但說箸籠罐,用箸籠罐,而且人人都會編箸籠罐呢。而這一方言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一直沿用至今。“日噘”這一方言是批評、訓斥的意思,是吊在陝西人嘴邊的方言,泾源人至今在口語交流中使用着:“那慫娃做事太差勁了,讓他大美美的日噘了一頓。”某個女子長的好看漂亮,關中人說這女子長的“皙”,泾源人誇漂亮的女子要麼說攢勁,要麼說“皙”。“芒背”是西安方言裡頗煩、憂愁、焦躁不安的意思,西安人常說,泾源人也常說,一聲簡單的“芒背”把以上種種意思都表達了,還有諸如“騷情、麻達、撩攬、二杆子、三對六面、三錘兩幫子、五麻六道、一頭抹脫了一頭挑擔了、匝長共短、賊打鬼”等方言詞組,每每看到這樣的方言,不用過多的解釋,意思自明。

寫到這裡,我得感謝陝西鄉黨新芳先生的辛勤勞作,他對陝西方言的系統梳理分析和歸類,尤其是對方言字、詞的準确書寫和讀音的準确标注,使人們對西安方言的準确書寫和讀音有了系統全面的掌握。說實在的,處在這種語言環境中的我,多年來對許多常在嘴邊說道的諸如“俀也、蒇活、芒背、麻達、仰塵、搌仆、撩攬、搋面、圪蹴、晳、剺、懔、䌥……等等方言詞,隻知這麼讀,但卻并不知道怎麼正确書寫,新芳先生把這一個個讀起來拗口的方言詞準确的進行了書寫,因為漢字的同音詞太多了,要準确的書寫一個地域特色、發音特色明顯的方言字詞,既要查找字詞的出處來源,又要在曆代典籍中考查使用情況,做許多鑒别比較工作,從而梳理出正确的寫法與讀音,這是非常認真仔細、浩繁的工作。

( 作者:拜學英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甯夏作家協會第六屆副主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