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道德經對青少年的教育

道德經對青少年的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8 05:26:39

楊維國/文

摘 要: 從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審視《道德經》,發現老子的諸多觀念與“系統觀”“穩态與平衡觀”“生态觀”等生命觀念密切關聯,有獨特的生命觀念教育價值。

關鍵詞:道德經 生命觀念 教育價值 學科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标準(2017年版)》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等。對于生命觀念,新課标以舉例的形式描述為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适應觀、穩态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1]。可見,生命觀念外延的邊界并未嚴格限定。有學者從系統、時間及空間的角度将生命觀念概括為系統觀、進化觀、生态觀三大觀念[2]。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去審視《道德經》,老子的大量觀點與現代的某些生命觀念有着密切的關聯(表1),包含着豐富的生命觀念素材。

表1 老子觀點與生命觀念的關聯

道德經對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經中的生命觀念教育價值)1

1 系統觀

系統觀認為生命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具有層次性、有序性、動态性和整體性等特征。老子認為宇宙萬物是一個遵循着“道”而運行的、動态平衡的有機整體,蘊含着樸素的系統觀。

1.1 “萬物同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說人類與宇宙萬物的本源相同,都是由“道”化生而來。即“道生萬物”“萬物同源”或“天人同源”。“道”指的是渾然一體的宇宙本體,永恒存在的天地萬物之源,運動不息而對立轉化的規律和法則[3]。可以理解為: 追根溯源,人與自然萬物屬于同一家園,它們緊密相連,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完美的生命共同體。

1.2 “域中有四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認為,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道、天、地、人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結構完整的系統。在整個系統中,人類隻是普通一員,位列天地之後,“四大”之末。老子反對人類妄自尊大、以自我為中心,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

道德經對青少年的教育(道德經中的生命觀念教育價值)2

2 穩态與平衡觀

自組織是系統的顯著特征,生命系統的自組織行為表現為自穩定、自修複、自适應、自學習等行為[4]。穩态是一種平衡、有序的動态穩定,穩态是通過自我調節實現的。老子認為宇宙萬物循道有序運行,從而達到和諧穩定的狀态。

2.1 “得一”——遵循規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緻之。”“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道”主宰着天、地、神、谷,乃至于萬物、侯王,如果能“得道”便一切和諧,得到道者,便能清、甯、靈、盈、生、貞[5]。論述了遵循自然規律對宇宙萬物維持平衡和諧的重要性。

2.2 “四法”——順應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其含義為: 道所效法的是自我的本然,就是自然而然。隻有因循“道”的自然本性,才能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首先要按照“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人類活動所引發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對自然系統産生影響,我們應最大限度地減小自身的影響,以維護自然界的和諧秩序。其次,要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老子提出人的“四法”,是超越于“天人合一”之上的智慧。在人與地、天、道、自然一種必要的特殊的關系裡,人類的定位應該是永遠謙虛地做學生[5]。

2.3 “抑高”“舉下”“損餘”“補缺”——自我調節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演變是遵循着“道”而進行的自生、自長、自為、自化過程,不受超自然的外物所支配。“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大意是: 自然的規律,大概就像拉開弓弦射箭吧?弦位高了壓低它,弦位低了舉高它;用力大了減少它,用力不夠補足它。自然的規律,是減少多餘的而彌補不足的;社會的法則就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而供養有餘的[3]。老子所概括的天道運行規律與當代對生态系統通過以負反饋調節為基礎的自我調節而達到相對穩定的穩态維持機制高度吻合。

3 生态觀

生态觀是指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中形成的一套對生态環境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中所起作用的基本觀點和看法[4]。如對生物與環境間關系及變化規律的認識、對人類在全球生态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等。

3.1 “知足”“知止”——合理利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類要從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生活資料,但人類在獲取利益時要有“知足”“知止”的意識,常存愛惜之心,有所節制。老子的論述,包含着一種客觀極限的生态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雛形。他警示人類,應把握物質追求的度,合理利用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長,長久發展。

3.2 “無為”——善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老子倡導“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天道自然無為,人應當順應自然,才能做到“無為而無不為”。當然,老子并不是消極地主張不作為,不是反對人類的努力,而是主張順其自然而不妄為,不強行幹預,不做違反自然的事。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理想的、可持續的生存狀态,全球所面臨的生态危機的出現引發了人類對現代生産、生活方式的反思。《道德經》中的相關論述,蘊含着豐富的生态智慧,其中所體現的“系統觀”“穩态與平衡觀”“生态觀”等生命觀念,與現行高中生物學教材必修3《穩态與環境》或新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與環境》密切相關,值得挖掘和弘揚,對于轉變人的生态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生命觀念的樹立、發展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有着積極的教育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标準(2017年版)[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2] 譚永平.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内涵、外延與整體性[J].課程·教材·教法, 2018(8): 88.

[3] 饒尚寬譯注.老子[M].北京: 中華書局, 2016: 8-9, 191.

[4] 吳成軍.以生命系統的視角提煉生命觀念[J].中學生物教學, 2017(10): 4-7.

[5] 姚淦銘.老子智慧[M].山東: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2: 220-224.

(原載于《生物學教學》 2020年第11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