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科普?着色劑着色劑是使食品賦予色澤和改善食品色澤的物質,又稱為色素,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兩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科普?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着色劑
着色劑是使食品賦予色澤和改善食品色澤的物質,又稱為色素,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兩類。
天然色素是來自天然物質(主要是來源于動植物或微生物代謝産物)、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獲得的有機着色劑。天然色素多數比較安全,但存在難溶、着色不均、難以任意調色、成本較高等缺點。我國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有40餘種,較為常見的包括紅曲米、焦糖色、甜菜紅、蟲膠紅、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等。
合成色素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從煤焦油中制取或以苯、甲苯、萘等芳香烴化合物為原料合成的有機色素,故又稱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合成色素有着色力強、性質穩定、可任意調色、成本低廉等優點,但其安全性較差,為保證安全使用,需對合成色素進行嚴格的毒理學評價,制定相應的管理标準。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有包括苋菜紅、檸檬黃、靛藍等在内的20餘種。
護色劑
護色劑是指能與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質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過程中不緻分解、破壞,呈現良好色澤的物質,又稱為發色劑。常用的護色劑是(亞)硝酸鹽,其發色原理如下:(亞)硝酸鹽在細菌作用下分解為亞硝酸,進而轉化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能和肌紅蛋白反應生成鮮紅色的亞硝基肌紅蛋白;亞硝基肌紅蛋白不穩定,經過加熱或煙熏,其部分蛋白質變性,轉變為穩定的粉紅色的一氧化氮亞鐵血色原。(亞)硝酸鹽除了對肉制品有護色作用外,還有一定的抑制微生物繁殖作用。另外,亞硝酸鹽還能提高腌肉的風味。但是,(亞)硝酸鹽有一定的毒性,機體大量攝入亞硝酸鹽,可使肌紅蛋白轉變為高鐵肌紅蛋白,失去其運輸氧的能力,導緻發绀;亞硝酸鹽還可以轉化為N-亞硝基化合物,有較強的緻癌作用。我國規定的護色劑最大使用量:硝酸鈉(鉀)不超過0.50g/kg,亞硝酸鈉(鉀)不超過0.15g/kg。
漂白劑
漂白劑指能破壞、抑制食品的發色因素,使其褪色或免于褐變的物質。漂白劑通過氧化還原反應破壞、抑制食品氧化酶活性和食品的發色因素,使食品褐變色素褪色或免于褐變,同時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漂白劑有氧化型和還原型兩種類型。我國常用的漂白劑有二氧化硫、亞硫酸鹽類、硫磺等。
抗氧化劑
抗氧化劑是指能防止或延緩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變質,提高食品穩定性的物質。抗氧化劑的作用機制有兩種,一是向已被氧化脫氫後的脂肪所産生的自由基提供氫,使其還原為脂肪原來的狀态;二是向被氧化生成的過氧化自由基提供氫,使其成為氫過氧化物,終止脂肪繼續的過氧化過程。另外還有一類化合物,其單獨使用時無抗氧化性,但可以和抗氧化劑一起使用并起協同作用,提高抗氧化能力,這類物質稱之為抗氧化增效劑。目前我國已批準使用的抗氧化劑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沒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迷叠香提取物、維生素E、植酸、竹葉抗氧化物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對熱穩定,毒性較低,是我國乃至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抗氧化劑。我國規定BHA的使用範圍包括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餅幹、方便面、果仁罐頭、腌臘肉制品等,最大使用量為0.2g/kg。
防腐劑
防腐劑是指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延長食品儲存期的物質。防腐劑可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謝,使微生物的發育減緩或停止。根據其來源可分為化學防腐劑和天然防腐劑。我國允許使用的防腐劑有苯甲酸(及其鈉鹽)、山梨酸(及其鉀鹽)、丙酸、對羟基苯甲酸酯類等30餘種。防腐劑大多是人工合成的,超标準使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此外,從香辛料和傳統中草藥中提取有效抑菌成分,可作為天然植物型防腐劑,是研發的熱點之一。
酸度調節劑
酸度調節劑是指用以維持或改變食品酸堿度的物質,通過解離出H 或OH-來調節pH,從而改善食品的感觀性狀,增加食欲,并具有防腐和促進體内鈣、磷消化吸收的作用。酸度調節劑包括多種有機酸(如枸橼酸、葡萄糖酸-δ-内酯、琥珀酸、酒石酸、乳酸、蘋果酸等)及其鹽類(如枸橼酸鈉、枸橼酸鉀等)。由于各種有機酸及其鹽類在體内均可以代謝,故其毒性很低,可以依生産需要适量添加使用。目前我國批準使用的酸度調節劑有二十餘種,應用于面食、調味品、罐頭等食品生産領域。
甜味劑
甜味劑是賦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質,是使用最為廣泛、用量最多的食品添加劑。甜味劑可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包括糖醇類和非糖醇類甜味劑。糖醇類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乳糖醇、麥芽糖醇等,其甜度與蔗糖類似,熱量低,代謝途徑與胰島素無關,不升高血糖,常作為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劑。此外,部分糖醇還有膳食纖維功能,可預防便秘,但過量食用可能導緻腹瀉。非糖醇類包括甜菊糖苷、甘草、奇異果素、羅漢果素等。非糖醇類甜度一般為蔗糖的幾百倍,且具有各自獨特的風味,作為甜味劑和中藥已經有相當長的使用曆史。人工合成甜味劑包括磺胺類、二肽類和蔗糖衍生物,其甜度一般是蔗糖的幾十到幾百倍,不含熱量,沒有任何營養價值。磺胺類包括糖精鈉和安賽蜜,糖精鈉甜度為蔗糖的300-500倍,在體内不被利用,大部分經腎排出而不損害腎功能,其安全性基本肯定,且價格低廉,但使用量過大時有金屬苦味,且糖精産品中易帶有緻癌物質鄰甲苯磺酰胺,我國允許糖精鈉的最大使用量為0.15g/kg。安賽蜜甜度為蔗糖的200倍,口感清爽,穩定性好,安全無副作用,無金屬味和苦味,可廣泛應用于飲料、糖果、糕點、果醬、冰淇淋、奶制品、烘烤食品等,我國允許各類食品中安賽蜜的最大使用量為0.3-4.0g/kg。二肽類甜味劑的代表是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阿斯巴甜食用後在體内分解為氨基酸,不升高血糖,但由于含有苯丙氨酸,故不能用于苯丙酮尿症患者。總而言之,理想的甜味劑應具有安全性好、味覺良好、穩定性好、水溶性好、價格低廉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