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的社會心理學基礎?一 名詞解釋1 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際關系的社會心理學基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 名詞解釋
1 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通過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情感聯系。
2 人際溝通:人們運用語言符号系統或非語言符号系統相互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過程。
3 人際吸引:人與人之間相互接納和喜歡,普遍存在于各種人際交往中。
4 親密關系:在人際吸引的基礎上,當兩個人相互依賴性很大時,人們之間的關系會從一般性的關系發展到親密關系。主要包括親情,友情、愛情。
5 利他行為:毫無回報的期待,自願幫助他人的行為。兩種形式:純粹助人、報答性行為
6 助人行為: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為,包括期待回報的行為。
7 親社會行為:對他人或社會有利的行為及趨向。又稱向社會行為。
8 侵犯/攻擊行為:有意違背社會規範的傷害行為。包括行動、言語或意圖。
9 旁觀者效應:他人在場時,人們的幫助意願越低,在場的人越多,幫助的可能性越小,給予幫助前的延遲時間越長。
二 簡答
1 人際關系建立的原則
真誠原則、交互原則、公裡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情境控制原則、增減原則
舒茨提出人際交往的基本需要有: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2 人際溝通的要素
巴爾克認為,溝通過程由七個要素組成: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饋、背景和障礙。 背景: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
3 人際溝通的影響因素及改善方法
影響因素:
社會文化:教育程度,種族差異;
社會團體:團體組織結構、團體中成員的地位;
人格:自我中心強烈的人,優越感很強,則較少與人主動溝通。
改善方法:
·1 評價自己的溝通情況;
·2 制定溝通改善計劃;
·3 提高溝通的準确性;
·4 運用“同理心”定向;
·5 運用社會心理效應;
·6 理解别人的身體語言;
·7 恰當運用自我身體語言;
4 人際吸引規則
熟悉效應、臨近效應;個人特征(才能、外貌);相似規則;互補規則
5 親密關系規則
接近性、相互交往、對相互交往的預期、曝光效應
6 愛情理論
斯騰伯格三元理論認為,愛情由激情、親密和承諾三個成分構成。
約翰·李 将愛情分為六種類型:情欲之愛、遊戲之愛、友情之愛、現實之愛、激情之愛、奉獻之愛。
勒溫格提出親密關系包括五個階段:初次吸引、建立友誼、延續強化、凋萎與衰落、結束
7 利他行為的特征及影響因素
特征:是一種自覺自願的行為;以有益于他人為目的;不求回報;利他者本身有所損失。
影響因素
·1 情境因素:他人在場(責任擴散、情境不明确、評價恐懼)、環境條件(天氣、噪音等)、時間壓力(趕時間,沒空兒)。
·2 助人者的特點:人格、心情、性别、宗教、内疚感、個人困擾、同情關懷。
·3 求助者特點:性别、是否受到他人喜愛、是否值得他人幫助(屁大點小事,不管)。
8 促進利他行為的方法
·1 去除對幫助的抑制:減少模糊性、提高責任感、喚起内疚和對自我形象的關心。
·1 利他主義社會化:教化道德包容、樹立利他主義榜樣、把幫助行為歸因于利他主義動機,普及社會心理學知識。
9 侵犯行為的理論及影響因素
生物學理論:弗洛伊德本能論;攻擊行為來自于(死)本能。
挫折-攻擊理論:挫折引起的憤怒和敵意可能會激起攻擊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攻擊行為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影響因素:
·1 個人因素:A型人格(愛冒險)、敵意歸因偏差(他對我有敵意)、性别差異(男人身體攻擊、女人言語攻擊);
·2 情境因素:高溫、酒精和藥物、喚醒水平(興奮);
·3 社會因素:媒體暴力(古惑仔)、去個性化(“浪潮”)
10 如何控制和減少攻擊/侵犯行為
社會制約、避免去個性化、提高道德發展水平;
建立社會公平、宣洩、培養移情能力、培養成熟個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