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 記者 彭怡郡 通訊員 張琪
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二期項目。(資料圖) 記者 唐光峰 攝
"廈門真‘水’!"這是不少廈門人的口頭禅。"水"和閩南話"美"同音,這句話也道出了廈門因水而美的"高顔值"密碼。
但你知道嗎?擁湖環海、山環水抱的廈門,其實是一座極其"缺水"的城市,淡水資源緊缺,供水更多依靠"外援"。
今天,晨報為您解讀廈門"水密碼",了解自來水誕生背後的故事。
内供不足
城市用水更多依靠"外援"
記者從廈門市政水務集團了解到,2021 年廈門原水年總供應量約 5.2 億噸,日平均 141.7 萬噸;自來水年供水量達 4.9 億噸,日平均 135.39 萬噸。原水量供水量基本滿足城市用水需求。
廈門本地原水供應一部分由石兜 - 坂頭水庫、汀溪水庫、蓮花水庫 3 個水庫構成,更多的還要靠"外援"——九龍江北溪引水和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這兩個客水水源承擔了全市大部分的供水量。據統計,2020 年,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共向廈門供水 4.26 億立方米,相當于 20 萬個标準遊泳池的水量。而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強勢加入,更是讓廈門實現了"第二水源夢",有效緩解廈門中遠期水資源供需矛盾,增強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記者了解到,廈門水源供應存在東西部不均衡的問題。尤其是旱情嚴重的時段,東部同安、翔安原水保障不足。為保障東部供水安全,近年來,我市重點建設并完成了汀溪水庫群至翔安輸水工程、水源連通工程(蓮花泵站至汀溪四林泵站段、蓮花水庫至西山水廠段)、西水東調原水管道工程,初步實現跨區域調水工程聯合調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源連通(石兜水庫至西山水廠段)工程也将于今年具備通水條件。
緩解壓力
島内外新建擴建多座水廠
随着人口不斷增加,廈門供水壓力不斷增大。目前,廈門市政水務集團共有 12 座自來水廠,其中高殿水廠是島内供水主力。該水廠始建于 20 世紀 80 年代,是廈門改革開放後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水廠。經過幾次擴建,其日供水能力已達 90 萬噸,服務面積幾乎覆蓋整個廈門島。島内還有一部分供水任務由位于水務大廈後的蓮坂水廠承擔——它的曆史雖悠久,但供水能力每日隻有 5 萬噸,服務對象是思明區的 10 萬人口。
島外水廠也不斷新建擴建,目前共有 10 座水廠,包括集美水廠、杏林水廠、翔安水廠、海滄水廠等。
近年來,廈門還重點解決部分區域的用水問題。通過加快推動骨幹水廠建設,廈門完成杏林水廠擴建工程、西山水廠一期工程、翔安水廠二期工程等,"十三五"期間廈門新增水廠制水能力 49 萬噸 / 日。同時,廈門重點解決曆史遺留的供水薄弱片區的供水問題,完成集美北站泵站、大嶝配水站、竹壩片區供水工程等,累計新建改造管道 576 公裡,年均減少漏失水量約 2100 萬噸,有效提高供水安全性及供水水質。
以同安區竹壩片區為例,該區域地勢較高,原本供水廠供水工藝較老舊,且配套的管網年限較長,供水能力小,水質、水壓、水量均受到一定影響。随着大大小小企業陸續入駐竹壩片區,舊水廠已無法滿足片區發展需求。去年,廈門市政水務集團通過新建管網和泵站,将同安梅山水廠的自來水加壓輸送到竹壩片區,保證高地勢居民用水需求。
延伸閱讀
廈門供水标準高于國家标準
自來水是如何誕生的呢?讓我們從一滴水說起。
一滴九龍江溪水通過九龍江北溪引水工程,奔赴千裡、穿山越嶺,進入廈門地界,彙入自來水廠。在自來水廠中,原水經過混凝、沉澱、過濾等"深層 SPA "環節,去除黃泥、懸浮物、有機物、微生物,再經過深層排毒"面膜"消毒環節,殺死病毒、細菌,成為合格的自來水,以潔淨的姿态來到居民家中。
為了讓廈門的自來水都能成為"水質擔當",今年 1 月 1 日起,廈門市政水務集團正式執行新的企業控制标準——《廈門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優質供水水質标準》。這一标準遠高于現行國家标準,确保供水水質穩居國内先進水平。
此外,考慮到廈門人愛飲茶,新标準對氯化物等影響供水口感的多項指标做出了限制,同時增加了 5 項藻源性的嗅味物質指标。氯化物少了,人們就感覺不到自來水的"鹹味",泡茶口感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