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知足常樂經典語錄?《道德經》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後面還有一句就是: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來自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人生要知足常樂經典語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經》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後面還有一句就是: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說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來自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今天借聖賢名言發表感想,一方面是勉勵自己在燈紅酒綠的紅塵中時刻保持清醒,不要迷失自己;一方面是提醒大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都可以做到适可而止,保守住當下最難得的安甯,保留住自己内心真正的幸福。
知足的根源來自于内心對于欲望的的“無求”,對于結果的不強求。
中國經濟思想思想史學的開拓者和首創人胡寄窗先生 在“老子中的經濟思想”一節中說過:“寡欲的具體表現是‘知足’。‘知足者富’、‘富莫大于知足’。因此知‘足’之所以為足,則常足矣,常足當然可以看作是富裕。
反之,客觀财富雖多,由于主觀的不知足,貪得無厭,能釀成極大的禍害。從這裡可以看出老子的财富決定于主觀的知足與不知足,亦即決定于‘欲不欲’,所以帶有唯心主義色彩。但他們很重視客觀刺激對産生欲望之作用。如他們說‘樂與餌,過客止’。寡俗與知足是不可分割的。未有能寡欲而不知足者,亦未有不寡欲而能知足者。”
保持心地清淨,欲望少的人永遠都是知足常樂,一個想擁有很多東西的人永遠也沒有滿足的時候。
但是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無師自通的一種生理現象,人的欲求永遠無止境,這就成了邪惡和痛苦的源泉。因此,人類想要擺脫邪惡和痛苦,唯一的辦法就是節制欲望。
古今中外的宗教大都提倡“禁欲”,但人的欲望是沒有辦法禁止的,所以儒道兩家提倡“寡欲”。作為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思想文化,今天又拿出來反複倡導,其實也是有很多需要我們停下來深思的地方。
如果我們可以停下匆忙的腳步,思考一下自己目前拼命争搶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得到了就能暫時的滿足,得到之後又不珍惜,繼續無目的的追求。如此反複除了讓自己在煩惱和痛苦中掙紮,還剩下什麼?短暫的歡愉的代價是無休止的傷痛,那麼何不找尋一塊内心真正的甯靜之地,用心去守住它呢?
人類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總還是免不了去追求更多的東西,所以“禁欲”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欲望太多,則會嚴重地阻礙人類的向前發展。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嚴峻的國家形式,複雜的社會關系,都是人們的無休止的欲望累計下來的因果。
在“欲望”的問題處理上一直都處于兩難的境地,寡欲被人們看作沒有追求,阻礙個人與社會進步。欲望又會使人們輕易的陷入深淵,無法自拔。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那麼對于個人欲望的處理,對于對待事物的看法,如果能做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合理的去追求但對于結果不強求。滿足并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看清楚真正對于自己重要的人或者事,舍棄其他無關緊要的想法或者行動。那麼自己不僅可以做到輕松自怡,而且可以得到内心真正的甯靜與歡樂。
真的能做到無欲無求,是需要很高的境界,我們不是聖賢,所以我們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欲,編輯本文的目的是想通過欲望和知足這個話題,讓我們看清自己一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舍棄一些當下困擾我們的人或事。暫時的放下,隻能做到暫時的輕松。知足知不知,有為有不為。至于往後餘生,與諸君共勉,希望我們都能盡可能做到取舍有道,知足常樂。
這裡是得道心理學,歡迎留言轉發,收藏關注,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與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