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家裡比較有錢,也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報了6個培訓班。由于壓力太大,孩子完全消化不了,結果培訓到最後腦子一團漿糊什麼都不會了。這個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喜歡學習的,由于輔導班太多,不停的給孩子施壓,使孩子産生了逆反心理。
家長越讓好好學他就越不好好學,甚至故意不好好聽課,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讓孩子對學習沒有了信心,學習沒有主動性了。家長和他溝通他也不說話,孩子的負擔明顯過重。這便導緻了厭學的開始,孩子的确承受不了這麼多的培訓班,便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我們都聽說過《拔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世界上的萬物生長都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不能一味的強求和逼迫。農夫違背了自然規律的最終結果是适得其反,事與願違。
因此,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遵守了自然規律,才能茁壯成長。
為什麼會存在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在記者調查的20名家長中,不少人認為,壓力都是一級一級傳導的。由社會傳給父母,父母傳給孩子,中學生傳給小學生,小學生傳給幼兒園的孩子。
尤其是高考“指揮棒”的存在,讓許多家長不敢有絲毫松懈。如果讓孩子輸在幼兒園這條起跑線上,那就有可能步步皆輸。
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不僅僅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了,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在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于是家長就不停的給孩子報輔導班。但學習的過程遠沒有興趣好玩,重複持續的練習可能讓孩子苦不堪言。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做法深深的傷害着孩子們,是令人擔憂的。
讓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長,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所謂的起跑線對人生來說并不代表什麼。“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做他該做的事,孩子還沒有學會爬,就讓他學跑,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一定要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們小區好多孩子都是上了一天的課,晚上父母又陪着去上興趣班,甚至周末也不放過。
所謂興趣班就是孩子放學之後或者是周末參加的,因為已經上了一天的課,報興趣班就不要再耗費孩子太多的時間了。這不僅是對孩子的一種煎熬,也是對大人的一種煎熬。
如果說孩子上課的精神狀态不好,不僅僅會影響興趣班的學習,嚴重的話還會影響第二天的課程。
學齡兒童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的學習過程。如果家長太心急,強迫孩子很快就展示出學習成果。這種做法不僅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響,還會影響到他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過度的學習會使孩子喪失在真實世界中的體驗和思考。
過度施教使孩子們的心理受到損害,過多的不符合實際的教育,會使孩子精神上疲憊不堪。如果長時間處于這種壓力狀态下,會造成萎靡不振,使孩子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的情緒,讓孩子對學習産生抵觸心理。
父母要用适度“放松”的心态,不要拔苗助長,要孩子在學習中也能感受到快樂。
孩子所在幼兒園的大班裡,有一半的孩子上學前培訓班了。這部分孩子的家長說怕孩子上一年級跟不上,就報班了。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們幾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不惜傾注全部心血,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長,過度施教容易讓孩子産生心理和生理的負擔。
過度施教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幼兒時期孩子的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這時讓他們承受過重的負擔,就會使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興趣班是培養孩子興趣的,讓孩子學英語、學舞蹈、學繪畫、學樂器、學奧數等等,層出不窮的補習班導緻家長們開始盲目跟風。有的家長比孩子還要起勁,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歡,如果孩子排斥,家長也會想盡一切辦法“逼迫”孩子學下去。
循序漸進成語出自《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從前紀昌去拜箭法高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織布,練就圓睜眼睛,一點也不眨。飛衛讓他練把小東西看成大東西,紀昌把頭發上的小虱子看成車輪,飛衛這才教他射箭,從此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家長要有科學發展觀,孩子的學習要循序漸進。在孩子未進入理解抽象事物時期時,千萬不要強迫提前學習,即使已經進入了學習抽象事物的敏感期,也不能急于求成。應該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讓孩子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循序漸進,千萬不能一下子就教很多。
重視孩子在遊戲中、生活中的學習和研究,激發年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建立自信心與主動性,為孩子全面、自主和可持續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最适宜的沃土。
教育孩子既是為人父母的天職,也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技能。每個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就看孩子平時問的問題就知道了。
比如孩子會問:魚兒為什麼生活在水裡;為什麼小鳥會飛;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等等這樣的問題有時候孩子問的問題家長也未必立刻回答的上來。但是好不容易孩子對一件事如此感興趣,家長應該如何更好的回答孩子?家長要終身學習,盡自己所能回答孩子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a.要因材施教。
對于智力超長的兒童,可以适度的早一些、多一些。對于發育稍微慢一點的,要少一些。而不是盲目跟風,人家報班,就都跟着報班,要有自主選擇的靈活性,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b.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比如和孩子搭積木等,讓孩子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自己去完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養育孩子是一種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複雜勞動,他說“沒有什麼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這種智慧”。
a.尊重成長規律,孩子飛得更高。
家長要更好的承擔起孩子教育引導者的責任,就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情況,具體分析,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定不要拔苗助長。
幼兒園的孩子生理處在繼續生長發育中,骨骼的硬度小,彈性大,可塑性強。讓幼兒園的孩子像小學生一樣,長時間坐在那裡學習、寫字,很容易疲勞,造成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确。長期姿勢不正确容易引起骨骼變形,而且這樣的孩子更多的變得不愛學習、焦慮、急躁、注意力不集中。
b.家長不要急于求成。
幼兒園的孩子還坐不了太長時間,時間太長的話孩子注意力難于集中,對學習造成厭煩心理。難以養成良好的習慣,慢慢的也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急于求成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身心特點,違背了幼兒發展規律,扼殺了幼兒的天性,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展。
家長作為孩子學習的引導者,要小心謹慎。不同階段的孩子有其學習的合适内容,如果家長強加孩子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是急于求成,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所以不要拔苗助長,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c.助力好奇的本能。
對孩子來說,對身邊的世界充滿好奇是一種天生的本能。這會促使他盡可能的去探索和發現周圍的事物,而這種本能對學習來說是非常好的助力。
著名的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着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内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家長和老師要充分運用好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家長要跟孩子的老師多聯系,要多關心孩子,激發他的學習熱情。老師家長也要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并進行誇贊,生活中多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隻要有不想學習的情況就要和老師多交流,積極與學校、老師配合起來,這對于以後的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與發展是一種社會合作活動,它适于學生在它們自己的頭腦中構築自己的理解。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更有信心學習。有了興趣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厭學的孩子自卑感強,要想激發其學習興趣,并恢複對學習的欲望,必須幫助孩子從思想觀念上轉變。要重新審視,認清自我的存在,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培根先生曾說:“人文科學中,教育是最難的。”要把握好教育的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步登天”,一定要循序漸進,才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幸福的基礎。
教育部去年也發布了《3~6歲兒童發展指南》,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克服拔苗助長式的做法。着眼于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成為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
a.要打好基礎。
家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是為将來的發展準備前提條件的。
兒童的知覺能力遠大于成年人對世界的感知,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更容易啟發孩子的靈性。天才都是保留着部分兒童知覺能力的人,知覺的深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塊土壤是否肥沃和寬廣。
b.教育要适時。
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種發展序列,要抓住适當時機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首先是觸覺,然後是嗅覺、味覺、視覺、聽覺等,孩子知覺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積累慢慢展開并形成。
現在很多父母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事藝術或者至少能夠學一門藝術,但是有時候很多孩子特别抵觸,不願意學。
馮鞏給家長提出了忠告,小孩的知識結構應該趨于合理,要全面系統的架構起知識結構,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告訴孩子學習要講究學習效率,要在最好的時機學習最多的本事。
馮鞏表示,藝術家也好,演員也好,首先拼的是勤奮,勤奮之上拼的是文化,文化之上拼的是人格,人格之上還拼身體。馮鞏說,一定要全面發展,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長。孩子們過早的從事一項專業,将來可能拉下的是文化,沒有文化作為引領,想幹什麼都幹不大,幹不長。
c.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循序漸進的教育是有利于知識的增長與思維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是有先後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體弱多病的孩子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失望,如果心情不好,不能積極對人對物,也不能形成堅強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有較好的的身體素質,勇氣與信心同在,也就能很好的形成良好的性格。
要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麼,老師家長要幫助孩子制定合适的學習計劃,教孩子學會科學的安排時間。心理學上有遺忘曲線,記憶東西要反反複複的觀察和窺測,在循序漸進中養成學習的好習慣。
學前階段的教育,家長不必操之過急,盲目攀比,更應該重視于孩子一生有益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别強調“循序而漸進”。
a.幼兒園教育是基礎。
幼兒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對幼兒進行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的啟蒙性教育。因此,幼兒園階段應通過遊戲化的方式進行基礎性、綜合性、非重複性的适宜教育。隻要符合這些原則和要求,對幼兒開展多方面的學習活動都是可以的。
但關鍵的問題是,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素養,擁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并保持自己的專業堅守,才能不因外部急功近利的各種需求改變教育教學的最初目标。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急不來的。
b.體育鍛煉很重要。
體育鍛煉對人生成長很重要,學齡前的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鍛煉不僅增強孩子的體質,重要的是讓孩子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孩子的成長本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忽略了健康。
高爾基曾說:“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隻需要對自己一點點克制。”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幫助孩子長成大樹。
c.遵循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做:“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孩子的教育也好,成長也好,也應該順其自然。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但從孩子的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考慮,還是讓孩子接受合适的教育,才能擁有一個完整美好的童年。
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循序漸進,對孩子的成長應該多些耐心,對孩子的培養應該更加科學一些、人性一些。
孩子智力開發也有一定的階段,先天條件和後期環境的不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一旦逆反心理形成,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
《塔木德》中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格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論幹什麼都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赢在起跑線上,從小就給孩子排滿了課程,寄希望于把孩子教育成自己夢想中的樣子。若是教育過了火,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才适宜孩子成長,拔苗助長會泯滅孩子的天性,危害無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