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人俗稱“莊裡人兒”,我們不愛山珍海味,不喜滿漢全席,隻愛老百姓的這一口兒小吃。
1、牛肉闆面
在每一個石家莊人心中,都藏了一碗牛肉闆面。石家莊人為什麼這麼獨寵牛肉闆面呢?當然是因為它又便宜又好吃。而且最正宗的闆面,一定要套個塑料袋喲。
曾經,不到兩三塊錢一碗的闆面,是石家莊人最實惠的一頓飯。學生、白領、農民工兄弟,既是石家莊市民的主力,也是牛肉闆面最忠誠的顧客。他們很多都不是石家莊人。他們來到石家莊學習、奮鬥、闖蕩掙錢。他們和石家莊一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舊到新。
如今,“國際莊”氣質的石家莊,關了一些蒼蠅館、街邊攤,牛肉闆面的價格也漲到了八九塊錢一碗,但是它的粉絲遍布了各個階層。許多開着豪車的人,也會任性地奔赴聞名莊裡的五七路闆面,排在長長的隊伍後邊,等待一碗套着塑料袋的網紅闆面。在安徽牛肉闆面跟前,沒有貧富貴賤,小馬紮一坐,所有的石家莊人實現了衆生平等。
石家莊的牛肉闆面,有隻屬于石家莊人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牛肉”的味道。最早,石家莊人剛認識安徽闆面的時候,它是用羊肉做的,這是安徽闆面原本的樣子。而石家莊人,偏偏不喜歡羊肉的膻味,它的價格也小貴。石家莊人就地取材,讓闆面入鄉随俗,将羊肉換成了平易近人的牛肉。從此,安徽闆面和牛肉攜手,在石家莊開疆拓土,成就了今天的安徽牛肉闆面。
一碗牛肉闆面到底正不正宗,這事得問石家莊人。正宗的标準是什麼?石家莊人會告訴你,那就看湯底。一鍋正經的湯,必須要符合“三高”的标準,高油、高辣、高鹽。石家莊人不喜歡把闆面做細,闆面就是得寬大,也得有股屬于闆面獨特的味道。挑起一根,用鼻子聞一聞,可以聞到一股淡淡的堿味,沒錯,裡面摻了堿,還放了鹽。有人說闆面營養不夠啊?那好辦,加丸子、豆皮、香腸和雞蛋,雞蛋一定是經過一夜腌煮後,咬一口雞蛋黃都沁滿了牛肉湯料的味道。為了兼顧廉價與營養,石家莊的正宗牛肉闆面,已經拿出了最大的誠意。石家莊并非沒有其他的美食,可是石家莊人,獨愛這一碗牛肉闆面。
2、宮面
宮面原為手工挂面,生産始于唐貞觀年間,經無數次工藝改進,當時即已成為具有地方風味的名特食品。清代曾連年進貢朝廷,被列為宮廷禦膳佳品,遂稱之為宮面。對此,《藁城縣志》曾有這欄的記載:“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藝,味極适口,相傳數百載,曾進貢清皇室,故名産也。”
關于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張果老邀天财星君柴王爺與魯班打賭,賭趙州橋禁不住張果老的毛驢和柴王爺的推柴車,結果張果老驢馱日月星辰,柴王爺車推三山五嶽,從南向北走過趙州橋,卻隻留下驢蹄印子和車轍印,而橋卻分毫無損。兩位神仙心中不快,不知不覺向北走了五十裡,來到了滹沱河岸邊,放眼望去遠近皆是荷花荷葉,美不勝收。
二人覺得饑腸辘辘,見荷花深處有一酒館,便走了進去。酒館是兩位八旬開外的老夫妻所開,銀發飄飄,仙風道骨。柴王爺問有啥飯菜,老太太說:“有空心的菜,空心的窩頭,還有空心的葫蘆裝的酒。”張果老一聽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空心的石橋讓俺們丢盡了面子,吃個飯又碰上空心菜,空心酒…,便道:“我們隻要兩碗空心面吃,别的不要。”老太太一聽犯了難,看了看掌勺的老漢,對老漢說:“兩位稍等,一會便好。”說完便拿菜刀出店而去。一會那老漢拿回幾根帶梗的并蒂蓮,切去蓮花把蓮梗扔進鍋裡,轉眼便端上兩碗湯面,柴王爺吃面喝湯,狼吞虎咽,片刻即完,連贊好吃。而張果老為了驗證是空心面,就把面條含在嘴裡,用面條來吸食面湯,果然碗裡隻剩下了面,而沒了湯,才相信是空心面。張果老大吃一驚,屈指一算,原來此人乃财神爺-空心人比幹轉世。
隻見那老漢笑笑,說:“老漢名叫荷芑荪,今日有緣,請二位喝幾杯吧”說完便拿來酒葫蘆、酒杯和一盤藕片,邊倒酒邊說:“葫蘆掏的空了才叫酒葫蘆,酒杯燒得空了才能盛酒,面條鑽的空了才能吸湯,趙州的大石橋建的空了,方能負重,否則那就不是橋了…。”張果老聽完,哈哈一笑,把酒一飲而盡,随手把驢鞭一扔,騎驢而去。從此後張果老便沒了驢鞭子,當地就多了一句諺語:“張果老騎驢---愛上哪兒上哪。”
财神爺轉世的荷芑荪,此後便讓當地百姓,用當地小麥,當地的水,跟他學起做這種空心面,因其有着:條細空心、筋道耐煮、湯清面秀、味皆入面、健身養顔等特點,而名揚四方。而用其它地方的小麥和水,卻做不成這種空心面來,于是有了一個說法:藁城的面條好做,眼難鑽。
後來人們便把這種面叫做:藕面,意為:因荷,得藕。随着時間推移藕面已經融進藁城人們的生命裡,并賦予了更多的感情寓意:洞房花燭夜必食藕面寓意為:夫妻今生永遠同心同德,相濡以沫;金榜題名時衆鄉親皆以藕面為賀禮寓意為:不論以後官做的有多大,人走的有多遠,都别忘了家鄉的鄉親;家來貴客、添丁,都能見到藕面。
3、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用火爐燒缸制作的燒餅,因此叫缸爐燒餅。用缸制作食品是一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這種燒餅的制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裡呈凸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方形或者圓形,上有花檐,大小同芝麻燒餅差不多。剛出鍋的缸爐燒餅雖然看上去很結實,但是一口咬下去武裝全部瓦解,外皮酥脆的一層層直接在嘴裡蹦開,手心上不知不覺掉了好幾層酥皮,滿口留香。古人有詩贊雲:“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挂爐中燒,縱到唇邊更放香。”
擀面,擦酥,下劑子,制胚,撒芝麻,上爐,出爐。這一道道工序可是非常有講究的,尤其是上爐的時候,那可是個技術活。将做好的燒餅逐一用手背托貼在爐壁上,個個緊挨貼勻。因爐壁有一定熱度,燒餅即粘貼上面,上煎下烤,使燒餅熟透,放出芬香氣味即成。燒爐火忌暴又忌弱,暴了燒餅易糊,弱了火力不足,燒餅會加生。刷爐要看爐壁色澤,溫度高處要多上水降溫,低處要加火增溫。掌握溫度無法使用溫度計,全憑經驗看爐色。燒餅胚入爐20分鐘左右,等到芝麻泛黃,就會有香味四溢而出,這時就可出爐。快速地用鐵鏟将燒餅從爐壁鏟下,用手夾住取出,即可食用。出爐後的燒餅,一面沾了芝麻,一面略帶糊印,焦黃、酥脆、清香。燒餅出爐,這可是衆多食客盼望已久的時刻,有的甯可在爐邊等十幾分鐘,就為搶到幾個缸爐燒餅。
4、無極饸饹
無極饸饹是饸饹界的大哥大。饸饹就是荞麥面面條。“荞麥饸饹黑是黑,筋韌爽口能待客”。這是當地人的口口相傳的俗語。
兒時記憶裡集市上的壓饸饹,饸饹床巨大。杠子約四五米長,赤膊壯漢在杠子一頭或壓或坐連蹦帶跳得和饸饹床較着勁。一頭有人往床裡邊續面團,下邊接着大鐵鍋。煮熟的饸饹撈出來,澆上熬好的牛肉湯,少許小牛肉塊兒。再撒上一小撮韭菜。熱氣騰騰,軟而不黏,脆中有韌,剛中帶柔,吃下一碗鼻尖冒汗,心裡火熱。
據傳,無極饸饹的名字是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命名的。某一天,鐵拐李和漢鐘離在尋找何仙姑時肚子很餓,途徑無極縣城的小吃攤,見到很多人在吃一種美食,就要了兩碗品嘗。吃完之後兩人都感歎食物的美味。飯後,兩人找到了何仙姑,鐵拐李突然想到他們因食此飯巧得仙姑,是這飯牽線搭橋,那麼這飯又叫什麼名字呢?于是鐵拐李沉思片刻說道:“鐘離弟,我們因飯香而“落”凡,因食其飯而巧遇“何”仙姑,實際是因“何”而“落”,你說對吧?”漢鐘離答道:“對呀。那我就叫它“何落”做個紀念,你看如何?”漢鐘離答道:“好記,好名,就叫“何落”吧。”
無極縣人舉行婚禮的前一天,午餐一定要吃饸饹,此謂“安棚饸饹起轎糕”,認為“安棚吃饸饹,白頭能偕老”。農曆二月二,也要吃荞麥饸饹,俗謂“龍行舊道五谷豐,人吃饸饹運行通”。尤其是每年除夕,家家戶戶必吃荞麥饸饹,以象征“年經歲末,全家和(饸)樂(饹)”。
5、罩火燒
石家莊的牛肉罩火燒,從保定的牛肉罩餅發展而來,顧明思議,罩就是牛肉在上火燒在下火燒有點像北京鹵煮用的火燒,但是,有些店也會用牛舌長火燒。牛肉罩火燒湯會比羊湯什麼的清淡一些,但是,很鮮香。
談南路老白家罩火燒算是有不少年頭了,承載着石家莊人一代回憶。罩火燒分大小碗,這碗罩火燒的靈魂在這碗牛肉湯裡,湯清見底浮出一層油花。一口湯下肚,湯味很正滿口牛肉湯的香醇,香中還帶着一絲鮮甜和料香。火燒更為講究,飽滿大塊的火燒橫豎兩刀,白胖的火燒勁道有層,入湯軟而不爛。趁熱大口咬下去,擠出鮮香的牛肉湯,嚼起來外軟裡彈,層層噴汁相當惬意。
6、深澤高廟扒糕
石家莊地區有很多地方也有扒糕,但最有名的還是深澤地區特産的高廟扒糕,而深澤高廟扒糕又以高醜子的“醜子扒糕”最為有名。如今已經80多歲高齡的高醜子的制作手藝是從他爺爺那兒學會的,如今高醜子的孫子也已經是高家的第六代傳人了。扒糕究竟起源于何時已經無法考究,而據此推算扒糕少說也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了。
扒糕主要是荞麥面蒸熟之後晾涼切成小塊,來點黃瓜,然後配上各種調料就可以吃了。吃起來清爽美味,類似于我們吃的涼粉,但是又比涼粉多了一點荞麥的味道。
深澤扒糕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荞麥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幫助人們調理腸胃。
深澤地區,高廟村已經搖身一變成為深澤扒糕生産“專業村”了,村裡40多戶都在制作深澤扒糕。在深澤地區的各個集市上,我們經常見到擺着小攤的人們在賣深澤扒糕。現在看到這個場景,恍惚之間仿佛回到了小時候。
7、棉三炸雞
棉三炸雞可以說是莊兒裡的扛把子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小小的店面,門口永遠排着長隊,也要相信咱們莊兒人的吃貨本性,吃不到這口兒,心癢癢的慌兒,排隊也得滿足了口欲。
雞肉都是經過特殊腌制的,炸熟之後一定要趁熱吃,黃黃酥脆的皮裡,白白嫩嫩的雞肉,越吃越過瘾,越吃越停不下來。
8、薛家燒餅
“薛家燒餅”俗稱“油酥燒餅”,又叫“石塔燒餅”,因打燒餅的主人居住在趙縣陀羅尼經幢(俗稱石塔)腳下而得名。
石塔燒餅以精粉、黃米粉、驢油等配料精制而成,色澤金黃,層次分明,質地松軟,鹹香适口。燒餅有甜、鹹兩種口味,甜餅餅心拌以紅糖,鹹的上面有芝麻,外酥内軟,香而不膩。
薛家祖上掌握打燒餅的技藝有一個傳說。相傳在清朝鹹豐三年,太平軍自柏鄉攻入趙州境内,與清軍在巷内激戰時,有一太平軍受重傷倒在了薛家大門口。薛家在城内是大戶,頗講禮儀,祖上憐其痛、愛其勇,便秘密救治在家。這一兵勇原是洪秀全的面點禦廚,有打燒餅的絕活,便傳于薛家,使這種太平天國國宴面點絕活變成了我們今天所品嘗的薛家燒餅。
9、平山油鬼
油鬼是一種油炸食品,色澤金黃,吃起來清脆噴香回味無窮。油鬼和油條雖然看起來無異,但其中間做折身狀,似一個跪着的小人。
當地的俗語說得好。平山的油鬼吃了後悔。不吃更後悔。就是看着多,分量太少。空空的芯,一隻油鬼一口就吃下去了。我一個人吃十根還吃不飽。
據說平山油鬼和秦桧有關。他害死嶽飛後老百姓痛恨他。就發明了這種食物,兩條腿是秦桧和他老婆王氏。把他們油炸了吃他們。開始叫做油桧。慢慢就變成了現在的油鬼了。
10、靈壽手擀腌肉面
腌肉面條是地道的手擀面,韌性十足。腌肉是靈壽一帶家家戶戶冬天臘月裡準備上好的豬肉做的,經過特殊腌制而成,有一種獨有的鹹香味。
将腌肉加土豆、山區特有的豆角、粉條一起炖制成菜,粉條一定要用紅薯粉的澱粉制作的,澆在沸水出鍋的手擀面上,這一碗濃濃的家的味道的腌肉面就出鍋了。
國際莊的老百姓就是這樣過着洋氣的生活,吃着接地氣的美食。歡迎大家留下您的美食足迹,說一說你心目中的美食是什麼?關注@甄冀,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