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非禮,有什麼應對的辦法?
原來這個詞被發明伊始,就自帶了解決的辦法。
發明這個詞的是孔子。那麼遇到非禮的事,如何解決呢?
孔子給出的辦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如果遇到非禮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動。或者換句話說,要看就看合乎禮的,要聽就聽合乎禮的,要說就說合乎禮的,要動也要合乎禮。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非禮這個詞最初出現的時候,與我們現在理解的含義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此“非禮”非彼“非禮”。
最初的非禮,意思是不符合禮。而今天常使用的含義是這個詞的引申義,也就是猥亵的一種比較委婉的說法。于是非禮就可以作為動詞來使用,後面還可以有賓語。比如一個女性去告狀,某某人“非禮”我。
看似詞義發生了完全不同的變化,其實仍然有章可循。
非禮,就是不符合禮。對異性不尊重,是不符合禮的現象之一,因此這種行為就是非禮。隻不過非禮的原義包含更廣,如今的詞義狹窄化了而已。
一個人能做出今天所說的“非禮”這種行為,那他注定不是個君子,所以,即使用孔子的标準,他就是個非禮之人。
孔子這段表述的語境是與顔回的關于如何理解仁的對話。
“仁”是“人”和“二”的組合,會意兩個人。隻要出現了兩個人或者兩個以上的人,那麼就需要規範人的行為規則,這個“仁”就是儒家認為每一人應該遵守的規則。這個規則的基本内容從内心層面理解是曾子所說的“忠恕”,表現出來則為禮。
那麼,如果能達成禮呢?
孔子認為,通過“克己”而達成禮,所謂“克己複禮”。
什麼是“克己”?“克己”就是超越自我,放下我執。
沒有我執在作怪,那麼禮就不會成為一種束縛,而是一種遊刃有餘的人生軌道,“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非禮的事情也不再會找上門來。于是一個人就蛻變為君子。
原來對待非禮的四個對策,其實就是成長為君子的四個對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