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首很有名的詩是這樣的: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複誰知?
白居易在詩中提到兩個人,一個是周公,一個是王莽。前者可稱為中國曆史上真君子甚至是聖人的代表,後者也可稱為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僞君子,從而被後世所不屑。
周公是周朝的忠臣良相,又是儒家推崇的聖人。他忠誠能幹,處事穩健,有着安邦定國的大智慧。東征勝利後,他對叛逆者并未趕盡殺絕,僅僅處死了首惡武庚和管叔;對參與者蔡叔、霍叔等隻作流放、廢黜等處罰;同時又錄用蔡叔的兒子,封在新蔡。
對于降而複叛的殷人,周公也并未斷絕其香火。他把微子封在商丘,以承商祀,是為宋國。這個咱們前面已經提過。
周公還在東方營建起一座大城——洛邑,又叫成周,把殷族的上層人物遷移至此。此外又繼承前代文化,制定禮樂制度,也就是周禮。
周公特别愛才,聽說有賢人來訪,如果正在吃飯,就趕緊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如果正在洗澡,也趕緊把頭發挽一挽,忙着出來會客。後人稱贊他“一飯三吐脯(肉幹),一沐三握發”。曹操作詩就曾說:“周公吐脯,天下歸心!”正是拿周公自比。
不過周公活着的時候,因為功勞太大、權力太高,沒少受人猜忌。就是侄子成王,對他也是心存敬畏,常在心裡“犯嘀咕”。——他哪知道周公對他父子倆的一片誠心呢?《尚書》中有一篇《金縢》,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周人滅商次年,武王姬發患了重病。周公背着人建起三座祭壇,壇上放置玉璧,自己捧着玉圭,向故去的曾祖太王 、祖父王季和父親文王禱告。
周公的禱告詞挺有意思,可謂“貶低别人、擡高自己”。他說:先王啊,您的長孫姬發得了重病,是不是您三位在天上需要子孫去服侍啊?如果那樣,就讓我姬旦來頂替吧!我這個人能說會做、多材多藝,擅長服侍鬼神。至于您的那個長孫姬發,可不像我這麼能幹,他哪裡服侍得好呢?……如今我已用神龜占蔔,如果您同意我的請求,我就帶着璧和圭回去等候您的命令;如果您不同意我的請求,我就把璧和圭丢掉。
周公在三王靈前各放一隻神龜占蔔,結果竟都是吉。再翻開占書一查,也都是吉兆。周公這才放心,于是把禱告詞放到一隻匣子裡,用金線纏裹,收藏起來。到了第二天,武王的病居然好了。
以後周公輔佐成王,大權在握。管叔等人到處散布流言,一時“主少國疑”、政權不穩。周公于是率軍東征,收拾了管叔、蔡叔等。然而在成王看來,這畢竟是一場“叔叔間的戰争”,心裡難免結了疙瘩。
周公死的那年秋天,本來豐收在望,忽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不但莊稼倒伏,連大樹也都連根拔起!成王和大臣們驚恐萬狀,穿戴起禮服禮帽,戰戰兢兢打開金線封纏的匣子,看到了周公的禱告詞。成王拿來問史官,史官說:周公讓我們保密,我們哪裡敢洩漏呢!
成王捧着禱告詞哭泣說:周公替王朝辛苦操勞,我這當晚輩的竟然不知道!如今這是老天發威、來彰顯周公的盛德啊!我得親自去主持周公的改葬儀式。
說來也怪,成王剛到郊外,天就下起雨來,風向也變了,倒伏的莊稼又都立起來。太公、召公命百姓把倒伏的大樹都扶起培牢。這一年,獲得了少有的好收成!
這篇《金縢》可能是戰國時人根據周初的史料編寫的,從中還可看出商周時人們對天命的重視,即使像周公這樣的開明人士,也深信不疑。
王莽生于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後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随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将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
當時掌權的大将軍王鳳病重時,王莽親自在身邊此後,親口嘗藥,端屎端尿。弄得蓬頭垢面,幾個月都沒有脫衣睡過覺。所以王鳳将死之時,将王莽托付給王太後及成帝,拜他為黃門郎,之後又升為射聲校尉。
再之後他的叔父王商上書,願意分自己的的領地給王莽封侯。同時,當時的一些名士也聯名上書,都為王莽講好話。成帝于是十分欣賞王莽,加之太後又經常為王莽說話。所以不久就封王莽為新都侯,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王莽爵位越尊貴,反而對人越謙恭。他把經常把自己的車馬、衣物、皮裘等物品周濟給下屬,以至于自己搞得沒有多少積蓄。他不斷的結交各路名士,公卿大夫,于是這些人輪番給朝廷舉薦他,到處宣揚他的德行。這樣,王莽的聲名日隆,以至于壓過了早于他封侯拜将的叔父伯父們。
由于王莽形象太過于高大上,所以他也成為了世人的焦點,經常被放在道德的聚光燈下。一次,他買了一個婢女,兄弟中有人知道了,他于是解釋到:“我聽說後将軍朱博沒有兒子,這女人看起來能生兒子,我準備買給他的”。當天,就把這個女子送給了朱博。
王莽之後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就當時來看,王莽絕對是道德楷模,儒林标兵。但我們仔細看他做的好事,是不是好的有點“出格”?就像齊桓公時期的豎刁易牙,把自己閹了,把自己孩子煮了給主子吃,好的實在過分。不是說做好事的人不好,隻是,有些做好事過于超出常理的人,我們需要擦亮眼睛,耐心等待,看看他是真正的君子,還是包藏禍心的僞君子。
因此,我們看一個人,我們經常說要“聽其言,觀其行”,以确保其内外一緻,但另外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一慣性。要看其人為人處世是一時之表現,還是能一而貫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