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何讓李治繼位?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此後,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了長安,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李世民為何讓李治繼位?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此後,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了長安。
李淵深知形勢,于是,禅讓帝位,成為了太上皇,之後,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
然而,大唐到了第三代,皇位便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手中。都說虎父無犬子,可是,李治的政治手段,真不能與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同日而語,甚至,連自己的皇後武則天都不及。曆史評價其承貞觀遺風,行事頗為穩重,但是,後世卻對其“弱夫”的形象印象深刻。
李治尚為晉王之時,曾有人于太原一處發現奇石,石頭表面紋理天成,最為奇特的是上面還呈現着“治萬吉”三個字,這被時人認為是瑞兆,一時傳為佳話。不過,此時的唐太宗,尚未有立李治為太子的考慮,所以,就不曾過多關注。
後來,随着朝中局勢的變化,加之,瑞石之兆引起了更多人的興趣導緻影響範圍不斷擴大,使得唐太宗不得不重新考慮此事背後所蘊含的神秘意義。
當然,此事隻是李治引起唐太宗注意的一個引子,他能順利登上皇位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在李治粉墨登場前,朝堂上有權參與皇位争奪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二人已經鬥得是兩敗俱傷。嫡長子李承乾被廢黜,政治生涯已然走到了盡頭,再無力回天。而嫡次子李泰在争鬥中,雖占有優勢,卻也因鋒芒過露而成為了衆矢之的。
第二點,在兩位兄長的争儲之戰中,李治一度置身事外,也不展露才能,一切低調行事。在别人鬥得不可開交,甚至落馬時,他卻是“歲月靜好”,這一番做派無疑讓世人高看了他。加之,李治一貫保持“寬仁孝友”的形象,這對親身經曆了玄武門之變和二嫡争儲的滿朝文武來說,無疑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畢竟,誰也不想有一個殘忍暴戾,喜怒無常的頂頭上司。
第三點,對于手握大權,如長孫無忌這樣的重臣而言,君主仁孝,這不僅是守成之主該有的德行,還意味着自己能否掌控君王,以确保自己的權勢、地位不被剝奪。
太子人選關乎朝廷社稷,唐太宗一時之間也是猶豫再三,拿不定主意。
而李泰的才能唐太宗是了解的,但是,卻擔心他容不了人,上位後做出迫害手足之事。唐太宗欣賞李治忠厚良善,卻也知道他優柔寡斷的性情,恐難成大器。
然而,在唐太宗舉棋不定時,李泰卻犯下一個緻命錯誤。當時,漢王李元昌剛因反叛而被賜死,正巧李元昌與李治頗有交情,正是這一點讓李泰覺得自己抓住了李治的把柄。于是,就以此為要挾,恐吓李治主動退出儲位之争。經此一遭,李治如驚弓之鳥,整日憂心忡忡,魂不守舍。
李治的異常被唐太宗看在眼裡,再三詢之下,李治向太宗禀明了實情。如今,唐太宗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兒子手足相殘,本就因李泰性格而在定儲一事上猶豫不決,此事一出,唐太宗對其更是不滿。在《舊唐書·濮王李泰傳》中,記載了李承乾最後的關鍵一擊,徹底打碎了李泰的太子夢。
一日,李承乾觐見,經過謀反案後,唐太宗對他是恨鐵不成鋼。
當時,李承乾這樣對太宗說道:“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是,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内。”此話說的合情合理,同時,再次提醒了唐太宗,李泰一旦為帝,大權在握,因争儲結下了怨恨,李承乾怕是性命難保。
為避免玄武門事件再次重演,唐太宗最終決定放棄李泰,改立李治為皇太子。為了能讓李治名正言順地成為太子,唐太宗很是動了一番心思。在太極殿中,唐太宗召見文武百官再提立誰為太子一事,此時有了前面的鋪墊,滿朝文武都認為李治仁孝當立為嗣。
最終,在百官的擁護之下,李治順理成章成為了一國太子。但是,此時的李泰,卻對宮中形勢毫不知情,親自帶領百餘名侍衛去往了太極宮。誰知,剛走到位于太極宮西面的永安門,侍衛就被全數撤去,随後,自己也被強行帶至肅章門,囚禁于北苑。
待到一切塵埃落地,李泰被免去官職,降為東萊郡王,遣至均州。
李治于貞觀十七年被立為太子,看似這條路走的格外順利,但是,這不僅是因為李承乾與李泰兩位“鹬蚌相争”,自己“漁翁”得利,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經曆過因權勢兄弟相殘的慘狀,所以,他甯願将兒子“貶”至遠方,也不願後人再步自己的前塵。
六年後,唐太宗去世,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在朝中衆大臣的扶持下,他開啟了“永徽之治”。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與此同時,他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顯慶五年後,他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參考資料:
【《新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鑒·唐紀》、《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